博文谷

眼光_750字

眼睛是世界與自我溝通的媒介,我們用什麼樣的眼光看世界,就決定了我們將用什麼態度,什麼行爲來對待世界。

恬適淡泊的眼光,是對悠然自得生活的嚮往。陶淵明用這樣的眼光注視着美妙的自然。他的眼中裝不下案件尺牘一類東西,於是他迴歸了平靜的田園生活,也由此獲得內心的安寧。梭羅用這樣的眼光欣賞瓦爾登湖畔的景色,他捨棄了喧囂的工業文明,自己在湖畔築屋,在森林中漫步,靜思。恬適淡泊的眼光令他過上自由的生活,也爲我們留下《瓦爾登湖》的不朽名篇。

豪邁自信的眼光,是對美好前景的憧憬。二十多歲的杜甫登上泰山,以青春的血氣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詩句,李白也曾“仰天大笑出門去”,驕傲地宣稱“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隻屬於青年的眼光。詩聖與詩仙用這樣的'眼光環顧四海,希望大展才華。儘管日後的遭遇令他們一個沉重地書寫人世悲歡,一個在名山大川中寄託情懷,但他們年少時的豪情仍成爲無數中國青年前進的激勵。

沉痛無奈的眼光,是對壯志難酬,國破家亡的悲感。我們可以想象,岳飛用這樣的眼光回望北方淪陷的江山,感嘆“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文天祥用這樣的眼光看着蒼茫的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孔尚任追憶故國,悲嘆“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無論武將或文人,亡國之恨,尤其是與自己命運浮沉關係密切的亡國之恨,是最切膚的痛苦。

歡喜愉悅的眼光,是遇到賞心樂事時心情的自然流露。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重慶居民到大街上徹夜狂歡,杜甫得知薊北收復後,一改沉鬱的風格,寫出“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句子。喜悅的眼光最富有感染力,喜悅的眼光更是人們對未來燃起信心,願樂觀面對生活的表現。

瀟灑出世的眼光,是對世俗功名利祿的不屑。蘇軾被貶黃州後,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超越了貶官帶來的不快,韓愈悠遊山水,感到“人生如此自可樂,何必侷促爲人羈”。瀟灑出世的眼光,折射着他們笑對人生的態度。

當我們眼光狹小,我們便爲微不足道的事煩惱,當我們眼光宏大,才注意到那麼多應該被注意卻遭到忽略的事物。我們看世界的眼光,決定着我們要走到什麼樣的人生路上去。

標籤:_750 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