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靜的魅力初三作文

靜是心靈的棲息之所,是思想的遨遊之地,讓人心動,讓人神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靜的魅力初三作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靜的魅力初三作文

【篇一:靜的魅力】

古人云,寧靜可以致遠。在浮躁的世俗裏生存,如果沒有寧靜的心態,那是很可悲的。在喧囂的城市中,想找一點點寧靜,委實不容易。但是如果在心靈深處儲存那麼一點寧靜,也還是可能的。

靜是一種享受。在安靜的環境裏,可以更好的學習工作。走進圖書館時,每一個人走路都是輕悄悄的,說話的聲音就像路鶯絲絲細語,翻書總是輕輕的輕輕的慢慢翻動不發出一點點聲響,心靈和作者交流總是“深情涌動”卻無聲無息,把一個個精彩不僅留在心中,還有一筆一劃刻進本子裏。這種寧靜是接受心靈的洗禮,或許還是“脫胎換骨”的蛻變過程,可謂靜的魅力無窮!路邊的吵鬧就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安靜,令人沉醉。每每翻動書頁,聲音將變得很大,清脆響亮。那是圖書館最常見的聲音,悅耳動聽。在安靜的環境裏,品讀一本本的好書,也會令人沉醉在其中,陶醉不已,心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喜悅,似乎每一個毛孔都吸收着安靜帶來的舒適感。是的,靜是一種享受,富有無窮的魅力。

靜是一種境界。保持着一顆寧靜的心,可以更好的思考與探索問題。心漸漸平靜,內心的浮躁漸漸消失的時候,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寧靜。當心無旁騖之時,思緒就隨着晨曦,落在綠樹尖上那一滴露珠裏,做一個彩色的夢;沒有外界的喧囂困擾,心兒隨着那一縷清風,停留在綠樹濃蔭處,揉碎在綠波里;不爲外界的事物煩心,也可以平靜的審視自己的內心,還可以化作一片白雲,飛翔在陽光燦爛之中,徜徉在霞光深濃之中。心靜如水時,纔可以悟道,這纔是靜的魅力。

安靜是一種美麗的。遠離城市的喧囂,仔細的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的喃喃低語。花兒靜靜的開放,又靜靜的凋謝,默默的散發着迷人的香味,用自己的方式活着,默默的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然後無聲無息的凋謝,默默的留下果實。雲兒靜靜的飄在空中,靜靜的飄揚,飄到霞光裏染成一個鮮紅,帶着濃濃的情意,然後在大海邊靜聽海的呼吸,然後又默默的嵌在藍天之上,讓天空美麗無比。安靜,是美麗的。

安靜是一種樸素的,無需任何裝飾,只是用心與心在交流,眼神與眼神的交流,安安靜靜,卻令人心會神凝。閒適寧靜的田園是陶潛心的棲息之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對寧靜田園的嚮往。“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在靜夜裏對靜想家鄉的懷念。“以靜修身,寧靜致遠”,是諸葛亮一生寧靜的`總結。靜是樸素的,無需任何裝飾,也無需任何點綴。

靜是心靈的棲息之所,是思想的遨遊之地,讓人心動,讓人神往。唯有心靜如水,才能感受靜的魅力,纔有洞悉一切的王者氣質,成爲真正的強者。感悟靜的魅力,是人生的大智慧吧。

【篇二:靜的魅力】

靜水流深,不顯不露。靜,以外觀默默無聞的姿態隱藏着內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個“靜”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禪意,富有魅力。

身靜,方可心無旁騖;專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禪宗似乎是最早領悟到這一要訣的。禪宗的必修課,也是入門功夫--坐禪,就要修行者身靜入定,誦經冥想。雙目一閉,便將滾滾紅塵、污垢塵埃盡閉於心門之外;身靜入定,便不爲外物所役而細品沉思。自印度蓮花大師始,不少僧人在喜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飢餐蕁麻,渴飲雪水,形容枯槁而終於“靜”思得佛門真諦,成爲一代高僧。面壁,或思過,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靜。身如靜水,不顯不露,方能讓思想縱橫千里。

心靜,方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單純的身靜,心中依然萬念錯雜,自然不可得道。身靜的同時,更要心靜。不去想那人間的紛雜,只將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靜的冰涼怡人,放鬆精神。而到了更高層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舊可如止水。於是,你不必奇怪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只因爲他“心遠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蘇東坡被貶黃州,仍能於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爲他從不變的靜中,悟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大境界,於是便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靜中修身悟道,在靜中羽化登仙,在靜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測的力量。但他們還是保留着那份靜,或許是習慣已成爲自然。直到有一天他們打破了沉默,你才驚訝他們的智慧與博大,於是纔有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慨。《天龍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個默默無聞的掃地僧;助魏公子竊符救趙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門的一個守門人;智慧象徵的諸葛亮,出茅廬之前也只是躬耕於南陽的農夫……他們往日的靜正反襯出有朝一日力量爆發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靜,那不是單純的沉默,而是爲了蓄積之後的爆發!

於是不難理解嵇康在面對前呼後擁,大講排場來拜見他的鐘會時,仍舊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爐火和鏗鏘的錘聲中默默忙碌的舉動。聖賢的靜,豈容俗世的嘈雜來打破?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千年前的智者從深邃的靜水中悟出了禪意。這禪意並非不可言傳,只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呢?這也許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標籤: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