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初二春節的作文集錦五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春節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初二春節的作文集錦五篇

初二春節的作文 篇1

深圳的春節是最特殊的。

深圳是一個流動人口極大的城市,每到過年,深圳便成爲了一座空城。從一月十幾號學生放假開始,這算是過年的開始。從這時起,每家每戶都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

過年前的深圳,那可是熱鬧非凡,街道上車滿爲患,到處找不到停車位;商場里人滿爲患,擠得沒有落腳的地方;小區裏的電梯供應不足。然而開始過年,人便越來越少。左鄰右舍都高高興興提着大行李箱的鎖上門回老家。原本擁擠的供應不暇的電梯,過年時便隨叫隨到。

大街上清清涼涼,雖然張燈結綵,但是幾乎沒有行人,沒有幾個人看。花市是最熱鬧的,這裏可是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深圳的愛國路花市,是全國最著名的花市之一,每逢過年,留在深圳的人,定會到花市逛逛。花市不光賣花,還賣過年的小玩意兒,春聯年畫,這恐怕是深圳最有過年氣氛的公共場所吧!花市上人人喜氣洋洋,穿着新衣裳,在這裏選着年貨。狹小的店鋪裏熙熙攘攘,商家總是應付不過來這樣多顧客。雖然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但是走在這街上,卻年味十足。瞅瞅吹糖人兒,瞧瞧小葫蘆,望望紅剪紙,看着這喜慶的傳統民俗活動便是花市的最大亮點與樂趣。

除夕前是火車站飛機場最忙的時候,二十四小時連軸轉,日夜不停的忙着。這時出深圳的人便是回老家,來深圳的人定是在這邊有親戚被接了過來。深圳的人似乎在一夜間換了一批。

深圳是現代的除夕。家家戶戶燈火通宵,一家人坐在沙發上邊吃邊看春晚。用電話是要排隊的,雖然無法兒回老家,但也要打電話拜年,嘮上兩句。城市內不能放大型的煙花炮竹,但是街道上、花園裏、樓頂上都有男孩子們玩着飛碟,摔炮等小樣式的。

初一到初六,家家戶戶,都會到公園去玩一玩,那時的公園會擠滿了人,深圳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公園中和這樣多人在一起,真是讓人倍感溫暖。

直到初七,去老家的人又要來深圳了,來深圳的人要回去了,元宵節以後,年便算是過完了,大人們上班,學生再過幾天便要上學了,一切正常起來。

初二春節的作文 篇2

紅紅火火的春節來臨了,在此祝大家新春快樂!

快樂的春節是從凌晨的第一朵煙花開始的,在寒冷的黑夜裏,一朵煙花在夜幕中綻放,煙花帶着五彩的光芒,用最精彩的一瞬間迎接着新年。當夜幕中第一朵煙花落幕後,緊接着是各地數不盡的煙花在同一時刻衝上了夜空,燃放的火光將黑夜照亮。

從春節來臨的這一刻起,春節的這一整天都是熱鬧非凡的。天空中的煙花一直在燃放,新春的黎明許是受了煙花的召喚,春節這天的晨光來得格外的早。等到人們都守在屋子裏,等待着拜年的時刻,這個春節就進入了最熱鬧的階段。

忽然,噼裏啪啦的聲響在小鎮裏響了起來,這聲短爆竹聲是不同之前各家各戶迎接新年的長爆竹聲的,因爲這一聲短爆竹聲意味着小鎮子裏春節拜年的儀式開始了。人們穿着新衣裳,開始去各家各戶拜年,在春節的這一天裏,人們要各家各戶都走完,並且相互拜新年,彼此祝賀着新一年的開始,送給對方新年的祝福。

這一聲鎮子裏的短爆竹聲響過後,同一時刻,鎮子裏的人們像是心有靈犀一般,都從家裏走了出來。拜年的時候,一家人會分兩批,一批去別人家拜年的時候,另一批則留在家裏,等待着他人來自家拜年。當有人來家裏拜年的時候,會燃放爆竹,會說新年快樂,會招待着客人吃早早擺放在桌上準備的年貨。

春節可熱鬧了,每一年的春節,人們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每個人的心裏都是異常快樂的。快樂的春節不需要人們刻意的去強調快樂,只要你在春節這天去外面走上一遭,你會感受到快樂就在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在人們相互拜年的祝賀聲中,春節裏的快樂無處不在。

初二春節的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沒有北京那麼繁華,我的家鄉沒有上海那麼的美麗,但那裏的春節確深深地吸引着我,這裏過着不一樣得春節,這裏有着很普通的過年的風俗,在這裏會有很有趣的過年,在這裏我們有我們的過年方式。

每年到了過年的時候,我們那裏會變得很熱鬧,在小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準備過年需要的東西,奶奶開始蒸起了過年吃的東西,奶奶一邊蒸饅頭一邊想我要多蒸一些,然而爺爺卻在打掃院子,這可由一個說法,那就是哪一家如果把院子打掃的最乾淨,那一家會在就會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

在我們那裏有很多風俗哦。在臘八吃臘八蒜了等等。

我記得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小孩是最開心的時候,我們可以不說管束,自由在的玩耍,因爲聽老人說如果在過年的時候管孩子,孩子會在這一年中變得不受管教,每逢過年的時候,我們那家家非常的熱鬧。

好不容易盼到了大年三十,聽我奶奶說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我還記的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着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說。傳說,玉皇大帝爲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

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爲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爲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爲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

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有人說,因爲當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象,直到現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轉眼間,到了早上8點,奶奶有讓我們貼對聯,說是也有說法,在這個時候貼會讓這一年都順順當當的。10點鐘男人出去迎年。要把年迎回來,這樣才能過年。

一路的鞭炮聲,一路的問候聲,一路的歡笑聲,很快,我們就到了爺爺的墳前,爸爸點燃香燭、把預備的紙錢點燃,並且還放起了鞭炮,然後鄭重的磕了三個頭,把去年的收穫和今年的希望告知了爺爺的在天之靈。

年雖過了,但是我們在新的一年中變得爲懂事,讓我們來迎接下一個出界。

初二春節的作文 篇4

瑞犬換酉雞,又是一年新春。每到這大年夜,銘記於心的春節滋味永遠是最那具鄉土氣的紅薯幹。

老家的紅薯幹有兩種做法,一種蒸熟曬乾,香糯綿甜;一種切片油炸,脆爽可口。

那時的鄉下老屋,冬日的陽光總是從廚房那小小的窗洞中擠進來,年邁的奶奶在溫暖的光照下緩緩從石缸裏舀水,細細洗淨紅薯上的泥塊。土竈裏的柴火燒得正旺,大鐵鍋裏的水“咕嘟嘟”地開始冒泡,奶奶將洗好的一些紅薯放進熱氣上涌的木甑子裏,又往竈里加幾塊柴,轉身將剩下的紅薯切成均勻的薄片備用。然後,她就會拉着我的手坐到竈邊的草凳上,教我說彝語——

“阿囡,你和你爸媽在那麼遠的地方,可不能忘了我們的彝家話啊……”

我點頭答應着,滿心期待的卻是那香甜的紅薯幹。那時父母在外縣的單位工作,春節請了探親假就帶上我一路換乘,奔波回到老家鄉下,望着那蜿蜒的石板路、煙熏火燎的老屋、體型嚇人的水牛和狂吠不止的土狗,加上沒路燈、沒電視、沒個像樣的廁所……一切的不習慣都令我抓狂。這時,最能安慰我的就是那份香甜的紅薯幹,那份我在城裏永遠吃不到的紅薯幹。

伴隨着鍋底水燒乾發出的“嗤嗤”聲,紅薯熟透的香甜味漸漸瀰漫開來,揭開木甑蓋子,甜蜜的水霧氤氳在我和奶奶四周。取出蒸熟的紅薯,奶奶用沾過水的菜刀將熟紅薯切成長條,偶爾遞過一條黃澄澄的紅薯心給我解饞。切好的紅薯條整齊地擺放在竹篾簸箕中,再放到屋外的柴堆上,在冬日的暖陽下通風晾曬三、四天,脫了水分變幹就能吃。如果天公作美,陽光夠好,晾曬的時間夠長,紅薯幹上還會形成一層淡淡的白霜,口感就會變的更甜更香。

晾曬好蒸熟的紅薯幹,奶奶帶我回屋做油炸紅薯幹。她從竈旁拿出一個小塑料桶——那是我爸媽帶回去的菜籽油,那時候菜籽油金貴,據說小小一瓶香油是要省着吃半年的,可奶奶總是毫不遲疑地將大半桶香油倒進鐵鍋,再次加柴添火,等熱油上的泡沫散去,將之前切好備用的生紅薯片放入滾熱的油鍋中,炸至金黃,出鍋濾油,放涼即食,一咬一個嘎嘣脆!

接下來的春節假期裏,抓一把紅薯幹,村裏的樹林草叢就變作了我探險的樂園,石板路上畫滿我奔跑的足跡,院子裏留下我陣陣笑聲,坐在老屋的火塘旁就連我蹩腳的彝族話也變得不再生硬……

春節假期終於結束了。返程時,我對着村口大香椿樹下那日漸佝僂的身影拼命揮手,而在我的行囊裏裝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紅薯幹。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奶奶已故去多年,紅薯幹也成爲了我家春節必備的食物。廚房裏,年過花甲的母親將紅薯洗淨上鍋,我稚氣未脫的女兒在一旁眼巴巴等着美食出鍋。在蒸鍋和烤箱裏飄出的香甜味中,奶孫倆用彝語搭着話——

“阿囡啊,你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就會說好多彝話了,你也要學啊……”

初二春節的作文 篇5

每次春節拜年的時候,我都像一隻小老鼠一樣,在兜裏揣一些餅乾跟着爸爸媽媽出去拜年,不然走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時,大人們光顧着“拜年拜年”,我這個看見好多好吃的又不好意思拿着吃的孩子可就得失禮了。

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在春節拜年的時候,自己在兜裏揣滿了足夠的“食糧”,也就不會在外面面對食物的誘惑而做出讓別人反感的事情來。這是小時候爸爸媽媽教我的道理,每長大一歲,我都會更加體會到這句話的實在,也體會到倉廩和衣食的重要,後來每次的春節拜年,我都會自覺揣上一些家裏的餅乾,以防自己在外面給爸爸媽媽丟臉。

不過也有的地方,春節拜年是有小孩子挨家挨戶拜年“討餅”吃的習俗的。這些地方的小孩子們會大人的准許下,挎着自己的小包,挨家挨戶去別人家裏拜年“討餅”,開門接待了這些小孩的家庭,會從家裏拿出很多想要給這些小孩吃的“餅(只要是好吃的,都可以送)”,小孩會給這些家庭帶來新年的祝福,傳說中這些家庭也會因爲對小孩的慷慨而好運連連一整年。我還沒有試過像那些小孩子一樣去“討餅”,這些習俗就是這樣,在一個地方就有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在這裏是好的寓意,換到另外一個地方,或許就又變成了不太好的事情。那些“討餅”的小故事,我聽聽就好了,如果在我們家這邊挎着小包去挨家挨戶拜年討東西吃的話,我的爸爸媽媽會覺得我像一個乞丐家裏的孩子吧!

春節很快就要到了,我又要像小老鼠一樣,在自己的口袋裏準備充足的糧食了。這樣我就可以在春節拜年的習俗裏,趁大人們說“新年好”、“拜年啦拜年啦”的機會,偷偷往嘴裏塞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