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小學作文文體標新立異方法

小學作文的文體篇一:小學作文文體標新立異方法和技巧大全

小學作文文體標新立異方法

所謂文體標新立異,是相對於常規文體而言的。平時作文,我們大多以記敘文爲主,偶爾也寫點一事一議的議論文或簡單的說明文,而這些文體都是一般的、常見的。由於人們見得多了,若非特別有文采,則很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打破常見作文體裁的限制,追求文體上的標新立異,就成了提升作文可讀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筆者曾根據教材的有關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指導學生在作文時透過文體上的標新立異,寫出了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習作。那麼,這些標新立異的文體在寫法上都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下面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一、寫作日記體作文,要着眼整體巧佈局

日記是作者心靈的記錄,字裏行間中流露的是真情實感;日記是自我成長的履歷,段落篇章裏隱約可見的是人生的軌跡。日記體作文既可以是單篇日記,也可以由幾則日記組合來表達一個主題:結構形式比較靈活,每篇日記之間不要求有嚴格的邏輯銜接;表達也比較自由,敘述、描寫、議論都可以隨意穿插,便於作者表情達意或者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寫好日記體作文的關鍵是要着眼整體、巧妙佈局。

所謂着眼整體,就是說寫日記體作文是單篇日記獨立成文,還是幾則日記組合而成,一定要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進行通盤考慮。寫某一天之中發生的事,自然可以採用單篇日記獨立成文的形式。

小學作文的文體篇二:小學語文應該擁有明確的文體

我國語文教學何時提出淡化文體?筆者非常清楚,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那場在中國影響深遠的語文教學大討論,讓高考作文要求有了重大變革——除詩歌外可以寫任何文體。這一變革讓筆者寫過一篇評論——《淡化文體要求——中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新理念》(發表於2000年3月《江蘇教育報》),這一變革也引起了《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制定者的關注。所以,2000年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上,不再提重點寫簡單的記敘文,相關的語文教材也跟着開始全面淡化文體,特別是小學語文教材上幾乎是隻字不提文體;2001年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文體也簡單化了。十多年的文體淡化,語文教學帶來多少實質性變革?反映在2011年版的《七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就是增加了“非連續性文字”。那教材、課堂上非常明確的淡化文體,出現了哪些怪事呢?不妨來看看一些教學現實。

王冕是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出現的第一人,也是這部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透過改編,《少年王冕》成了教材,課文下面也明確註明改編自《儒林外史》。但多少名優教師在公開課上不按小說教。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們自然認識了一個相當真實的似記敘文中的王冕。小說的.創作智慧,在課堂中怎麼也找不到了。

中國籍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散文、隨筆是虛僞的作品,開宗明義告訴讀者:?這是我的親身經歷!這是真實的歷史!這是真實的感情!?其實也是編的。”選進教材中的散文《珍珠鳥》《匆匆》等,其實也是編的,我們不該把這些文章中的東西當成絕對真實,但無數老師不知散文爲何物,花費大力氣進行真實解讀之後,散文自有的品質一字沒教,卻把記敘文的東西硬塞進了散文裏。

再看看那一首首詩、一首首詞,老師們是怎麼教的?讀啊讀,背啊背,講啊講,默啊默,屬於詩、屬於詞的東西,比如詩節、敘事詩、反覆、想象、自由體、節奏、韻律、平仄、修辭語言、詩中的說話人、意象等,學生在課堂中難以通透地獲得。

十多年來,不管是名優教師,還是普通一線教師的常態閱讀教學,課堂中不提文體已經成了習慣。這種淡化文體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讓師生只重視了內容,忽略了形式,真是得不償失!整個小學語文教材不提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等,事實已經證明我們共同走在了一條極端的教學路上。總感覺專家學者視文體如猛獸,好像我國中小學生語文素養不高,都是文體惹的禍!成人們認爲孩子小,沒必要學文體知識,我總覺得這有點自以爲是,總覺得是對兒童的某種不理解!

小學作文的文體篇三:文體的分類

文體分類

一、現代文體:現代文體主要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兒歌、童話、寓言等)、民間文學、雜文等。

此外還有實用文,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類。

二、古代文體:古代文體大致上可以分爲韻文(詩、駢文、散文,包括史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