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清明節的傳說作文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小編收集了清明節的傳說作文,歡迎閱讀。
 

清明節的傳說作文

  第一篇:清明節的傳說

清明節到了,大街上不乏捧着白色菊花前往掃墓的人們。

說到清明節,這裏還有一段悽美的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有奸臣想謀取王位,它們殺死了國君的大兒子和小兒子,唯獨二兒子——重耳逃了出來。重耳一路又累又餓,差點死掉了,他手下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從,從腿上切下一塊肉煮了給重耳吃,使重耳恢復了體力。十幾年後,重耳重整軍馬,殺回晉國,除掉奸臣,自己登上了國君位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登位後,開始封賞將士,金錢、布匹和田地,還有官位。後來有一個人提醒晉文公,說他忘了一個人。晉文公這纔想起介子推,於是他立刻下令請介子推過來做官,可是介子推不肯。晉文公就親自帶人到他家鄉,哪知介子推卻帶着他的母親一起逃進了附近的綿山上,說什麼就是不肯出來。有人想出來了一個辦法:在綿山三個邊上點起大火,只有一個口留着,希望大火能把介子推逼出來。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沒有出來。他們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很傷心,便下令把綿山改名爲“介山”,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不準生火燒飯,有人又把這一天稱爲寒食節,又爲清明節。

第二年,晉文公帶來百官上山祭奠介子推,卻見昔日燒焦的那棵柳樹又發出了新芽,這讓晉文公大爲感動,以爲介子推在天有靈,便折些柳枝帶回來王宮……

也有說,這故事感動了上天,每年的清明節老天都會下雨,有人在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兩千年過去了,清明故事漸漸形成了一些習俗,這一天人們掃墓祭祖,上山踏青,在自己門上插一些柳枝,並一直流傳至今。

  第二篇:清明節的傳說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着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菊花和美酒;有的買冥幣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是多種多樣的,是說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裏吧!從去年開始,清明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日,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祭奠親人。清明節真是來之不易啊!

  第三篇:清明節的傳說

原來,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了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於是晉文公把介子推的血書藏在袖中,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