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我對英語課程標準修訂內容的理解與運用 (外研版英語七年級)

透過學習,我對2011版英語課程標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覺得本次課程改革在英語教育教學理念、課程目標、教學過程與方法、教材以及評價等方面都有突破。其中主要的突破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對英語課程標準修訂內容的理解與運用 (外研版英語七年級)

(一)明確了以素質教育爲宗旨的英語教育理念

本次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各個學科的課程整合。因此,立足素質教育的整體課程設定要求中小學的各個學科超越“學科壁壘”,統籌支援學生成長,構建學生終生髮展的課程框架和目標。《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明確提出了外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於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構建了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爲核心的課程目標體系

本次英語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建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系統而持續漸進的英語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爲最終目標。《課標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

1.解決了課程理念與目標設定的一致性問題

與以往的教學大綱比較,《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與具體標準(或稱目標)設定的一致性上有了長足的進步,爲我國英語教育確立了清晰的發展方向。同時,在課程目標結構以及具體內容標準(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的詳盡描述中也借鑑了國外不少國家或地區採用的對外語課程進行分級設計的方式以及進行能力描述的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課程標準內部結構之間的系統關聯,從而確保課程標準在教學一線的可行性。

2.明確了知識與技能的辯證關係

《課程標準》最終宣告“知識+技能”時期的終結,實現了對“知識+技能”模式的整體跨越,把英語的整體課程建立在“人與意義”的理論概念之上,因而啓動了我國英語課程的戰略變革。這樣的整體跨越和戰略變革有三個要點值得強調:第一是目標體系在面對“語言本身”(含語言知識和技能)和“使用語言的人”這兩個基本因素上,把立足點放在人上,更加重視面向“使用語言的人”;第二是在“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這兩個基本方向上,目標實現的側重點放在意義上;第三是目標設定在面對詞彙語句和語篇這兩個基本單位上,更加關注語篇。

3.突出了英語課程的情感態度目標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情感態度”的概念,並系統地闡述了“情感態度”的內涵:“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課程標準》還進一步強調:“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爲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透過英語課程,使學生增強祖國意識,拓展國際視野”,首次把情感態度納入到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對日常教學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要求。

4.將英語學習策略列入課程目標體系

《課程標準》將“學習策略”作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五個方面之一,提出了“學習策略”的定義:學習策略指學生爲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而採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更爲重要的是,《課程標準》還提出了“學習策略”的四項內容,即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並明確界定了這四項內容的具體內涵。

5.明確了英語課程的文化意識目標

2011年的《課程標準》提出文化意識的概念,並界定了文化的內涵:“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爲規範、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在此基礎上,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文化意識”的三方面的內容:即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三)建立了連貫、銜接的中小學英語課程體系

《課程標準》首次制定了貫穿從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英語課程九級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使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爲一個整體,打破了以往按學段、按年級劃分教學目標的體系。這一改革措施不僅有利於解決不同學段之間英語課程的銜接問題,也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1.奠定銜接的生源基礎

2.創建銜接的心智條件

3.提供銜接的能力支援

4.促進銜接的本土化運作

(四)倡導了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課程標準》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以描述學生“能做什麼”爲主線,強調學生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程標準》還分別在“課程理念”和“實施建議”中以“用語言做事情”爲出發點,提倡採用任務型教學途徑。這引起了國內英語教學界的普遍重視,爲改變傳統的以知識爲本的教學理念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明確了教學標準的修正部分極其意義,在日常的教學行爲中,我經常以此來檢驗自己的教學行爲,運用標準來規範自己的教學。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 認真備課,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和備學生。備教材,要了解知識的前伸和後延,備重點、難點。研究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備教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做到化難爲易、化整爲零,利用兒歌、口訣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讓學生輕鬆地學到知識;備學生,做到了解學生,預設出可產生的問題,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地放矢地採取合適的教學手段。

二 以課標理念爲指導,力求上好每一節課。

1.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用英語做事,讓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學習第三人稱單數時,不會正確使用she和her;he,his和him, 我讓他們描述身邊的男生和女生,學生在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漸能夠熟練使用。如果枯燥地講語法,學生很難學會活用。

2.實現了對“知識+技能”模式的整體跨越,把英語的整體課程建立在“人與意義”的理論概念之上:第一是目標體系在面對“語言本身”(含語言知識和技能)和“使用語言的人”這兩個基本因素上,把立足點放在人上,更加重視面向“使用語言的人”;第二是在“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這兩個基本方向上,目標實現的側重點放在意義上;第三是目標設定在面對詞彙語句和語篇這兩個基本單位上,更加關注語篇。我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不求全責備,不急於求成,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用愛溫暖學生,用幽默、簡潔、地道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英語世界;關注語言意義表現在講課時不是機械地講語言現象,而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後?開始的迷茫、困惑到現在的明晰、堅定,可謂收穫頗豐。我體驗到了一個英語教師的成就感。一位英語,是學生前進路上的同行者和指路明星;是新的教學方式的研究者和踐行者。當我在課堂上笑語嫣然時,我聽到了莊稼拔節的聲音;當我不用加課而成績斐然時,我體會到了學習給我帶來?學生樹立兩個信念:第一:英語很有用,第二:英語不難學。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度和專注程度,並以此來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在英語學習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堅持、鑽研等意志品質。

在理解和運用英語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從開始的迷茫、困惑到現在的明晰、堅定,可謂收穫頗豐。我體驗到了一個英語教師的成就感。一位英語,是學生前進路上的同行者和指路明星;是新的教學方式的研究者和踐行者。當我在課堂上笑語嫣然時,我聽到了莊稼拔節的聲音;當我不用加課而成績斐然時,我體會到了學習給我帶來的益處。素質教育不是海市蜃樓,而是教育的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