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特懋克節節日常識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爲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節日的常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特懋克節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特懋克節節日常識

特懋克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原住民基諾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

“特懋克”爲基諾語,意爲“過年”。“特”漢語意爲“打”,“懋克”爲“大的鐵”,因此“特懋克”節也稱“打鐵節”。

在基諾語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鐵節”,是基諾族爲紀念鐵器的創制使用而舉行的節慶。早年的特懋克節就是打鐵節,一般是在農曆臘月舉行特懋克節。節日活動包括:剽牛儀式,祭大鼓(神鼓)、打鞦韆、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或串親訪友,歡渡節日。

1988年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根據基諾族的意願,將特懋克節定爲基諾族的年節,即過年的節日,時間爲每年2月6日至8日。

特懋克節雖然是基諾族全民性的節日,但昔日的節日活動都以村寨爲單位舉行,舉慶時間由各寨的長老“卓巴”來做決定。但過節的程序和活動內容則是大同小異。

特懋克節是基諾族全民性的節日。來源於一個基諾族民間傳說。基諾族民間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位婦女懷胎以後,一直不生孩子。直到九年零九個月後,她懷的孩子才呱呱墜地。孩子一出母腹,便見風而長,變成一個一手持錘,一手握鉗的壯實漢子。無師自通,安爐支砧,動手打製鐵刀、鐵斧,使基諾族人民用上了鐵質工具。人們爲紀念這個歷史性的鉅變,便於每年臘月舉行一次打大鐵的節日,使特懋克節沿襲成俗,成爲基諾族全民共慶的隆重節日。

早年的特懋克節,是打鐵節,是基諾族人民爲紀念鐵器的創制及使用而舉行的節慶。每年臘月間,各個基諾族村寨,自擇吉日,宰牛、殺豬隆重慶祝。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還保留着許多古俗。如血緣婚的遺蹟依然存在,有的村寨並不禁止氏族內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內婚,但不禁止氏族內的戀愛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也相當多,平時只有母親纔有權爲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在上新房的儀式上,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他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約有300餘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餘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蹟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

基諾族農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員共居的地緣村落(巴朵寨除外),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標有傳統界樁的土地界限,界內的土地歸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佔。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內部佔有形式則分爲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個體家庭私有3種,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農業生產中盛行換工互助,狩獵中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原始租佃、僱工、借貸關係已經發生,但並未出現不勞而食的剝削者。村社一般有兩個長老,首席長老叫卓巴,次爲卓生,他們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長者充任,其職責涉及村社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爲主,農具基本上是鐵製的,有砍刀、鐮刀、小手鋤等。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基諾山是出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黃牛、水牛,但不用來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還飼養家畜家禽。種茶、製茶業有一定發展。採集和狩獵仍是基諾族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手工業還沒有和農業分工,主要在農閒時進行,經營打鐵、竹篾編織、紡織、釀酒、木工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幫助基諾族人民發展生產,在黨的領導下,透過發展生產和文化,使基諾族社會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基諾山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的方針,採取以林爲主,生產不斷髮展,生活不斷改善。改變了過去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興修了水庫。建起了水電站,基諾山寨有了電燈。開始使用拖拉機,農產品加工也用了機器。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收入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多數適齡兒童能入學讀書,還有一些青年在大專院校深造。鄉里建立了衛生所,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