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餘秋雨《行者無疆》讀書筆記精選

餘秋雨8.72K

《行者無疆》爲餘秋雨的遊記隨筆,記錄了作者在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隨筆集。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下面我們爲大家帶來餘秋雨《行者無疆》讀書筆記精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餘秋雨《行者無疆》讀書筆記精選

餘秋雨《行者無疆》讀書筆記篇一

餘秋雨先生遊歷歐洲後寫了《行者無疆》這本書。歐洲是很多中國人嚮往的地域,我讀完這本書,歐洲已盡在我的掌握之中。

大家如要到歐洲,恐怕都要去一個地方----世界水城威尼斯。在那裏,半數以上的遊客都是中國人。人們看到這裏,定然會覺得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然提高了,可經濟水平提高了,文明呢?保護環境的意識呢?

其實威尼斯早已不是水流環繞,遍處古樓,而變成河水污濁,河道乾涸,建築被嚴重破壞的“問題”城市。近三十年來,海潮淹城已一百餘次,河水早已變的污濁不堪。各種古建築到處都刻着“* *到此一遊”的字樣。大街小巷中中國遊客亂扔垃圾的場景。。。。。。

看到這裏,很多中國人都會爲之心寒。在歐洲人眼中,中國人的形象就是這樣。

在德國洪堡大學的圖書館前,立着一塊石碑,上面用德語寫着:一九三八年,一羣被納粹思想迷惑的學生在這裏燃燒了圖書館中大部分藏書。在石碑前,有一塊與地面嵌起來的玻璃磚,透過玻璃磚,可以看到地下存放着幾個已經被燒燬的舊書架。

這是洪堡大學永久的恥辱,而洪堡大學卻將它毫無保留地展露出來,時時刻刻警示學生。再回到中國,我們經歷的戰亂比歐洲要多得多,可留下來的遺址卻少之又少。就算有像圓明園這樣大型的遺址,裏面真正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卻是次要的,而主體是很多現在的娛樂設施,處處充滿了虛假與掩飾。我麼們真的不如歐洲嗎?

當然,歐洲也有缺憾。

法國巴黎,是很著名的文化之都。盧浮宮,收藏着世界上千千萬萬的頂尖畫作與雕塑,讓盧浮宮大放異彩。

而絕大部分遊客的目的是欣賞《蒙娜麗莎》與斷臂維納斯。而其它的作品雖也出自名家之手,可與這兩個“名作中的名作”排列在一起,就只能屈居配角了。正是由於精美作品的堆砌,好象盧浮宮可看的作品只有這兩件。而其它作品看不看都無所謂。可要將這些作品挪到其它博物館,都可成爲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看着這些名作雖身處名地卻不得其位,深感惋惜。

在歐洲的文化領域少不了明爭暗鬥,可說來說去只不過是嫉妒,彼此依然是好友。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是歐洲最著名的兩位藝術家。一次,米開朗基羅得知達芬奇爲教堂畫壁畫的酬勞是一萬個金幣,而自己雕刻塑像《大衛》只得到五百個金幣,憤怒的他與達芬奇打賭,誰先畫完同樣的壁畫,另一個就給對方一萬個金幣。可沒過多久,達芬奇因病去世。按常理來說,米開朗基羅應該高興少了這個強勁的對手,可米開朗基羅從此之後鬱鬱寡歡,在失去達芬奇的悲痛中度過了三十年,在這段時間內,他再沒有創作一幅作品,米開朗基羅對好友的情感可見一斑。

歐洲的精髓我們都看在眼裏。我們不禁發問:爲什麼歐洲經歷瞭如此多的變故,仍能保持這樣,不會敗落?答案是肯定的:歐洲人的心沒有被污染。在歐洲內戰時,交戰雙方都會以不破壞文化古蹟爲前提。這正體現了歐洲人民對歷史的景仰,對文化的熱愛,對每個人的尊敬。他們的純樸,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磨,他們堅信:歷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餘秋雨《行者無疆》讀書筆記篇二

歷時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爲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但卻又不僅限於只是記錄;是旅行但又不僅是一次他鄉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每一次歷史的背後都引發我們的無限驚歎和思索。

首先覺得大師就是大師,寫法非凡:每節開篇多以精煉的詞藻和深遠的意境開始,又收於凝重的歷史和感慨。“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裏凝鍊。”

更讓人驚歎的是,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透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着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裏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全書之厚重和紛繁豈是我等閱者倉惶之中可以理解得到的,僅讓我們藉以餘秋雨大師的評價:“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這令我們這些足不出戶的凡者開啟了一扇西方歷史文明的視窗,使我們擁有了更爲廣闊的視野。

行者註定是孤獨的、是淒涼的、是痛苦的,但註定又是不可戰勝的。歷經無數的遊行,每次彷徨於陌生的都市,見證一次次的生死浩劫、歷史滄桑鉅變,心靈在一次次震驚和痛苦中游離,但這倘若無法摧毀一個戰士的心志,必將使得他更爲強大。我一直都對行者這個詞十分敬仰,或許源自於水滸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義的好感,亦十分嚮往成爲一個可以暫稱爲“行者”的旅遊過客,雖不得真諦,但還可在路上行走幾番。人一生至少有兩件事是還需必須做做的,一件是旅遊,一件是讀書,前者可以使你身體在路上,後者則可以使心靈遊歷於世界的歷史舞臺,但我覺得不純粹的去行走一番永遠都無法那麼的真切。

有那麼一天,讓我們都成爲一個自詡爲行者的過客,遊歷着世界上那麼多無盡的文明瑰寶,暫得那心靈的複雜,將別有一番滋味!

餘秋雨《行者無疆》讀書筆記篇三

每個人兒時或許都曾夢想有朝一日能環遊世界,理由或許不同,但我想不會有一個人會和餘秋雨先生相同,爲了文明。

從《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嘆》,再到《行者無疆》,不僅是四處旅行,更是探索在人類歷史中沉澱下來的文明,從中華文明到其他亞洲文明,再到歐洲文明。不僅是探索這些文明,更是從中領悟到文明在不同地域所處的境地,從尚未敗落的中華文明到敗落成恐怖的中東,中亞,南亞文明,再到優秀成熟卻自閉的歐洲文明。不僅是感嘆,抒發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餘秋雨先生對於文明的責任感,他希望能改變這些並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籲,自己的吶喊寫在書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響應,一起參與到又一場以文明爲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空間帶來的責任。也許有些人對他的吶喊不屑一顧,甚至還譏諷相對,但我已在心中支援他。

在《行者無疆》裏,沒有浮華豔麗的詞藻,有的是一個沒有塵硝的透明的.世界,一個平靜的充滿智慧的世界。他沒有過多的激情和憤怒,只是將最真切的感情深埋在內心,用文字,用他所特有的方式來表達。那是一種消融哲理的純淨的語言,讀着意味深遠,常常需要用很長時間,很用心,很平靜地去體會。第一次讀《行者無疆》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了一杯香茗,躺在藤椅上一個人靜靜地讀着,隨着他的文字,思緒彷彿也飄向了那個古老悠遠的大陸……

那是在龐貝的廢墟中,在威尼斯悠長的河道中,在巴塞羅那流浪的音樂聲中,我走進了靜謐深邃的南歐。但丁在這般幽暗與狹窄中走出,他空曠的腳步踩踏在昨夜與今晨的交界線上,讓人們在朦朧中記起卻難以觸及。科學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做着懺悔,用一紙自辱的懺悔來懲罰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倫布擡頭放眼,注視遠方,這位偉大的流浪者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銳利而又渺茫,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這就是真正的流浪。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餘秋雨先生如是說。

那是在奧地利自然而無雕飾的農村風光中,在自閉而雄偉的薩爾茨堡中,在卡夫卡與昆德拉熱愛的布拉格廣場中,平靜而多情的中歐向我敞開了懷抱。科隆大教堂的頂尖逃離着硝煙與爐火,讓哥特式的俊秀與靈氣代代相傳,讓靈魂的自我觸動冷峻嚴肅地面對戰爭與和平,自毀與自愛。美麗而富饒的瑞士靜靜地坐在阿爾卑斯山下,閉上雙眼,任憑無盡的戰火從她身邊掠過。中立,讓她避免了無數生靈塗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餘秋雨先生細膩的筆觸將中歐描繪的如詩如畫,似乎是對她尤其的珍愛,他說,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藏。

那是在柔情萬種的塞納河畔,在中世紀美麗安靜的小城街道上,在熱情狂野的阿姆斯特丹,我徜徉在精緻又張揚的西歐。蒙娜麗莎躲在玻璃窗中神祕地微笑,薩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咖啡館裏完成他的名著,諾曼底呼嘯着迎接登陸這兒的士兵,似乎閉上眼便能感受到那兵戈鐵馬的歲月。歷史在這裏轉折,餘秋雨先生這樣總結。

還有那陌生而充滿吸引力的北歐,蒼涼冷漠的丹麥小鎮,如夢境般縹緲的哥德堡,僻靜遙遠甚至有時會被遺忘的冰島。

……

幾頁書本便是一段歷史,每一次翻動都是歷史涌動的音符。在這探尋無疆之界的旅程中,我們隨着餘秋雨先生一起走進了歐洲古老的歷史,見證了人類曾經擁有過的文明。從時間的流沙被裝進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開始了她的滄桑變化。有過輝煌,卻又有過衰敗;有過崇高,卻又有過卑鄙;有過勇敢,卻又有過猶豫;有過拘謹,卻又有過叛逆。龐貝廢墟的低吟,羅馬競技場的瘋狂,埃菲爾鐵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悶,爆發,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隨着多瑙河水平靜地流向歷史的深處。

有一句話說得好:時間是篩子,留下的是精華。歷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於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於此,馬丁·路德勇敢地從事宗教改革,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易卜生開啟女權之門,還有但丁,米開朗琪羅,黑格爾,愛因斯坦……他們都經受住了時間的篩選,歷史的度量,他們是歷史長河中的輝煌與驕傲。

這,也許正是餘秋雨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