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優秀教學設計

魯迅2.26W

筆者有幸聽了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受益匪淺。於老師以真誠的愛,真摯的情,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詮釋《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使筆者對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優秀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廣泛閱讀、蒐集資訊的能力。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課文(板書課題,邊板書邊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每個字的寫法,學生書空),請讀課題,注意詞語之間的停頓。

師:同學們知道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嗎?生:周曄。

師: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了嗎?讀了幾遍?讀書都留下了痕跡嗎?(檢查同學們的書本,表揚了在書上做記號的同學,並就做規範記號提出自己的意見。)

師:作者周曄是魯迅先生的什麼人?生:侄女。

師:周曄的父親是魯迅先生的什麼人?生:弟弟。

師:魯迅先生原名叫什麼?生:周樹人。

師:他的兩個弟弟叫什麼?生:周作人,周建人。

師:周曄是周建人的女兒。同學們真了不起!透過預習,生字能掌握嗎?能讀準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於老師一開始就出示所學課文,簡練明白,並且把認真、規範地書寫漢字,準確、規範地朗讀等基本要求突出來,引起注意。有關作者的對話,既是對“伯父”一詞的理解,又擴大了知識面,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善於蒐集資訊,養成良好的預習、讀書的習慣。

二、初讀課文,瞭解學情,以學定教。

師:請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課文,在你認爲不認得的字、不懂得的詞句、你認爲寫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記號。(學生齊讀。)

師:請各人讀各人的,放開聲讀。(學生自由、自主讀,邊讀邊做記號。老師巡視,收集學生劃出的詞句,有選擇地板書在黑板上。)

追悼囫圇吞棗“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弔唁呻吟“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愛撫飽經風霜

師:我把同學們劃的選擇一部分寫在黑板上,只要多讀書,認真思考,才能讀懂。

三、精讀課文,集中體現於老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

1.於老師以一顆火熱的愛心,真誠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特別是給“需要幫助”的後進生更多的機會、熱情的鼓勵和切實的幫助,使課堂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師:現在,老師想請大家展示朗讀水平。誰想朗讀第一段(舉手的同學不多),我請沒有舉手的同學來讀(都舉手)。(老師笑)請班長上臺。(於老師讓班長指名,老師與他耳語“你班上誰平時很少朗讀或朗讀不好的同學,就叫他”。)

班長:請xxx同學。(xxx同學不情願地站起來,自言自語“我舉手了呀!”)

師:請你朗讀(xxx搖頭)。不情願還是緊張?

生:緊張。

師:別緊張。你擡起頭來,看着同學們,深呼吸,就不緊張了。(這時,同學們都紛紛舉手。)

師:不!他需要的是鼓勵(同學們鼓掌)。

(xxx朗讀出第一句,把“知道”讀破了,於老師耐心輔導,一遍又一遍。)

師:讀出天真勁兒來。(請其他同學讀,於老師耐心輔導,指導他讀。)

師:這句話應怎樣讀,大家練一練,感受一下“我年紀還小……”

師:哪位同學見意來讀(一生讀)。多天真呀!請你再讀。

(xxx接着往下讀,他把“他的遺體躺在……”讀成“站在”,引得鬨堂大笑。於老師耐心地幫助,不斷地鼓勵。經過三次努力,才把第二句話讀下來。)

師:嘿,努力就能成功.同學們想想,第二句話該怎麼讀?(學生自由練習)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直至結束的一刻,於老師個別輔導最多、鼓勵最多的是xxx同學,xxx同學的進步也很明顯。另一方面,於老師說”人文精神”是要“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這“三少三多”,於老師身體力行,隨處可見。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

片斷一:

師:哪位同學願意朗讀?(一位同學讀,很有感情)

師:這是她的感受,她認爲這句話應該這樣讀。好!還是xxx同學,你來讀。

師:有進步!“追悼”什麼意思?不需要解釋,我讀前面,同學們讀後面。

師: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裏,許多人都來追悼他……,生:“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

師;後面的話就是對“追悼”的……生:解釋。

師:讀書要前後文聯繫,(接着於老師還是動前面那位同學朗讀下面的內容.該同學常常讀錯宇、添字漏字,讀破句,於老師耐心糾正,反覆鼓勵。)

師:這句話很難讀(投影“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哪位同學願意來讀。(生讀)

師:很好!這是她的體會。

(兩位同學讀後,於老師再請前面那位同學讀,並耐心指導,熱情鼓勵。)

師:“弔唁”與“追悼”的意思差不多,但“弔唁”還有一層意思,不知同學們讀出來沒有?

生:對親屬表示慰問。

師:“愛撫”的“撫”是個生字,這樣寫(板書示範)才規範。“愛撫”什麼意思,讀了第二個故事就懂了,誰想來讀第二個故事。(一個學生朗讀第二個故事,於老師認真傾聽,不時進行糾正、指導。)

師:“那時候……團聚”這個句子很長,注重停頓,請大家一起讀。

師:“從此……馬馬虎虎”大家一起讀。(生齊讀)

師:非常好,正確、流暢。讀了這個故事,“愛撫”的意思懂了嗎?(“愛撫”與”愛戴”作比較)請同學們說出一個詞,表達“愛撫”的“愛”是什麼樣的“愛”?

生:愛護。

生:關愛。

生:疼愛。

師:“愛戴”的“愛”呢?

生:敬愛。

師:同一個“愛”意思卻不同,請同學們好好體會。請同學們再讀這個故事,看誰讀得好,等會兒和老師對話。(學生練習,於老師還是指導那位同學讀。)

師:哪位同學願意上講臺和老師分角色讀(一位女生上臺,扮演周曄)

師:周曄,讀書要動腦子啊。

周曄:“這一天在晚餐桌上……亂說一氣。”

師:(摸着鬍子,笑了笑)“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周曄:“聽了伯父這句話,……馬馬虎虎了。”

師:我侄女讀得多好啊!聲音好聽,流利!“囫圇吞棗”讀懂了嗎?

周曄:懂了。(再讀)“老實說……亂說一氣。”

師:周曄啊,我剛纔是誇我記性好,並沒有批評你,你怎麼比捱打捱罵還難受?

周曄:雖然是說你自己記性好,但暗示我讀書不認真,所以比捱打捱罵還難受。

師:我侄女真聰明。我是婉轉地告訴侄女讀書要認真,同學們明白了嗎?

師:臨走時,伯父還送我兩本書,多關心、愛護我啊!想到這裏,望着伯父的遺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愛撫,多麼傷心啊!請同學們讀“我呆呆地望着……掉下來”這句話。

片斷二:

師:“哪一點不像呢?……”把這兩句話再讀一讀。(全班同學讀)如果你是老師,看到周曄同學作文的這兩句話,你會怎麼批?再讀一讀,也可以圈畫。寫批語,有什麼看法,寫一句話也成。

周曄:動作描寫很生動,很形象。

生:寫得真好,把伯父說話的動作寫出來了。

生:她顧及人物的動作表情。

生:觀察很認真仔細。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爲“他嘴裏嚼着,嘴脣上的鬍子跟着一動一動的”跟前面沒多大關係,可以刪掉。

師:可以刪掉?將來你如果當語文老師,你學生的作文肯定很簡練,一個廢字都沒有;如果你們(指前面幾位同學)當語文老師,你學生的作文肯定很具體,都是好樣的!

於老師成功地組織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字、學生與老師進行有目的的對話。這種對話,教師不設條條框框,不強加於人,而着力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章,在獨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體驗,尊重學生,極力保護學生稚嫩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意識。

3.注重積累和感悟,紮實訓練,儘可能使課堂教學有情有趣。

師:那麼文中的“——”表示什麼……生:省略;

生:語氣延長。

師:爲什麼要延長呢?生:有疑問。

師:請你再讀一讀。

師:好!小小的標點符號都有學問,請你連起來讀。(生讀)。

師:棒!太棒了!這小節主要用對話的形式寫的。如果你們讀熟了,裝在腦子裏,字字入目,連標點也不放過,以後寫對話就沒問題。請同學們慢慢讀,細細品味,最好能背下來。

師:現在我們來表演讀。我演伯父。王珊演周曄,同學們演客人,來我家做客,但不能吃,認真聽,最後必須哈哈大笑。(表演)

師:同學們笑得真開心,體現伯父對他的關心。

生:周曄很天真可愛,體現伯父對他的關心。

師:周曄,你知道大家笑什麼嗎?

周曄:我很可愛。

師:是嗎?

周曄:舊社會很黑暗,魯迅先生受迫害。

師:我爲什麼受迫害!當時社會太黑暗了,我就寫文章揭露它,敵人要殺害我,我用了100多個假名字發表文章,蘇聯作家高爾基請我去蘇聯避難,我不去。

師:伯父說話多有意思啊,多風趣啊。想到這裏,望着伯父的遺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愛撫,多麼地悲傷啊!請同學們讀“我呆呆地望着……掉下來”這句話。

於老師融“導演、演員”於一體,他能“導”學生“演”,又能自己演。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入情入境,一些難點詞、句在這種情境之中,理解、感悟起來形象具體,輕鬆愉快。

四、總結課文,前後呼應,首尾聯繫,自然點題,以讀寫作結,引向生活。

師:魯迅去世後,周曄在女傭人那裏聽到一件事,請同學們讀阿三的話。

師:聽了這件事,周曄從內心發出——

生:“的確……爲別人想得多。”(讀兩遍)

師:“別人”指哪些人?生:勞動人民。

師:課文中指——生:車伕、女傭、“我”。

師:不僅是“我”,還有廣大勞動人民、廣大的少年兒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弔唁的人有——

生:工人,有學生,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師: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愛戴魯迅先生呢?

生:(朗讀)“的確………爲別人想得多。”

師:所以,讀書要注意前後聯繫。讀到這兒,黑板上的詞句都懂了嗎?

師:“飽經風霜”懂了嗎?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麼樣的臉寫下來。用“這位車伕才三十來歲……”開頭。(學生練習寫,最後請學生上臺讀。)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的規律。”於老師重視朗讀、感悟和積累,更重視遷移、運用語文,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標籤:魯迅 伯父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