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小說集彷徨

魯迅7.47K

《彷徨》是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整部小說集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魯迅小說集彷徨

  

內容簡介

《祝福》寫祥林嫂毫無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

《在酒樓上》寫曾經激進的青年呂緯甫,最終回到子曰詩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濟的壓迫之下並不幸福;

《肥皂》則諷刺了一個或者幾個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們看見一個行乞的十七八歲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銘就因着這個潛在的意識,竟也買了塊綠色的肥皂;

《長明燈》中的瘋子瘋瘋傻傻,他就是要把廟裏的長明燈打滅,被阻了,他就說:“我放火。”最後,他就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之中;

《示衆》依然寫的是看客。中國人永遠只是看客,只會當看客。看了,就散了。不問被看者爲什麼示衆,也不問自己爲什麼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終於“洋”了起來,俄國有高爾基,那麼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爾礎”,不是基礎麼?有基必有礎。他能叫高爾基,我爲什麼不能叫高爾礎?成了高爾礎後,他就自覺“高大“起來,覺得不能與往日的麻友相提並論。然而最終他發現自己沒有“高爾什麼”的天份,他連書也教不了,又經不住麻雀牌的誘惑,也經不住籠一把吃冤大頭的誘惑,終於還是上了牌桌;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是魯迅特別用心地描寫的一個。那是一個曾經大覺悟的人,似乎已經參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對大人們不屑一顧,小孩子們卻又不理他。他曾經潦倒不堪,似在堅持着什麼,又突然搖身一闊。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參議而闊起來的錢。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幹淨,才解脫。魯迅其實是用着一種大悲哀的筆調來寫這個人的,這裏面也寄託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這樣蒼涼,人生就是這樣無望,想找一條路,然而終於找不到,他只有死;

《傷逝》不僅僅是在談論經濟對於愛情的重要性,它實質上是在探討愛情是否可以長久。而經濟的窘迫困頓只是一個極現實極真實的誘因。因着這個誘因,愛情就無疑成爲幻滅。傷逝了,這傷逝悽慘得令人傷感;

《弟兄》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

《離婚》就純屬一個鄉下女人的不幸了。魯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愛姑在“七大爺”的威嚴之下,竟不敢說她早已想好的話了。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是官,且有勢。而她,只是一個鄉下人

小說思想

《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

藝術技巧“圓熟”――深廣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裘沙和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系”,執著探索,苦心構思,大膽創造,以“理解的準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 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 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他是寫人生的一種軌跡,這軌跡似乎有鐵的規定在。從起點,拋一個圓形的弧線,然後又重新跌回起點。甚至,跌回到起點以內。這裏面,有孤獨,有悲哀,也有無奈。

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 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

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那時候,時興寫小說。寫小說成了那時的潮流。何況之前,先生已經寫了《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孔乙己》等名篇。它們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寫作的先河。

理解“彷徨”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鑰匙,就在於這題記《離騷》中的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這裏,把它稱爲“題眼”。

路是遠的,而前面又看不見路;依稀有路時,卻看不見光。想掙扎着走出一條路來,卻是遍體鱗傷,毫無結果。

只能是“荷戟獨彷徨”了。

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張宗剛在《偉大的靈魂探祕——解讀魯迅》(《名作欣賞》2001年5期,總第126期)一文中對《彷徨》的評價是“色貌如冰,肝腸似火”,我以爲是切評。他還說:“所屬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他(指魯迅)像一隻失羣的飛鴻,在浩渺的天空飄飄蕩蕩,無所歸依;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昇華爲一種巨大的創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舊時代的圖景,意態生動,悲壯無匹。其中,對自由的探討,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啓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達到和進入了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到2000年5月第8次印刷時印數已是172000冊。可見好書一直有人讀,因此也就一直能賣。

封面印有原版《彷徨》的封面,是木刻。三二人坐在三二張高的靠背椅上,靠背高出了人的頭,頭的前上方,有一隻太陽,發着幽幽的光。

《彷徨》讀後感魯迅

近日裏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