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梁實秋

梁實秋晚年散文之情更濃

梁實秋2.02W

曾經,一部《雅舍小品》令近現代文學大師梁實秋以散文聖手著稱,近日,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又一部梁實秋散文集《槐園夢憶》,其以收錄梁實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發文壇關注,且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內地公佈。

梁實秋晚年散文之情更濃

該書編者張昌華與梁實秋的二女兒樑文薔相熟,他介紹說,這14篇佚文均爲梁實秋去世前兩三年所作,散見於美國的華文報紙以及中國臺灣的報刊上,身在美國的梁實秋大女兒樑文茜將這些作品蒐集起來,由樑文薔轉交內地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內地最全的梁實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紀90年代初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實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國臺灣、在美國時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這14篇佚文。

記者注意到,梁氏晚年所寫的這些散文內容依然非常豐富,有關心民瘼的《民以食爲天》,開啓民智的《閒話英語》,養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歲與八百歲》,以及由生活瑣事聯想到文學創作的《蘿蔔湯的啓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懷人文章。

《憶周老師》,是其追懷他小學業師周士先生。梁實秋在文中弘揚周老師愛才更重操行的懿德。《憶李長之》則顯露梁實秋宅心仁厚的襟懷。1933年左右,已負盛名的梁實秋是青島大學教授,剛由清華大學畢業的小青年李長之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梁實秋的《偏見集》,指責梁實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作爲文學批評的準繩”。而梁實秋則認爲“很有見地”,他在文中說:“經他這一指點,我以後思索了好幾十年。雖然我的文學觀至今未變,我卻很感激他的批評。因爲有此一段因緣,我以後和他成爲很好的朋友。”其姿態應令當今某些當紅作家汗顏。另一篇懷人長文《關於老舍》,洋洋灑灑5000字,追述了抗戰時期他們在重慶的生活往事,以及老舍一生的坎坷遭遇,充滿發自肺腑的懷念與感嘆,同時表達出梁實秋對“口號式”文學政策的反感。

張昌華認爲,相比梁實秋散文早年“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藝術風格,其晚年作品感情表達更爲濃烈、炙熱,不再旁徵博引,而是人生感悟自然流露,但其“雅潔”的文調則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