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講成語故事寓言

寓言1.03W

有關成語故事的寓言,下文是小編分享的幾篇,歡迎大家閱讀與瞭解。

講成語故事寓言

講成語故事寓言:歧路亡羊

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有一天他的鄰居家跑丟了一隻羊。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去追尋,還來邀請楊朱的樸人一同去。

楊子不太情願地說:“瞎!跑丟了一隻羊,何必要這麼多人去追尋呢?”

鄰人解釋說:“你不知道,那裏的岔路太多了!”

過了一會兒,鄰居帶人回來了。楊子問道:“羊找到了嗎?”

鄰人說:“跑丟了。”

楊子又問:“這麼多人怎麼會找不到呢?”

鄰人答道:“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站在岔路口,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了這話,忽然神情憂愁,變了臉色,好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

他的'門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請教說:“羊是不值錢的畜生,況且不是先生家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爲什麼呢?”

楊子陷在沉思之中,沒有回答。門徒們還是摸不着頭腦。

人們在生活中,不是也會遇到面臨岔路無從選擇的情形嗎?

講成語故事寓言: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爲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遊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幹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鬆開你的嘴,明天也不鬆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裏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着,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啓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裏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爲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講成語故事寓言:心不在馬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後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於是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爲什麼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說:“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捨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車轅裏鬆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這樣纔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可是剛纔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後,你的心裏就着急,使勁鞭打奔馬,拼命要超過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時常回頭觀望,生怕我再趕上您。總之,您是不顧馬的死活,總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後,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後,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全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麼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這就是您三次比賽、三次落後的根本原因啊。”

趙襄王賽車時心不在馬,終致失敗的教訓說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領,不計功利,努力將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過於患得患失,爲名利所累,往往會事與願違,把事情的結果弄糟。

講成語故事寓言:捨生取義

春秋末期,晉國有六大家族,分別是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這六家你打我我打你,先是範氏、中行氏滅亡,再以後是韓、趙、魏滅了智氏,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陽之戰”。

如今單說這期間有一個刺客,雖然不是王侯公卿,也不是什麼推動歷史進程的大人物,幾千年來卻一直以捨生取義的精神爲老百姓稱讚。那麼這位是誰呢?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悲情英雄——豫讓。

豫讓最初在範氏家族當門客。所謂門客,就是當時的大族世家養一些人,平時也不做什麼事,到了需要的時候,就要這些人出力賣命。門客分上中下三等,下等門客就是管飯,過年過節發點過節費什麼的。中等門客吃飯有魚肉,出門有車,待遇要好一些。至於上等門客,是要參與大事的,也就是心腹了。

豫讓在範氏那裏挺不招人待見的,當他是下等門客,一日三餐倒不愁,不過始終不見重用。豫讓不想這麼碌碌無爲一輩子,就跳槽到了中行氏的門下。中行氏對他還不錯,把他提到了中等門客,生活方面好多了,但是豫讓待了兩天還是不滿意,又走了,就到了智氏門下。

當時智氏是晉國最大的勢力,家主智伯慧眼識人,見到豫讓好生恭敬,直接提拔爲上等門客,凡有大事都要找他商量,把個豫讓感動的,決心輔佐智伯幹一番大事業。但是很不走運,當豫讓出外辦事的時候,智氏家族被韓、趙、魏三家聯手給滅了。

滅就滅了吧,反正春秋時期誰厲害誰就是老大,但是趙氏家主趙襄子辦了一件糊塗事,不但把智伯的頭顱懸掛在城頭示衆三日,還揚言要把這頭顱做成酒杯,用來喝酒賞月!這話傳到豫讓耳朵裏,他想,智伯把自己當個人看,這個仇一定要替智伯報了!

再說趙襄子,那是春秋時期了不得的人物,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也就是奸雄一個。他以少勝多滅了智氏,也擔心復仇,隨身總帶着一羣侍衛,連吃飯睡覺都不離開。

這一天,趙襄子上廁所,到了廁所外面,隱隱看到裏面好像有人影。他這人疑心大,就讓侍衛進去看看是什麼人。侍衛們進去,很快帶出個髒兮兮的大漢來:“啓稟主公,這人是個清廁工。”趙襄子利目一掃,看見大漢袖筒裏有反光,立即大喝一聲:“給我搜身!”

這一搜就在袖筒裏搜出一把匕首。不用說,大漢就是豫讓了。他見事情敗露,知道很難活命了,就破口大罵趙襄子的殘暴。趙襄子聽了幾句就明白了:“你是智伯的門客豫讓啊,想不到智氏一族後人那麼多,卻沒有一個敢來的,反倒是你一個小小的門客有這般膽識!”停了停,他又說:“我敬你是一個義士,就不殺你了,你走吧。”

這話把豫讓說愣了。不殺我?哪有這種好事啊。不過看上去趙襄子不是開玩笑,於是他對趙襄子深施一禮,說:“感謝您的不殺之恩,不過這個仇我還是要報的。”說畢揚長而去。

趙襄子打的是什麼算盤呢?

他知道眼下雖然滅了智氏,可是韓氏、魏氏也不是省油的燈,需要時時提防,這就需要大量充實自己的人馬。他放了豫讓,是給侍衛以及所有部下看的:看見沒?我是多麼尊重講義氣的人吶,就連刺殺自己的人也能放過,你們也要對主公我講義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不過放歸放了,他可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安全開玩笑,讓侍衛畫了豫讓的畫像,傳給大家看,讓他們都小心這個人。想了想還是不放心,乾脆派人監視起豫讓來,看看他每天都在做什麼。

這時候豫讓住在朋友青平家裏,趙襄子雖然沒抓自己,卻來了個全天候監視。就連上個廁所,都被人從外面偷窺。豫讓一想,這還怎麼報仇啊,看來只能使出非常手段了。某一天夜裏,豫讓離開朋友家,失蹤了。青平連忙去街上找,找了好幾天也沒找到。當時春秋時期的城可不大,青平直納悶,豫讓這是藏哪裏了?

其實,豫讓還在這個城裏,他知道要避開趙襄子的耳目很難,就穿了一件乞丐衣服,把生漆塗到臉上手上。生漆可是有毒的,沒多久面板就潰爛了,好好一個人變成了人見人厭的乞丐。

外貌改變了,可聲音變不了,豫讓裝乞丐乞討的時候,難免要說話。這一天,路上遇到朋友青平了。青平聽出了他的聲音,也不管豫讓身上有多髒,就去抓他的手。豫讓慌忙躲閃,可是沒躲開。這時青平就說了:“像你這樣的人,我知道勸也是白勸,可是也沒必要殘害自己的身體啊。你可以假裝歸順趙襄子,近身的時候突然殺掉他不就行了嗎?”

豫讓說:“那不行,我殺趙襄子是爲了一個義字,如果假裝歸順再出手,那我就不是義了,對趙襄子就是欺騙。你不用多說了。”青平還是不肯撒手,豫讓甩脫他就跑了。

這時豫讓又想,自己的聲音既然能被朋友聽出來,那麼趙襄子的人也能聽出來,他就用了一招狠的,吞火炭!把燒得通紅還帶着火苗的木炭吞下去,那是什麼滋味?但豫讓堅持住了,他成功地毀掉了自己的嗓子,雖然能說話,但是徹底啞了。

這一番努力不是白費的。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騎着馬,後面跟着一隊徒步行進的侍衛從赤橋經過。豫讓埋伏在橋下的洞裏,懷抱着長劍靜靜等候。這一刻,他想起了把自己當個人物看的智伯,想到了長達數月的隱忍。

來了!馬蹄聲碎,像敲在豫讓的.心上。近了!他握緊長劍,手上青筋暴起。到了!豫讓如猛虎般躍起——刺出——收劍——呆住。他發現騎馬的人只是一名侍衛,趙襄子步行隨後。

歷史結結實實地跟豫讓開了一個玩笑。當趙襄子騎馬來到赤橋前,他的馬怎麼也不肯前行。一向疑心過重的趙襄子就下了馬,讓一名侍衛騎上過橋。於是,豫讓的致命一擊成爲煙花泡影。

豫讓呆呆地看着腹部遭到重創的侍衛倒在地上。趙襄子看着豫讓,有種說不出的感覺。他恨,爲什麼明明放過這人一馬,還敢再次前來;他敬,好一個爲主報仇的義士,讓他這顆奸雄的心也爲之顫抖;他悲,這種人物爲何不是自己的麾下,不然何愁大業難成?

此時,衆侍衛已把豫讓團團圍住,就要萬刃分屍。豫讓微微閉目,面帶悲憤。這時趙襄子一舉手,說:“慢!豫讓我問你,你跟過範氏,跟過中行氏,最後跟智氏,可你從來沒有給範氏和中行氏報過仇,爲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替智伯報仇?”豫讓笑笑:“很簡單,因爲他把我當個人物看,我就用人物的行爲來報答。這就是,士爲知己者死啊!”

趙襄子被他這種捨生取義的行爲深深感動了,他沉吟半晌,決定再次放過他,不由說:“豫讓,我就再——”這時衆侍衛大聲呼喊:“主公,他不但連續行刺,還殺傷了我們的人,這個人不能放!”

趙襄子聞言有點猶豫。反倒是豫讓分外從容,他輕輕坐在地上,說:“我已經盡了力,仇卻未報,活着有什麼意思?請您把外袍賜給我吧,我要砍上三劍,以便對死去的智伯有個交代。”

趙襄子的手有些抖,不過還是脫下了袍。豫讓舉劍連砍三下,大笑三聲,又大哭三聲,然後拔劍自刎。

這就是悲情英雄豫讓,一個在歷史長河中始終難以湮滅的人物。他的捨生取義,他的士爲知己者死,一直爲後人所稱道。

捨生取義:爲維護正義事業而不怕犧牲生命,勇於獲取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