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唐詩

唐詩 哀王孫

唐詩3.05W

《哀王孫》由杜甫創作,全詩寫景寫情,皆詩人所目睹耳聞,親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

唐詩 哀王孫

《哀王孫》

作者: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待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爲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爲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于。

花門剺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註解】

(1)延秋門: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2)金鞭斷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馬快跑而金鞭斷折。九馬:皇帝御馬。

(3)寶玦:玉佩。

(4) 隅:角落。

(5)高帝子孫:漢高祖劉邦的子孫。這裏是以漢代唐。隆準:高鼻。

(6)豺狼在邑:指安祿山佔據長安。邑:京城。龍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7)臨交衢:靠近大路邊。衢:大路。

(8)斯須:一會兒。

(9)東風吹血腥:指安史叛軍到處屠殺。

(10)“朔方”句:指唐將哥舒翰守潼關的河隴、朔方軍二十萬,爲安祿山叛軍大敗的事。

(11)“傳位”句:天寶十五載八月,玄宗在靈武傳位於肅宗。

(12)花門:即回紇。剺(lí)面:匈奴風俗在宣誓儀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誠意。這裏指回紇堅決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

(13)狙(jū):伺察,窺伺。

(14)五陵:五帝陵。佳氣:興旺之氣。無時無:時時存在。

(15)白頭烏:白頭烏鴉,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亂,有白頭烏萬計集於朱雀樓。

【韻譯】

長安城頭,佇立着一隻白頭烏鴉,夜暮了,還飛進延秋門上叫哇哇。

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個不停,嚇得達官們,爲避胡人逃離了家。

玄宗出奔,折斷金鞭又累死九馬,皇親國戚,來不及和他一同驅駕。

有個少年,腰間佩帶玉塊和珊瑚,可憐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啞。

千問萬問,總不肯說出自己姓名,只說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經有一百多天,逃竄荊棘叢下,身上無完膚,遍體是裂痕和傷疤。

凡是高帝子孫,大都是鼻樑高直,龍種與布衣相比,自然來得高雅。

豺狼在城稱帝,龍種卻流落荒野,王孫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與你長時交談,只能站立片刻,交代你重要的話。

昨天夜裏,東風吹來陣陣血腥味,長安東邊,來了很多駱駝和車馬。

北方軍隊,一貫是交戰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聽說,皇上已把皇位傳太子,南單于派使拜服,聖德安定天下。

他們個個割面,請求雪恥上前線,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緝拿。

多可憐呵王孫,你萬萬不要疏忽,五陵之氣蔥鬱,大唐中興有望呀!

【評析】

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僅帶着楊貴妃姐妹幾人,其餘妃嬪、皇孫、公主都來不及逃走。七月,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攻陷長安,先後殺戮霍長公主以下百餘人。詩中所指“王孫”,應是大難中的倖存者。

這首詩先追憶安史禍亂髮生前的徵兆;接着寫玄宗委棄王孫、匆促出奔後,王孫流落的痛苦;最後密告王孫內外的形勢,叮嚀王孫自己珍重,等待河山光復。全詩寫景寫情,都是詩人所目睹耳聞,親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蕩人胸懷。詩歌敘事明淨利索,語氣真實親切,寫同情處見其神,寫對話處見其情,寫議論處見其真,寫希望處見其切。杜甫的詩歌之所以被稱爲“詩史”,與這樣的藝術特點是分不開的。

作者在詩中極言王子王孫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遭受種種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規勸統治者應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貪圖享樂,致使子孫也無法遮顧,可悲可嘆。全詩詞色古澤,氣魄宏大。前人評價這首詩說:“通篇哀痛顧惜,潦倒淋漓,似亂似整,斷而復續,無一懈語,無一死字,真下筆有神。”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世人稱之爲:詩聖,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爲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爲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爲“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名句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還有三首是給辛漸的。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爲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爲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後的住所。

杜甫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流傳至今一千五百餘首。

唐大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陽樓,遊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陽,次年四月病故。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在耒陽遊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葬於杜甫墓。

標籤:唐詩 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