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唐詩

中唐詩人主要有哪些

唐詩3.26W

中唐是唐代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中唐詩人主要有哪些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中唐詩人主要有哪些

中唐詩人主要有哪些

柳宗元、孟郊、韓愈、白居易、盧綸、李賀、李益、劉禹錫、賈島、張繼、韋應物、李坤、元稹、張祜、杜秋娘、張籍、戴叔倫、顧況

中唐時期是什麼

中唐是唐詩分期之一。一般以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間爲中唐。歷史上的分期是指從穆宗時期至僖宗在位的875年的時代。這時候的唐朝已經開始有着內外兩大矛盾,但還沒有到農民起義的程度。

這時期的著名詩人,先後有韋應物﹑劉長卿﹑盧綸﹑韓翃﹑錢起﹑司空曙﹑李端﹑韓愈﹑柳宗元等。參見"四唐"。該分期最早見於嚴羽《滄浪詩話》:”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 盛唐體(景雲以後,開元、天寶諸公之詩)、 大曆體(大曆十才子之詩)、 元和體(元、白諸公)、 晚唐體“,但嚴羽沒有劃定具體時間,後人在此基礎上將大曆及元和詩歌合爲中唐詩歌

中唐詩人的代表作

篇一:幽居

作者:李賀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

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

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篇二:馮小憐

作者:李賀

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

破得春風恨,今朝值幾錢。

裙垂竹葉帶,鬢溼杏花煙。

玉冷紅絲重,齊宮妾駕鞭。

篇三:華清宮

作者:盧綸

漢家天子好經過,白日青山宮殿多。

見說只今生草處,禁泉荒石已相和。

水氣朦朧滿畫樑,一回開殿滿山香。

宮娃幾許經歌舞,白首翻令憶建章。

篇四:溪居

作者:柳宗元

久爲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篇五:結愛

作者:孟郊

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

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

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篇六:新竹

作者:韓愈

筍添南階竹,日日成清閟。

縹節已儲霜,黃苞猶掩翠。

出欄抽五七,當戶羅三四。

高標陵秋嚴,貞色奪春媚。

稀生巧補林,並出疑爭地。

縱橫乍依行,爛熳忽無次。

風枝未飄吹,露粉先涵淚。

何人可攜玩,清景空瞪視。

篇七:曲江春望

作者:盧綸

菖蒲翻葉柳交枝,暗上蓮舟鳥不知。

更到無花最深處,玉樓金殿影參差。

翠黛紅妝畫鷁中,共驚雲色帶微風。

簫管曲長吹未盡,花南水北雨濛濛。

泉聲遍野入芳洲,擁沫吹花草上流。

落日行人漸無路,巢烏乳燕滿高樓。

篇八:春風

作者:白居易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裏,亦道春風爲我來。

【拓展】唐詩賞析:王駕《社日》唐詩

《社日》

唐代: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譯文】

鵝湖山下稻樑肥碩,豐收在望。牲畜圈裏豬肥雞壯,門扇半開。

夕陽西沉,桑柘樹林映照出長長的陰影。春社結束,家家攙扶着醉倒之人歸來。

【註釋】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爲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來時,民衆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不但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藉以開展娛樂。

鵝湖:在江西省鉛山縣,一年兩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樑已肥。稻樑肥:田裏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粱:古代對粟的優良品種的通稱。

“豚柵”句:豬歸圈,雞歸巢,家家戶戶的門還關着,村民們祭社聚宴還沒回來。豚柵(túnzhà),小豬豬圈。雞棲(qī),雞舍。對,相對。扉,門。

桑柘(zhè):桑樹和柘樹,這兩種樹的葉子均可用來養蠶。影斜:樹影傾斜,太陽偏西。春社散:春設的聚宴已經散了。

醉人:喝醉酒的人。

【賞析】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王駕這首《社日》雖沒有一字正面描寫作社的情景,卻描繪出了這個節日的歡樂。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詩的一開始不寫“社日”的題面,卻從村居風光寫起。鵝湖山這地名本身很誘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鵝鴨成羣,魚蝦滿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農村風光。春社時屬仲春,田裏莊稼豐收在望,村外風光如此迷人,而村內到處是一片富裕的景象,豬滿圈,雞棲塒,聯繫第一句描寫,描繪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隻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兩句也沒有寫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門兒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閉戶”表示環境的太平安寧,“半掩”而不上鎖,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這個細節描寫是極有表現力的。同時,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參加社日,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後兩句寫“社日”正題。詩人沒有就作社表演熱鬧場面着筆,卻寫社散後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陽西下,樹影在地越來越長,說明天色將晚。古代習慣,祭社之處必植樹。所謂“故園喬木”,即指社樹,它象徵鄉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爲社樹的樹種。此詩的“桑柘”緊扣社日,即此之謂,可見筆無旁鶩。同時,村裏植有“桑柘”,說明養蠶也搞得不錯。遣詞用語體現出詩人的藝術匠心。春社散後,人聲漸少,到處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鄰里攙扶着回家。“家家”是誇張說法,說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詩未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選取高潮之後漸歸寧靜的這樣一個尾聲來表現它,是頗爲別緻的`。它的暗示性很強,讀者透過這個尾聲,會自然聯想到作社、觀社的全過程。“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社的興高采烈,暢懷大飲,而這種欣喜之情又是與豐收分不開的。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透過富有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細節寫社日景象,筆墨極省,反映的內容卻極爲豐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與絕句短小體裁極爲適應,使人讀後不覺其短,回味深長。當然,在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詩所寫的那樣好,詩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應看到,在自然災害減少、農業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顯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鄉村農民的讚賞與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