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經

桃夭《詩經》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詩經2.08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夭《詩經》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夭《詩經》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桃夭《詩經》閱讀答案及賞析

《國風·周南·桃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爲這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

桃夭《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

①歸:女子出嫁。

②蕡(fen):果實很多的樣子。

③榛榛(zhen):樹葉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採用了的形式。(2分)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

(1)重章疊句

(2)以桃之夭夭起興,透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讚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透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讚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後夫妻和睦、家族興旺;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

【解析】

(1)樂曲演奏一遍爲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做重章疊句。

(2)這是一首賀婚詩。詩的三章都以桃樹起興,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表達對女子新婚之喜和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試題分析:第一章以鮮豔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這裏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還能在農村的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後的祝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徵着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願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嫁娘婚後生活的美滿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爲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確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爲一體。人們常說的桃花運,當源出於此詩。

賞析:

詩人以盛開的桃花象徵着即將出嫁的新娘,盛開的桃花嬌豔美麗,而新娘全身喜氣,兩相對比,表達了對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願。這首詩是這麼的短小,但卻被很多人記住,甚至喜歡,是因爲什麼呢?我想主要是因爲詩中具有恰當的比喻。用那粉色的、盛開的、絢麗的桃花來比喻即將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頓時會在人們頭腦中顯現,人們讀着這首詩,頭腦中就會出現一個像桃花一樣美麗的女子,至於她有多美呢,這就需要讀者去想象了。人們喜歡這首詩,我想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具有和諧的韻律美。它雖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間和諧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背誦。

從《桃夭》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成書於先秦時期的《詩經》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了先秦時期人們至純至真的情感,那些純真的、自由的、質樸的情感至今仍被我們所感動。

詩經《晨風》鑑賞

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櫟,隰有六駮。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註釋

①鴥(yù):鳥疾飛的樣子。晨風:鳥名,即鸇(zhān)鳥,屬於鷂鷹一類的猛禽。

②鬱:鬱鬱蔥蔥,形容茂密。

③欽欽:朱熹《詩集傳》:“憂而不忘之貌。”

④苞:叢生的樣子。櫟(lì):樹名。

⑤隰(xí):低窪溼地。六駁(bó):木名,梓榆之屬,因其樹皮青白如駁而得名。駁即“駁”字。

⑥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實色紅,如梨。

⑦樹:形容檖樹直立的樣子。檖(suí):山梨。

譯文

鸇鳥如箭疾飛行,飛入北邊茂密林。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情難平。怎麼辦呵怎麼辦?你竟把我忘乾淨!

山坡櫟樹真叢錯,窪地梓榆真斑駁。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難快樂。怎麼辦呵怎麼辦?你把我忘實在多!

山坡長滿那唐棣,窪地挺立那山梨。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似醉迷。怎麼辦呵怎麼辦?你已把我全忘記![1]

鑑賞

一個女子癡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見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傷。其實那位“君子”,恐怕壓根兒已將她忘個罄盡。這首詩的內容實有揶揄嘲弄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況味。朱熹《詩集傳》說此詩寫婦女擔心外出的丈夫已將她遺忘和拋棄,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棄其賢臣說”、朱謀瑋《詩故》“刺棄三良說”、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秦穆公悔過說”等,相對而言較爲通達,可作參考。

全詩三章,章六句。首章用鸇鳥歸林起興,也兼有賦的成分。鳥倦飛而知返,還會回到自己的窩裏,而人卻忘了家,不想回來。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起首兩句,很可能是杜甫《望嶽》中名句“決眥入歸鳥”所本。從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憂傷苦澀。再細細思量,越想越怕。她想:怎麼辦呵怎麼辦?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話的質樸語言,表達出真摯感情,使人如聞其聲,如窺其心,這是《詩經》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從“忘我實多”可以揣測他們間有過許許多多花間月下、山盟海誓的情事,忘得多也就負得深,這位“君子”實在是無情無義的負心漢。不過詩還是表達得相當蘊藉的,細細咀嚼方能品味。五代馮延巳膾炙人口的《鵲踏枝》詞“幾日行雲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當系從此詩翻出。

“山有……隰有……”是《詩經》常出現的起興成句,用以比況物各得其宜。上古時代先民物質生活尚不豐富,四望多見山巒坑谷正是歷史的必然。那顒望着的女子瞥見晨風鳥箭樣掠過飛入北林後,餘下所見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櫟樹和窪地裏有樹皮青白相間的梓榆。三章則換了兩種樹:棣和檖。之所以換,其主要作用怕是在於換韻腳。萬物各得其所,獨有自己無所適從,那份惆悵和淒涼可想而知,心裏自然不痛快。三章詩在表達“憂心”上是層層遞進的。“欽欽”形容憂而不忘;“靡樂”,不再有往事和現實的歡樂;“如醉”,如癡如醉精神恍惚。再發展下去,也許就要精神崩潰了。全詩各章感情的遞進軌跡相當清晰和真實可信。

朱熹爲了自圓其說,《詩集傳》還特意舉了例證說:“此與《扊扅(眼移)》之歌同意,蓋秦俗也。”《扊扅歌》的本事是這樣的:百里奚逃亡後當上了秦相,宴席時廳堂上樂聲齊奏。有個洗衣女傭說自己懂得音樂,於是操琴撫弦而奏,並唱道:“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富貴,忘我爲!”百里奚聽後詢問,方知是失散的妻子,於是夫妻團圓。朱熹用秦俗來證秦風,也頗有說服力。不過詩無達詁,見仁見智,也不必泥於一說。方玉潤《詩經原始》說:“男女情與君臣義原本相通,詩既不露其旨,人固難以意測。”說得很圓通,讓人自己去心領神會。高亨《詩經今注》雲:“這是女子被男子拋棄後所作的詩。(也可能是臣見棄於君,士見棄於友,因作這首詩。)”這後面兩個“也可能”,補充得很有意思。《韓詩外傳》和《說苑·奉使篇》載趙倉唐見魏文侯時引及此詩,還用來表達君父忘記臣子之意。因此,關於此詩的主題,還是有繼續發掘的餘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