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我的詩歌鑑賞口訣

詩歌3.3W

自從1994年全國語文高考題中出現了詩歌鑑賞題(賞析元稹《菊花》),特別是自2000年起高考詩歌鑑賞題由原來的客觀題改爲主觀表達題以後,考生對此題多感到棘手,甚至畏如獅虎。這是因爲,詩歌鑑賞既是關涉到文學、史學、美學、哲學等方方面面的博大精深的課題,又是因爲讀者的修養、體驗、感悟之不同而見仁見智的精神活動,故前人有詩無達詁之說。爲消除對詩歌鑑賞題的畏懼感和賞析的不確定感,筆者根據高考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編寫了如下詩歌鑑賞口訣:

我的詩歌鑑賞口訣

掌握風格流派,學會知人論文;分析意象意境,探討言志抒情;古蹟古言古事,大多借古道今;洞察詩眼細節,道出弦外之音;抓住修辭會意,運用術語賞評。

這十句口訣,基本概括高考對詩歌鑑賞的要求,簡明扼要,易誦易行,受到學生的歡迎。下面分居加以解說,以就教於方家。

1、掌握風格流派,學會知人論文。

解說:我們在賞析古典詩詞時,要掌握作家作品的風格流派特徵,如唐詩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邊塞詩與田園詩、李白之汪洋您肆與杜甫之沉鬱頓挫,宋詞之婉約派與豪放派, 元曲之本色派與文彩派等等。還要學會知人論文即根據作家的生平、思想及所處時代來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這就強調知人論文的重要性。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6題考的是唐代柳中庸的《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王關,朝朝策馬與刀環。之春白雪歸青家,萬里黃河繞黑山。有一道題爲爲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回答此題無疑應瞭解邊塞詩的特點:描寫邊塞奇異景色,描寫徵人戍邊生活,抒寫將士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或懷人思鄉的情懷以及對戰爭頻仍的哀怨等。據此可知:《徵人怨》中由於寫到了金河、玉關、青豆豆、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又寫馬策與刀環等表現戍邊生活的詞語,因此可斷定爲邊塞詩。又如當我們對比賞析唐代虞世南、駱賓王和李商隱三人的詠蟬詩時,也只有瞭解到三個詩人的不同身世,才能看出他們筆下的蟬,分別寄寓了不同的情感,折射着作者不同的影子。虞世商很受唐太宗賞識,被稱爲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因而他的名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可以看作是借蟬居高聲遠表明自己聲名遠播不是因爲別人(包括唐太宗)傳揚,乃因爲自己品格高潔,自負之情溢於言表。駱賓王39歲時因反對武則天而含屈入獄,自然憤憤不平,滿腹委屈,因而他的《在獄詠蟬》中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是借秋蟬的困境寫自己有冤難伸的艱難處境,充滿了對人世不平的幽憤。李商隱生活在唐帝國日趨衰敗的晚唐時代,對於皇帝昏庸、宦官專權、藩鎮跋扈深爲不滿,又爲人清高,因而始終被排斥,於祿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過一生,僅45歲就抑鬱而終。他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之句,是借蟬在高樹飲露難飽、叫也徒勞的特點,隱喻自己爲人清高而致生活清貧,雖向有權勢者陳情尋求幫助但也徒勞無功。可見,瞭解作者的身世直接關係到對其作品的正確解讀。

2、分析意象意境,探討言志抒情。

解說:審美中所說的意象一般指充滿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物象,應包括詩歌(或文)中的人、景、物等,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是指藝術作品透過形象描繪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和情調,是詩歌的生命。賞析詩歌,要看它描寫了哪些意象,即寫了什麼人、什麼景、什麼物,這些意象具有什麼特徵,構成什麼樣的意境,從而進一步剖析或揣摩作者倍以抒發的懷抱(言志) 和感情。還要探討作者言志或抒情的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即事抒情等等。

如2004年廣東高考題考的是杜甫的《江漢》,其第一問要求根據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第二問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意象特點雲是片雲月是孤月結合杜甫當時漂泊流徙、客滯江漢、壯歸無望的境遇,可以看出其意境淒涼而又孤獨,從而表達出作者一片孤忠皎潔而知音難覓的苦悶。落日比喻暮年取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意秋風寫江漢之景,結合心猶壯、病欲蘇考慮,其意境應是開闊雄揮,表達作者雖已屆暮年仍壯心不已、自強不息的曠達胸懷。

又如我們在賞析明代于謙《石灰吟》時,無疑應抓住作者筆下的石灰這個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而粉身碎骨卻能全不怕、“若等閒”並保持清白的意象特徵,結合作者作爲廉潔正直的清宮和抗擊昏君奸臣而被殺的身世來分析,可以看出此詩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透過對石灰這個意象的描寫,表達了他不怕艱險、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爲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3、古蹟古言古事,大多借古道今。

解說:一般來說,以古蹟爲歌詠對象的懷古詩和詩歌中運用古言古事之類的典故,大多是爲了借古道今。“道”有多種形式,或喻,或頌,或指 他人,或指自己。鑑賞詩歌時,要能說出作者借什麼“古”?抒什麼情,纔算切中肯焈。

如教材所選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比較全方位的體現了懷古作品道今的特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柵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幾句,是借百戰中開創基業的孫權和劉備的故事,諷喻時事,影射南宋統治者偷安江左,忍恥忘仇的怯懦無能。詞的下闕中又借劉義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

北伐慘敗的典故鍼砭當前正當國的韓侂冑準備不足倉促出兵的輕率行爲。詞的末尾,作者又借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的老將廉頗之典來自比,表達自己收復失地、爲國立功的雄心壯志。

又如譚嗣同《獄中題壁》的開頭 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奧待杜根,就是借兩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表達對變法維新的堅定信念,對頑固勢力的憎恨和蔑視,以及願爲變法而獻身的英雄氣概。其中第一句用東漢末年因彈勸宦官侯覽而被誣爲結黨營私但在逃亡途中受到人們冒險接納的張儉之典,借指出奔逃難的康有爲、梁啓超等人必然會受到人們的救護;第二句用東漢時曾因觸怒鄧太后而被裝進口袋欲摔死而倖存忍死的杜根之典,表現了詩人自己以身許國、慷慨赴難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4、洞察詩眼細節,道出弦外之音。

解說:詩眼往往指一首或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洞察出詩眼和細節,就能一下子感覺到詩歌的'虎虎生氣,並進而揣摩出詩歌的豐富內涵言外之意。

如杜牧《泊秦淮》詩是透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晚肩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抨擊他們貪圖享樂,不問國計民生的罪行。詩的後兩句是“商女不知亡 國恨,隔江猶響後庭花”。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商女但透過後庭花之典和詩眼猶字,就可以彈撥出詩的弦外之音了。後庭花用的是南朝荒淫誤同的陳後主寵幸張麗華,唱着《玉樹後庭花》的靡靡之音導致亡國之典,諷喻當今的達官責人仍在重蹈陳後主覆轍,不以國事爲懷、尋歡作樂的現實,同時充滿對悲劇重演的隱憂。一個猶字,本是個看似不起眼的副詞,但在這裏卻微妙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溝通起來,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作者字面上批評商女不過是一種曲筆,其潛臺詞應是抨擊晚唐官僚貴族縱情聲色的腐朽靈魂。

賞析詩歌中的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2004年全國卷E考的是張籍的《秋恩》並要求分析詩中所寫的生活細節及其表達的情感。詩的後二句是: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叉開封。 其細節應是指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意猶未盡,故又開封。作者見秋風又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故開啟信封補寫。這個細節使我們感覺到,雖然寄家書的思想活動和補寫的內容盡在不言之中,但一個作客他鄉的人深切懷念家鄉親人之情卻躍然紙上。

5、抓住修辭會意,運用術語賞評。

解說:鑑賞詩歌,一般從品味語言着手。對詩歌中的修辭於法的評析能幫助我們理解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再掌握一些表現詩歌藝術特點的術語並恰當運用,能使詩歌鑑賞上升 到理性認識,從而提高鑑賞的品位。

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象徵、通感、雙關、映襯、反覆、反悶、頂真、對偶等。

常用表現技巧的術語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以景結情、對面落筆、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以小見大、樂景寫哀、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等等。

如2005年湖北高考題考馬致遠 《漢宮秋》第三折漢元帝在濡橋送別王昭君出塞的一段曲詞,要求考生簡析曲中頂真、對仗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該曲頂真句如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不思量等,這種手法具有迴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己、相思不繼、於結百轉的愁緒;對仗句有革已添黃,兔草迎霜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變輿返咸陽”等,這種對仗句,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與意境美的完美結合。

又如2005年重慶高考題要求賞析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第二首: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燎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前三句敘事抒情,已將詩情推到相當的高度,這邊愁怎麼也聽不盡。 那麼結句如何表現不盡呢?詩人巧妙運用以景結情的於法者開一筆高高秋月下長城。這一句寫得深情綿綿,意味無窮;長城是戰爭的產物,是邊地的象徵,寄寓着邊愁之濃郁;撩亂邊愁之樂從月亮東昇於長城之七彈到西落於長城之下,足見邊愁之多,彈之不盡;秋月下長城之時夜色深沉,恰似邊愁之深。這種不盡之景使不盡之情得到昇華的技巧,十分精妙。賞析時,如不能運用以景結情的術語是很難到位甚至不得要領的。再如2005年全國卷H考白居易《郎嘟冬至夜思家》。答題時,如能運用對面落筆:(即詩人在深切懷念故鄉或親人時,往往運用想象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手法)的術語,來揭示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的意境,必然會一語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