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愛國詩歌從軍行

詩歌2.09W

隨着網絡文化的發展,美文的概念已經不限定於某種文體,或某類內容。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自由的文化,給美文的概念也賦予了更多的開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詩歌是美文,好小說是美文,好論文是美文,一條寫得好的手機短信,或一段能讓人會心而笑的笑話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講法,寫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國詩歌從軍行,歡迎大家分享。

愛國詩歌從軍行

愛國詩歌:從軍行[1]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2],

孤城遙望玉門關[3]。

黃沙百戰穿金甲[4],

不破樓蘭終不還[5]。

註釋

[1]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2]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稱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長雲:即雲層迷漫,實際是指戰雲。雪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省。

[3]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唐時爲涼州西境。

[4]穿:磨破了。金甲:鐵甲。

[5]樓蘭:漢朝時西域的一個國名,故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shàn善)善縣東南一帶。

譯文:

青海一帶的戰雲幾乎遮沒了祁連山,

守城將士回頭遙望玉門關內的家園,

雖然在黃沙裏經過多次戰鬥磨穿了鐵甲,

但不平定樓蘭的侵擾誓死也不班師回還。

導讀:

王昌齡(6987—7577),字少伯,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人。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汜水尉,不久遷校書郎。後貶爲江寧丞,晚年貶龍標尉。

王昌齡在開元、天寶年間,以詩名重一時。他的詩歌,內容較爲豐富,其中以邊塞、宮怨、閨怨、送別之作成就較高。他青年時期到過河西、隴右一帶,這首詩可能就是他漫遊這一帶的作品。這首詩反映了邊防將士爲保衛祖國邊疆安寧殺敵立功的壯志。詩的前兩句寫將士們極目所見和回望玉門關的景象,藉以渲染戰爭氣氛,點出環境;後兩句抒寫將士們決心破敵的豪情。二者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概括力和雄渾豪壯的藝術風格。

《從軍行》賞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透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用誇張的手法寫外患嚴重,情勢危急,生動傳神的把戰事緊急的軍情傳遞給讀者,並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透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爲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

《從軍行》作者簡介

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爲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爲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