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九月九詩歌

詩歌1.6W

九月九詩歌1

九月九,結伴遊山,哪座山?

九月九詩歌

何人結伴,開不了的菊花思念

寫幾行歪歪扭扭的情詩

滴上火漆,寄給山頂的李四或張三

否則燒掉,寄給明天

九月九,從未賞過花

看見花,不是賞花

把母親的話刻下

拿給父親把時光打發

九月九,要做君子

抱一罈老酒,醉到不醒人事

東拉西扯,訴說情誼:

思鄉情、思春情、思什麼都行

爲九月九寫一首詩

嫉妒重逢的人和事

讚美親人和朋友

坐在山頂回憶

前天晚上和誰一起

把今天的花瓣藏起

一本厚厚的詩集

隆起一片花瓣的故事

九月九,莫銷魂

重陽佳節莫思親

幻想一個故事,有關天倫

建一座房子,獨自開心

九月九詩歌2

 (一)

九月是先屬於雨

村外

楓葉一片片變紅

夕陽外

農人牽牛走過

體溫漸冷的土地

還在思念鋤頭的汗味

而村莊,村莊她不知道屬於誰

她正因爲受不起這突如其來的清涼

拉起了黑幕這塊窗簾

熟睡了

(二)

九月是屬於風的

這乾瘦的東西

總在夜深人靜時如期而來

而被驚醒的農人也是如期祈禱

“別吹走我的衣

別敲壞了我的瓦

我的窗”

而這都成多餘了啦

風,風它只不過是在神聖的土地

以跪拜的方式

迎接秋季罷了

 (三)

九月九月

究竟是何時屬於城市的

沒人知道啊

只是在等公交車上班的日子

我就聞到了秋天的味道

但是九月啊九月

還有九月以外

她都不曾屬於一個遊子

九月九詩歌3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爲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爲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詩歌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

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爲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譯文】

獨自在他鄉作外鄉客,每逢佳節到來就不禁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個人。

【賞析】

最新的古詩詞鑑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相關資訊: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賦得古原草送別》

學生古詩詞鑑賞賦古朗月行

九月九詩歌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爲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註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爲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爲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爲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標籤:詩歌 九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