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感遇十二首》詩歌

詩歌2.0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一般飽含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你知道什麼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詩歌,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遇十二首》詩歌

《感遇十二首》詩歌1

【年代】:

【作者】: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

【內容】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爲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賞析】: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爲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爲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迴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裏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爲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爲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爲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纔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與這裏的“草木有本心”互爲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詩歌2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這兩句是說,奸佞小人在君王周圍,致使朝政日衰;自己老年去朝,憂思難消。設喻巧妙,委婉含蓄,曲折寓情。

出自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十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①白雲:喻奸佞小人。

②南山:喻朝廷。

③日暮:喻自己年老體衰。

“漢上”二句:用《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遊女,在外遊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詞,無實義。

“欲寄”句:是說想託飛鳥將信捎去。古人認爲雁可傳書。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緘,默。這是說仰望天空,不見飛鳥,只好不安地默憶那位遊女而已。

“紫蘭”四句:秀,開花。蹊,小路。空蹊:猶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蘭花的顏色。何極,沒有窮盡。這是說紫蘭逢秋,芬芳將歇,使人感嘆無窮。

“白雲”句:白雲,比喻小人。陸賈《新語·慎微》:“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南山,比喻君王。《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張晏注:“山高而在陽,人君之象也。”

太息:嘆氣。

簡析

這篇詩的結構比較別緻。它以三個互不關聯的比喻組成。前六句以男性對一個遊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對國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蘭花之被秋露摧殘,即將凋謝,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後兩句以白雲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矇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難以爲力。這些比喻,在古代文學中已經形成傳統,所以還是能夠形成一個整體,表達出此詩統一的主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