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詩歌鄉愁作者

詩歌2.61W

余光中在祖國大陸最廣爲人知的是入選教科書的詩歌《鄉愁》,這首詩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就是把作者自己的奔波遷徙和親人的聚散離合與時代的變遷緊密地結合,爲大家分享了詩歌鄉愁原文,歡迎欣賞!

詩歌鄉愁作者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余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

賞析一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爲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余光中作爲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詩歌是描寫鄉愁的。“鄉愁”是中國詩歌中一個很常見、很普遍的主題。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切、旋律動人的一曲。

按內容來說,閱讀《鄉愁》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之感。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從“小時候”“長大後”到“現在”的簡單時間排列,從“母親”“新婚”到“祖國”的淺淺訴說,我們看到了詩人成長的足跡與歷史車輪碾過的印記。

從情感上看,《鄉愁》表現出余光中濃濃的思鄉之情,更洋溢着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鄉愁是詩人思鄉的行吟,是詩人心靈的呼喚,是詩人風雨滄桑中的呻吟。而余光中筆下的《鄉愁》不僅如此,還裝載着歷史的血淚,飽含了海峽兩岸的滄桑。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昇華。鄉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民族情感的化身——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整首詩歌字裏行間深深地流露出詩人心中那濃濃的“鄉愁”。

《鄉愁》的意象是美的。鄉愁本是一種摸不着、理不清的情感,而詩人卻能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化抽象爲具體,形象生動地把“鄉愁”表現得淋漓盡致。鄉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說起郵票,不能不讓人想到家書。詩人巧妙地運用“郵票”這一意象,自然而然地誘發我們的聯想。鄉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那是丈夫對妻子的摯愛。“船票”這一意象生動地刻畫出夫妻之間的距離感,形象地表現出夫妻之間的惜別之痛。鄉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懷念。詩人透過“墳墓”這一意象,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更讓我們體會到兒子對母親濃濃的愛意與深深的依戀。鄉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那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呼喚。詩人始終堅信“淺淺的海峽”總會匯到“大海”的環抱中,用浪奏響《黃河大合唱》,用濤築成心連心的紐帶。

《鄉愁》的藝術手法也令人矚目。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爲兩個方面:一爲結構美,寓變化爲統一。整首詩句式整齊,節與節之間均勻對稱。詩人還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爲“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使詩歌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昇華;二爲音樂美。全詩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詩人運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淺淺的”這幾個疊詞,增添了詩歌的音樂美。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寄情於景,採用隱喻的手法,把鄉愁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景物上,於無形之中流露出詩人的絲絲鄉愁。在語言上,這首詩語言質樸,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鄉愁》是一曲海外遊子的深情戀歌,更是兩岸人們的心靈呼喚。鄉愁已不僅只是鄉愁,余光中筆下的《鄉愁》還成了幾代兩岸人們的情結,成了臺灣與大陸溝通的紐帶。

賞析二

鄉愁,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是成千上萬首詩表現的主題.然而,將之長期寫作的主題,在中國文學史上,余光中恐怕還是第一人.在他衆多寫鄉愁的詩中,<鄉愁>一詩毫無疑問是流傳最廣、最爲委婉動人的一首。

那一寸見方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侯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依仗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來來往往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心頭。一坯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歸往何處?那鄉愁竟是不能圓的夢了!“這頭”和“那頭”終於走向了沉重的分離,詩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中。

詩人在這強烈的情感中轉入對現在的敘述。現在那灣淺淺的海峽,竟成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深深傷痕,是和詩人一樣千千萬萬中華子孫的傷痕。詩的意境在這裏突然得到了昇華。那鄉愁已不僅是詩人心中的相思和苦悶。詩歌由此具有了一種深層的象徵意義。那母親難道不是祖國的象徵?那情人難道不是詩人的自喻?

詩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 一起,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給那些整日在相思、離別和相聚間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正如詩人所言:“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趕。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爲經,以兩地的距離爲緯,在平鋪直敘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無盡的相思。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飾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了詞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就是用自己真實的感受,用音樂般的語言唱出了心中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風在臺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可以說,余光中的詩使得臺灣詩壇的現代詩趨於於成熟。

閱讀練習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甲、乙兩詩都把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物象。甲詩寄託在郵票、船票、____、____等對應物上,乙詩則寄託在枯藤、才能樹……對應物上.甲、乙兩詩都抒發了思鄉之情,但甲詩已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

2.品讀甲乙兩詩,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並談談欣賞的理由.

最欣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賞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飛思緒,想象甲詩中的“我”,跪在母親的墳前會想些什麼?乙詩中的“斷腸人”,一旦與“親人”相聚會說些什麼?

“我”的心理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斷腸人”的傾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 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 剎那 剎那 永恆

等你 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 等你 在剎那 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會說 小情人

諾 這隻手應該採蓮 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漿 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 翩翩 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中 有韻地 你走來

—— 余光中《等你 在雨中》

我的心是七層塔檐上懸掛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嗎?

這是寂靜的脈搏 日夜不停

你聽見了嗎 叮嚀叮嚀嚀?

這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

鈴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余光中《風鈴

標籤:作者 鄉愁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