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教育子女的古詩

詩詞1.33W

我們知道:詩詞可以抒情,詩詞可以言志。其實,詩詞還可以教育子女,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名人是如何用詩詞來教育子女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善於教育子女的家長,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教子詩詞。因爲教子詩詞訴之於情感,抓住了教育契機,所以能夠深刻地感化子女。

教育子女的古詩

西漢時的東方朔,是朝廷中的一個大臣,向以滑稽著名。他是一個大隱士,但不隱於山林,卻隱於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做到這一點,請看他的《誡子詩》:

明者處世,莫尚於中。優哉遊哉,於道相從。首陽爲拙,柳下爲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才盡身危,好名得華。有羣累生,孤貴失和。遺餘不匱,自盡無多。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辭官回鄉耕田。他希望他的兒子長大後要善於思考,做一個孔伋(孔子的孫子子思)般的聖賢人物。他寫有一組《命子》詩,第二首是這樣的:

卜雲嘉日,佔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陶淵明的`詩,“篇篇有酒”,晚年,他發覺自己的五個孩子,智力都十分低劣,便寫《責子》詩一首: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陶淵明平時酗酒,從遺傳學角度看,對後代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他不懂此理,只責怪兒子,而不批評自己,並且還要“且進杯中物”,實屬荒唐而可悲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中寫道:

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

桂燎薰花果,蘭湯洗玉肌。

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白居易處於封建時代,終生無子,卻能超脫封建觀念的羈絆,其德行豈能與那些信奉“男大讀詩書,女大逐雞狗”的庸俗之輩同日而語!

唐代的詩聖杜甫,希望他的兒子宗武“飽經街”、“愛文章”,向聖賢看齊,請看他的《示宗武》詩:

覓句知新律,攤書解滿牀。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遊夏,達者得升堂。

詩中的“紫羅囊”指東晉謝玄少年時喜歡佩帶紫羅囊,他的叔叔謝安看了,覺得是很不好的習氣,就將紫羅囊燒了。

唐代詩人孟郊,終生貧困潦倒。唐元和初年,他的三個兒子因病無錢醫治相繼夭折,他悲痛至極。詩人兼散文家韓愈當即寫了一首題爲《孟東野夫子》的賦子詩寄贈孟郊,詩云:

……有子與無子,禍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無子固無嘆。……

勸說孟郊不要因喪子而憂傷,同時娓娓道出了這樣一番道理:有子無子不是禍福之源,關鍵在於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則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羣也無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嘆。據說,孟收到這一首啓迪性的賦子詩後,頓時消除了憂愁,振作了精神。但畢竟愛子心切,過了些時候,他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透過一位慈母給遠行的孩子密密縫衣的生活原型,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真摯感情,家喻戶曉,老少鹹誦,成爲古今必讀的教子名篇。

唐代的李商隱是著名詩人,但才高難爲用,一生沉淪下僚。他不希望兒子學自己的樣子,而要去讀兵書,學萬人敵,將來作“帝王師”。他的《驕兒詩》很長,摘其中的幾句:

爺昔好讀書,懇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無肉喂蚤蝨。

兒慎勿學爺,讀書求甲乙。

穰苴司馬法,張良黃石街。

便爲帝王師,不假更纖悉。

北宋詩人張耒(1054—1114),13歲就能吟詩作對。17歲寫了當時膾炙人口的《函關賦》。少年時,他就學於蘇軾,頗得東坡居士的賞識。20歲中進士,歷任祕書省正字、著作郎、史館檢校、起居舍人等官職。他爲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還寫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作。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爲了教育兒子張(禾巨)、張秸,以賣燒餅的鄰居爲榜樣,專門寫了一首七言詩。

張耒的鄰居是位賣燒餅的。他仔細觀察賣燒餅人的苦難生活:賣餅人每日五更起牀,沿街叫賣,哪怕是颳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間斷。久而久之賣餅人的艱辛深深感動了詩人。他想,業過三百,行超三千,不論幹什麼,只要立志求遠,不懈地努力,終究會成功的。爲了教育兒子,學習賣餅人不畏艱難的品質,他寫下了誠兒詩: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閒。

北宋的寇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材。後來寇準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達這裏,寇準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劉媽說:“寇準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後來,寇準做了宰相,爲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羣僚,劉媽認爲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面寫着一首詩:

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爲萬民;

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涌。於是立即撤去壽筵。此後專心料理政事,成爲宋朝一位有名的賢相。

南宋詩人陸游特別注意用詩陶冶孩子性格。他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告訴孩子,一定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總結自己學詩的體會,明確告訴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示子》)

陸游在臨死之前寫的《示兒》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情緒是悲壯的,但字裏行間又洋溢着堅信最後能獲得勝利的樂觀精神,顯示出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並沒有因其生命的結束而告,它永遠有力地激勵和感召着後人。

宋人鄭俠有《教子孫讀書》詩:

淡然虛而一,志慮則不分。眼見口即誦,耳識潛自聞。

神焉默省記,如口味甘珍。一遍勝十遍,不令人艱辛。

意思是說,讀書安神靜氣,虛心專一,思考問題不會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誦讀,耳聞自己的誦讀聲即潛心思考和記憶,就好比品味甘美珍異的食物。這樣讀書,一遍可以勝過十遍,而且還不至於太勞累。

清代詩人袁枚的小女兒,天資聰慧,不少名門望族前來求親,他均末允,卻將她嫁給姑蘇城一個百姓之子,並作了一首《嫁女詞》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憐不在容。但聽關雎聲,常在春風中。

女遵父訓,把這首詞作爲傳家寶世代相傳。

身爲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鄭板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女兒出嫁無錢置辦嫁妝,便以一幅蘭竹圖代替,並在上面題了一首詩:

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

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詩詞,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些詩詞值得我們每一個做家長的閱讀學習,認真深思和細細品味。

標籤:教育 古詩 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