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思鄉思親的詩詞鑑賞

詩詞8.64K

悲歌 兩漢-佚名

思鄉思親的詩詞鑑賞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思念故鄉,鬱郁累累。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注:這首古辭收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寫遊子思鄉不得歸的悲哀。“悲歌可以當泣”,詩一開頭,劈頭劈腦攔腰斬斷許多內容,不難理解,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過多少回了,由於太傷心,以至最後以放聲悲歌代替哭泣,他爲何這樣悲哀?

這首詩和《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在思想內容上相似。最後兩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但《古歌》是觸景生情,而這首詩,既不寫景,也不敘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摯的感情痛苦的體驗而動人心絃。可以說,抒情詩的意境,並不在於寫景和敘事,只要感情真摯感人能引起共鳴,那麼詩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讀者的腦海中幻化爲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了。

----------------------------------------------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注: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這是宋之問流放欽州(治所在今廣西欽州東北)途經大庾嶺時,題寫在嶺北驛的一首五律,創作時間約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雲元年)。本來,在武后、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後,卻成了謫罪之人,發配嶺南,在人生道路上從高峯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滿了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想到一嶺之隔,咫尺天涯,頓時,他那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憂傷一起涌上心頭,於是寫了好幾首詩。此詩是其中一首。

----------------------------------------------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於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於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

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注: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注: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爲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

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爲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落葉 唐-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

注:孔紹安(約577-622),字不詳,越州山陰人,孔奐長子,孔子三十三代孫。生於陳宣帝太建九年,約卒於唐高祖武德中年,約四十六歲。少於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年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鄂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異之。與詞人孫萬壽爲忘年之好,時人稱爲“孫、孔”。大業末,爲監察御史。李淵討賊河東,紹安爲監軍。李淵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拜內史舍人,賜齎甚厚。嘗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云:“只爲時來晚,開花不及春”。爲人稱誦。尋詔撰樑史,未就而卒。紹安著有文集五十卷,(舊唐書志作三卷,本傳作五卷。此從新唐書志)傳於世。

----------------------------------------------

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注: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爲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

京師得家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注: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察御史,後因事爲朱元璋所不滿,僞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