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優秀散文:飲食閱人

散文2W

一啄一飲,雖說是小事,但也足以管窺人的某些側面,故不失爲有效的閱人視窗

優秀散文:飲食閱人

豪傑之士,飲食不類常人。廉頗一頓飯吃米一斗、肉十斤,在食量上異於常人。樊噲啖生彘肩,蘇武齧雪吞氈,在食材上與衆不同。梁山好漢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在吃喝方式上與俗衆有別。這些非同尋常的吃喝之舉,充分凸顯了他們的沖天豪氣。

古之仁人,其食不甘。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回有乃師之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正是因了這種能吃苦精神,孔子稱讚道:“賢哉回也!”需要說明的是,孔子和顏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超越物質享受之外,弘毅致遠,樂以忘憂,所以人們把這種至高的人格理想、心性修養和道德境界稱爲“孔顏樂處”。

士志於道,不以飲食好惡爲意。以五柳先生自況的陶淵明,“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卻能淡泊明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韋叢“野蔬充膳甘長藿”,卻能拔釵沽酒侍奉丈夫,打破了女子難養的偏見。他們都堪稱是“孔顏樂處”的忠實擁躉。

普通芸芸衆生雖不以“孔顏樂處”的標準要求自己,但也唯儉樸是尚。“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逾珍饈。”因爲一啄一飲來之不易,所以粗茶淡飯也覺滋味綿長。

“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粗糲者,真英雄耳”,所以中國文化對吃苦精神有着不遺餘力的推崇。如“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吃苦便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勉勵吃苦的箴言。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文化對吃苦精神的倡導,最後都落入了“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旨歸,認爲經過苦難煉獄的煎熬,方可以獲得成功的回報。

中華文化既有對吃苦精神的推崇,也有對世俗享受的追求。如“以酒爲池,縣肉爲林”,雖然榮華富貴,但卻是荒淫饕餮的表現。“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雖然自奉甚厚,但其靡費也顯而易見。至於必欲列鼎而後食,則是偏執的奢侈而已。食不厭精,沉湎於口腹之樂,人就異化成了美食的奴隸,其格調自是不高。然而更爲人所不齒的,則是飫甘饜肥卻無所事事。所以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在孔子看來,哪怕玩博弈遊戲,也比光吃飯不幹事強呀。

需要注意的是,沉溺於酒肉中也不能一概貼上奢侈淫逸的標籤。《世說新語》中張季鷹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畢茂世說:“一手持蟹鰲,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在流芳百世與及時行樂之間,魏晉人士淡薄前者而追求後者,這是一種任誕和放達的.表現。

當然,大千世界,素食主義者也不乏其人。一般說來,素食主義者多是佛教徒或者是具有護生情懷的人士,他們對動物有着足夠的尊重,認爲動物和人類一樣具有靈性,故不食用動物肉、動物油和動物膠。不管茹素與否,應該承認,吃素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文化理念,也是一種致力於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有形形色色,其飲食固不可一概而論。暴飲暴食,是不善養生的表現。寧可餓死,不食嗟來之食,是有骨氣的表現。食肉寢皮,乃是血海深仇,非如此不足以解心頭之恨。至於易子而食,則是饑荒年頭慘絕人寰的慘象。明乎此,則不僅是閱人,簡直是閱世了。

飢餐渴飲乃人之大欲。一啄一飲,雖說是些些小事,但以此爲視窗,卻可以見出許多。

標籤:閱人 散文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