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走近康熙的抒情散文

散文2.25W

在漫長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出現了幾百個皇帝。在所有皇帝中,我最欣賞和佩服的是康熙帝了。二月河老師和閻崇年老師都不約而同地稱他爲“康熙大帝”。

走近康熙的抒情散文

我喜歡看電視劇和聽百家講壇“康熙大帝”,跟着劇情隨着講解,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那些不平凡的歲月,慢慢走近這樣的一位“千古一帝”。瞭解他,是爲了學習他,更是爲了借鑑他的很多有益的思維方式。

回顧康熙的幼年,三歲出天花,被送出城外治療。8歲喪父,10歲喪母,而且他的親生母親在世之時,因爲母親不得寵,自己也沒有得到太多的父愛。況且清廷的規矩,孩子一生下來,就由乳母撫養。所以康熙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幸福,雖然他生在皇家,但是他並沒有快樂無憂的童年。童年的磨練造就他性格的堅韌,給他以後的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童年的無憂無慮往往只會造就凡人,不平凡的童年或者生活的不幸經常會創造出奇蹟。是不是該給我們如今的教育有些啓示呢?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和歷史上的名帝相比,漢武帝,或者唐玄宗,都不如比他在位的.太平時間長,康熙24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後,一直都是太平盛世,很長時間沒有戰爭,國家可以修生養息,才爲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戰沙俄、剿葛爾丹。這一系列的重大功績早已是人們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可是這裏麪包含了康熙多少的心血和智慧啊!就拿平三藩來說,當時,康熙只有二十歲,面對的吳三桂卻是62歲久經沙場的老將,康熙只是他的孫子輩啊!戰火綿延了大半個中國,用現在的行政區劃就是16個省已經淪陷了。可是歷史卻翻開了新的一頁,康熙勝利了。

康熙作爲滿族人想統治好全國真的是不容易,有多少人反清復明啊!風雨飄搖之中,康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籠絡士人心,虛心像漢人學習,尊重漢族讀書人,開博學鴻儒科,修明史等等一系列舉措。漸漸地贏得了很多仕字的理解和擁護,也鞏固了自己的帝國。

佩服康熙的勤奮,一生手不釋卷,學習再學習,他的博學被人稱爲漢學家。經史子集,諸子百家,無所不通。慢慢走近康熙帝,眼前總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黑幕籠罩下的樓臺殿閣,沒有了陽光下的金碧輝煌,更是增加了神祕和莊嚴。卻總會有一扇窗戶透出一點亮光,燈下總會有一人在苦讀,夜夜如此,年年如此,在萬籟俱寂中,在晨曦初至時。

康熙帝的讀書是他人生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濃墨重彩描繪的,更是需要學習和借鑑的。他的讀書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少年好學,中年苦學,盛年博學,老年通學。也就說少年讀書,重在培養讀書的興趣;青年讀書,重要的是打下堅實的基礎;盛年讀書,重在博覽羣書;老年讀書,就是回眸人生,融匯貫通所學知識,成爲人生的重要財富。

他少年時喜歡學習,他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不需要讀書換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是他依然苦讀。他的乳母心疼他,把書給他藏起來,他會到處尋找,找到之後繼續讀。他每篇文章都是讀120遍,背誦120遍,滾瓜爛熟於心。他自己說小時候讀書對一個人的一生很重要,如日出之光,年齡大了讀書如秉燭之光。可見,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有多麼的重要和必要啊!我總會給孩子說:“你看人家作爲一個皇帝,都這樣勤奮讀書,你不是更應該好好讀書嗎?”

勤政的康熙帝,每天日理萬機,依然苦讀不已。讀經學,可以讓他獲得智慧;讀史書,可以讓他知興替懂得治國的道理;讀子,可以得到很多啓迪;讀文集詩集,可以讓他接受文學的薰陶;虛心像外國傳教士學習數學天文曆法等等自然科學,讓他開闊了眼界開拓了思維。他不僅聽老師將,聽過之後,自己講給老師聽,有利於進一步領會,和加深自己的理解。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有所思考嗎?

我想,康熙帝的心目中也許是憋着一股氣在讀書,就是爲了從內心裏征服漢族的文人,不讓自己輸在文化上,只有文化領域上贏得了士人的佩服,才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因爲有很多漢族文人一直瞧不起以前的滿族人,認爲他們只懂得涉獵彎弓,配不上漢族的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當然這只是我的妄加猜測了。

康熙帝對於讀書達到了四種境界:欣然境界,憤然境界,敬然境界,陶然境界。這四種境界對於我們現在的讀書有很大的啓發和借鑑。欣然就是喜歡愛好讀書,並以此爲樂趣;心中有目標,想達到某個境界而沒有達到時,就發憤讀書,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成爲憤然讀書;讀書,要有尊敬的心態,敬,纔會用心纔會真誠去接受書裏的各種知識;最後就是讀書使人得到快樂得到幸福,陶然醉之。

康熙帝的讀書留給後人的四種經驗:貴恆久,貴思悟,貴知行,貴著述。一個人讀一本書容易,讀一天書也容易,讀六十五年就不容易了,無論公務多麼繁忙,手不釋卷,寒暑不間斷,更不容易了。讀書如果僅僅是被動的讀,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讀書必須要思考,要悟出些自己的想法,這樣纔有效率。讀書是爲了實踐,知是爲了行,行應該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學以致用,實踐出真知。著述呢,就是寫寫自己的心得感悟,以便後人借鑑。康熙一生寫過文集126卷,詩1147首,自然科學方面的論文93篇,格言語錄246條。其中關於讀書的41條。這些語錄記載着康熙的智慧和對人生的感悟。其中有一條是說聖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志學”,是否有志於學,能否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思考,去行動。

康熙帝作爲皇帝至尊,沒有奢華糜爛的生活,沒有日夜笙歌,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真是令人敬佩,令人仰慕,令人擊節讚歎!借鑑康熙帝的讀書之道,完善自己的平凡生活,縱然不能“齊國治天下”,亦可修身養性,逐步去品味康熙讀書的境界,捫心自問,自己能達到哪一個境界呢?

佩服康熙的勤政,他一生都堅持御門聽政,也就是早朝。在位55年,從不間斷,沒有節假日沒有雙休日,在故宮的乾清門舉行。如果去避暑山莊,就在避暑山莊舉行,如果在外地,就在外地舉行。地點可以改變,會議不變。每年只有春節,冬至,這兩天要舉行祭祀活動,還有自己生日不能舉行以外,從不間斷。如此勤政的皇帝,前無古人。

如果說以上這些是作爲皇帝的工作可以理解的話,康熙自己種試驗田當農夫,和以前的皇帝比更是前無古人了。一連串的戰爭已經使得田地荒蕪,饑民遍野,年輕的帝國要強大,必須重視農業生產。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康熙每年都要行“親耕禮”,也就是說他親自帶領百官到田間,指揮牛耕地。他耕三個來回,三個親王耕五個來回,其他大臣是九個來回。體現了他的敬農,重農思想。他還親自主持繪畫“耕織圖”,從播種開始到糧食入倉,23副畫23首詩。從養蠶開始到做成衣服,也是23副畫23首詩。

作爲一個皇帝,在百姓田間耕地一畝,大約需要半天時間。這些史書上均有記載,說當時圍觀者萬人。可能有些誇張,但是肯定是很多人圍觀。康熙自己在南苑親自耕種田地,種植水稻,蔬菜和水果。所有這些,體現了康熙當時重視農業生產,愛農,恤農的思想。

在那個年代,康熙幾乎是完美的,無論是對皇后妃嬪還是子女,他都能夠稱得上是個有情意的皇帝。他的後宮也是相對穩定,雖然有皇位之爭,但是他在位時後宮沒有血腥沒有殺戮。

他爲了自己的帝國做到了殫精竭慮,做到了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所以有了康乾盛世的出現。但是歷史的車輪在前進,轉過頭看看,康熙也有自己的缺憾,那就是他始終沒有走入工業文明的進程。爲日後清政府的落後埋下了伏筆。

康熙的侷限是當時的制度引起的侷限,是社會進步過程的侷限,不影響他的輝煌,他從歷史的縱向來看比以前的皇帝做得好,從歷史的橫向看,也是和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並稱媲美的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