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汽壇時代抒情散文

散文1.57W

說到汽壇,現在的年輕人不一定知道。三四十歲以上的可能會有點印象。

汽壇時代抒情散文

不論是城鎮或鄉村,日常煮飯做菜都以煤火爲主的年代,幾乎家家都有汽壇。汽壇,顧名思義,就是會冒熱氣的罈子。也叫溫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誰家建竈(三合土與石塊),都要考慮在離竈三五寸遠的適當位子鑲進一個小碗口大小的土壇裝水,利用近火堂的優勢,隨時保持水的熱度,以備一家人早晚洗臉、洗腳取用。汽壇的使用,其實是一種充分利用煤炭燃燒能量的節約方式。汽壇裏的水,邊取用邊加入,常保持有熱水可用。一般情況下,汽壇的大小選擇,要考慮家裏人口的多少。一罈熱水,起碼要夠早晚洗用(節約式)才行。晚上,一家人洗了臉,洗了腳後,就要及時將罈子加滿水,第二天才能有足夠的熱水可用。冬天需要洗菜之類,加水就要勤快些才行。沒時間經常打掃的竈房,常有揚塵(由於蛛網懸掛而灰塵所附形成的煙塵吊子)。因此,汽壇口上,常用小木塊或碗蓋上,以防塵。在農村,放糧食的樓,多是竹木棍編制而成。雖通光見亮,但易招煙塵。且房屋有窗無戶(無遮攔),風容易隨便串進,因此容易煙塵吹落,所以,汽壇口得蓋上防塵。

對於煙塵,說是沒時間打掃,實際上也是一種懶惰風俗習慣。鄉村舊俗,家裏揚塵再多,都要等到臘月間快要過年時纔打掃。而且還要找個會掐算,人將家裏人的'屬相報給他,讓他給推算,看哪天可以打掃。會掐算的人,按生肖紀日,避開要打掃揚塵的人家的家庭成員屬相,擇日打掃。否則叫做逢衝。逢衝之日,打了揚塵,會克家庭相應屬相的人命運。這是迷信。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土地聯產承包制的推行,農村經濟漸有好轉。交通上有改觀的地方,有的人家開始用水泥打竈。汽壇開始變成了混凝土澆鑄的方形罈子,並且裝的水比以前多了。但因爲裝的水多了,用水間隔時間短的話,水溫根本不夠。要讓水溫升得快,應離火堂再近才行。而靠火堂太近了,打竈的時候,有些顯手藝,不好打。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人找到打冰雹用的銅質的炮彈殼,將其底部鑲在離火堂一寸以內的地方,這樣,增加了壇中水受熱的直接度,水溫自然提升得很快。

我參加工作分得房子後,自己設計的鑲入竈臺的磚與混凝土砌成的汽壇,就是用炮彈殼接到離火堂最近的地方以傳熱的。火旺的時候,汽壇的水會被燒沸,並且發出咕咚、咕咚的響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改竈時,除了增設一個炕辣椒、柴禾之類的方形小洞外,還用一根六分銅管,從汽壇底部將熱水引出,安上水龍頭,一扭龍頭即可接熱水來用。這樣一來,減少需要熱水時用瓢到汽壇裏去舀水的麻煩。

本世紀初,遷入新居後,竈臺現代化了。熱水,既用汽化汽,也用電。因爲我們居住的小城,不知爲何,停電總是家常便飯。因此,有電時,用電,沒電時,用汽。洗菜池、洗臉池的水,那水龍頭,往左扭,出熱水,往右扭,出冷水。從此,我們的生活生水問題告別了汽壇時代。

居住在農村的父母,防氟改竈後,煤越來越貴,貴到煤不起煤而改用電磁爐,也告別了靠汽壇熱水家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