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優秀散文珍惜曾經的擁有

散文6.17K

我在年 輕時就讀過美國著名殘疾人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1880—1968)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那時不能說不爲文中的精彩語言所打動,但缺乏切身體驗和深刻思考。時隔三十年,我又重讀這一傳遍全世界的名著,仍然令我激動不已,思緒難平。

優秀散文珍惜曾經的擁有

這位世界著名女作家,年幼時生活艱難坎坷,兩歲時,一場疾病使她變成了盲.聾.啞人。後來她的父母請來家庭教師對其進行特殊教育。同時凱勒也透過自身頑強努力,1804年,畢業於麻省波士頓的瑞地克利夫學院。後來,凱勒專職於寫作和殘疾人事業。她一生共寫了19本書。特別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最爲著名,對美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

像凱勒這樣一名盲.聾.啞俱殘的人,即看不見光明,又聽不到聲音,亦說不出話來的重度殘疾人,這種沉重打擊,對於一個幼小生命來說很難承受生命之重的。但她默默忍受,頑強而堅強地生活下去,並創造了人間奇蹟,超過了正常人所能從事的工作。那種對光明的熱切渴望、對生命的無比熱愛,勝過了許多健康的人們。正因爲她見不到光明,聽不到聲音,她對光明和聲音有一種執着的追求。她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身殘志不殘的光輝業績,爲殘疾人乃至健康人做出瞭如何善待生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影響了多少代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凱勒這一簡單要求,並不過份。可是,現時生活是殘酷無情的,竟然一分鐘一秒鐘也沒有給她。但她仍然有美好的憧憬,從不放棄對生命中美妙東西的追求。對一個健康人來說,特別是對身強力壯的年青人來說,光明.聲音及一切物像都是應有盡有的。睜開眼睛就能看到一切美麗的景象,耳朵能聽到一切動聽的聲音。他們往往感到很平常,甚至平淡無奇,索然無味。因此,凱勒指出:“只有聾子感激欣賞聽力,只有瞎子體會得到看見事物的樂趣,……而那些從未體會過喪失視力和聽力之苦的人們,很少能充分使用這些美好的官能。他們心不在焉,也不太感興趣用眼睛和耳朵摸糊地看着和聽着周圍的一切。”正如人們不知到珍惜自己擁有的直到失去了才明白它的價值一樣。

然而,現時中的我們大多數人,總認爲生活是理所當然的。知道總有一天我們要面對死亡,特別是年輕人,總認爲那一天還很遙遠。當身強力壯之時,死亡好像是不可想象的,我們很少考慮它。日子多得好像沒有盡頭。有些人總感到無所事事,空虛無聊。一味忙於吃喝玩樂和一些不必要的生活瑣事,卻沒意識到,這樣對待生活的態度太盲目。感到擁有和佔有的太多太多,好像全世界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如陽光.空氣.美景.音樂及健康等等,好像這些對於他來說永遠不會失去。從來沒有想過,當這一切的一切都統統失去了,都不屬於你了,你該怎麼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有飢餓的人才知到糧食的寶貴;只有飢渴的人才知到水的寶貴;只有被寒冷困擾的人才知道溫暖的重要;只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才知到健康是多麼幸福。一個盲人復明了,他看到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個啞人能說話了,他感到語言的奇妙無比。一個聾人能聽到了聲音,他感到一切聲音都是動聽的樂曲。往往人們很少關注已有的東西,卻渴望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這是人的一種通病。不該得到的也想得到,而屬於他自己應有的一切卻不加珍惜,無端空耗。

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說:“有時我常這樣想,每天活得就像明天就死去一樣,這或許是一個非常好的規則。這樣的態度可以鮮明地強調生命的價值。”她講了個故事爲例:“將死的主人公通常都在最後的時刻由於幸運的突然降臨而獲救,並且從此以後他的價值觀改變了。他變得更加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它永恆的精神價值。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即使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下,仍然對他所做的每件事情充滿了甜美的感情。”

生活中的人們都是美麗的。因爲他們對人生有甜美的感情。想想凱勒.張海迪這些身體有缺欠的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令那些身體健康而碌碌無爲的人爲之汗顏。每個人都應爲這個世界向你展示多種多樣的歡樂和美而高興吧。不懂得珍惜時間和生命的人,是很難有所作爲的。

標籤:散文 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