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芙蓉胡店與活態保護散文

散文9.64K

走進芙蓉園,我被曲江胡店民俗街的一系列“活態”的民俗藝術活動所吸引。心裏不住讚歎:好一幅盛唐的百戲圖!好一個保護的新形式!

芙蓉胡店與活態保護散文

你看,這壁廂,獅子戲耍梅花樁,花轎閃閃娶新娘;那壁廂,高蹺盤鼓新疆舞,提線木偶對秦腔。還有捏麪人、捏糖人、下象棋、鬥蛐蛐等民俗活動展示,及轉花碟、頂壇、爬杆、車技、地圈、蹬技、軟功、吐火、飛斧、鑽火圈等雜技表演,都紛紛登場亮相了。在這裏,捏、唱、轉、頂、蹬、爬、飛、鑽等動態表演,使你賞心悅目,應接不暇。即使是皮影、剪紙、年畫、泥塑、刺繡,或是木、石、玉、磚雕刻等民間工藝,也都突出了一個“動”字——剪、畫、刻、塑、印、染、雕、琢。不僅藝人們在動,就連觀賞者們也在動。遊客、觀衆們就是在積極地參與中,觸摸了藝體,感知了藝態,體驗了藝技,玩出了藝趣,也加深了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

我極欽佩此活動策劃者的匠心獨具,精心到家,也極欣賞芙蓉園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強烈和對其保護措施的創造。竊以爲,只要能持之以恆,並不斷改進,芙蓉胡店完全可作爲爲“活態保護”民間文化的基地之一,想必會產生“搶救保護”效應的。

誠然,真正的“活態保護”,應該置保護對象於生存、發展的自然人文環境之中。如佛教音樂演奏,需置於寺廟的法事誦經之中;陶瓷工藝製作需置於窯場的生產流程之中等。這樣的保護,纔是真正的“活態保護”。但是,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外來文化的潛化影響,文化形態的逐漸變異,許多民間藝術賴以存活的生態環境被逐漸的破壞了,應該保護的珍貴藝術,面臨着絕滅的危險,甚至眼看着他的氣息奄奄,而無回天之力。怎麼辦?是面對環境的破壞,眼巴巴看着他默默地死去呢,還是設法創造一個環境讓他繼續存活呢?我看,從保護、繼承、發展民間文藝傳統的觀點着眼,還是要設法創造一個適應的環境讓其生存、發展的。如西安都城隍廟的“鼓樂”,至少在其主持安來緒先生的中年之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與道教儀式基本剝離而變成市民參與的道俗混合式的演奏形式了。以我之見,這種形式,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正由於依賴於這種“創造”,才使得采用宋代俗字譜的這一古傳的器樂演奏形式得以保護和發展。

如今,看到芙蓉園這一幕幕繁華熱鬧的風情畫卷,使我很自然地回想起兒時逛廟會的情景。廟會人海泛波,人聲鼎沸,對臺戲在唱着,叫賣聲在喊着,周圍的雜耍、魔術、功夫、扁擔戲和懸掛着針包、刺繡品的貨郎擔子也同時各自毫無拘束地在表演着,操作着,施展着,沒有任何的制約和限定。川流不息的人羣,也在有選擇地欣賞着,購買着,品嚐着,都是些穿梭於廣場廟會中的自由人。還有購買蠟表的,燒香磕頭的,勸善講經的,不一而足,熱鬧非凡。而由於時代的發展,電影、電視、電腦、衛星的崛起,上述的這些場景如今大多是見不到的了,要想讓它重現於全社會,也是絕不可能的了。面對進步了的社會,我們無須(也大多不可能)將文化遺產的保護拉回到那個生存環境之中,但同時也不應將那個環境所哺育、滋生、造就的藝術品視爲過時之作而擯棄,而應對其繼承、改造和發展,使之適應於這個進步了的社會。

芙蓉園人此舉的可貴之處,正是敏銳地看到了這種民間文藝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慘境而創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保護方式。這比起眼巴巴看着他默默地死去要好得多。

只要稍加註意,你會發覺,民間藝人目前從藝的境況是很糟的。一面是因世代承傳的關係憑藉長期的'天性感知而酷愛自己的手藝、演技,有着一種自覺的保護意識,一面卻因眼前的滯銷困境而無可奈何——許多陶瓷窯廠關門了,許多藝種沒有傳人了,相當一部分藝人棄藝從商或者務農了。他們多麼期望政務者、文化人、企業家能爲其建造平臺,開啟銷路,更熱盼能將其祖傳之藝,傳於後世,使其發揚光大。我深信,與旅遊業結合的“曲江胡店民俗街”的保護模式,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自我保護方式之一吧。當然,一條“胡店民俗街”解決不了陝西所有藝人、藝品的存活問題,但她是一個資訊,是一種示範,是一個陝西乃至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的閃光點。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着“活態保護”與“靜態保護”的鑑別與抉擇。一些同志多注意對民間工藝的“靜態保護”,諸如舉辦各類展銷活動,而不大重視“活態保護”這一重要環節,結果是民間工藝的創制流程不見了,老藝人們的承傳關係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機械炒作代替手工操作而產生的贗品假貨充斥市場,使保護失去了意義,使成品失去了價值。這個教訓是慘痛的,也是必須糾正的。芙蓉園人開闢的“曲江胡店民俗街”,正是反其歪道而欲正之的真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物。如此看來,其不易爲而爲之的“曲江胡店民俗街”的開放,實在是值得可喜可賀的了。

標籤:胡店 散文 活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