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我不需要諾亞方舟的船票散文

散文1.97W

山雨欲來風滿樓,外面現在鳥聲不聞,蟲跡消失,只有電閃雷鳴,黑雲翻滾,狂風怒嚎,似乎要將這個世界徹底撕裂,吞噬。暴雨立即傾盆而下,地上的水迅速彙集成湍急的小河,似乎末日來臨。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上帝用水滅世的西方神話,想到那一艘拯救世人的諾亞方舟,但是我沒有諾亞方舟的船票。諾亞方舟只拯救最善良的人、最有用的人和各種物種一對,西方人的思維是理性的,也是殘酷的,像我們這樣塵埃一樣的小小人物是不在考慮之列的。西方的上帝拯救不了東方的良民,於是我想到了中國的一個關於洪水的傳說,一個得以讓普通如塵埃的人在洪水中得以生存的地方——堯山。

我不需要諾亞方舟的船票散文

昨天和同學去了堯山,上學那會也去過,時間久了不認得路了,一路摸索着從響石蓋向西,一直到了浮陽村的.最西邊,朝着最高峯攀爬而上。蒲城的山有個特點,都是平地而起突兀地就高聳入雲,而且是質地厚重的石山——唐突、踏實。橋陵和太陵就是鑿石而建,以山爲墓,大底古時候的帝王覺着睡在裏面踏實安穩吧。而堯山比這兩座山都要大都要高,我們一行幾人在烈日下手腳並用踏石而上,沒有樹,只有堅韌的小草長在石縫之中浮土之上頑強地生長。一路上歇了好幾次,累得氣喘噓噓,曬得臉紅耳赤,但是我們都堅定地向上趴着,大家都知道這是最高的一座山,此山過後更無山。既然已經選好了目標,就朝着正確的方向堅持不懈的前進,山的最高峯遲早會在我們的腳下。不知道爬了多長時間,也不知道跌倒了幾次,最終我們到達了山頂,站極頂而南望,平野遼闊,太華崢嶸,立覺心曠神怡,萬頃田地一覽無餘,正南方蒲城縣的高樓隱約可見,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心境,疲倦頓消。更何況山頂還有涼風習習。

只有石頭肯定會覺着乏味,我們還要去尋覓山中的廟宇。踏着山脊一路向東,女同志的頭髮迎風飄起,就像黑色的旗幟在山頂移動。在山頂之上竟然有路通了上來,就有點懊悔,我們也可以乘車沿路上得山頂,很快到達堯山廟。路我是知道有的,而我更是故意找最高的山來爬的,對於神聖的廟宇,就是要經過一番辛苦,幾經周折纔可以觀瞻,這樣纔有了敬畏之心,纔有了朝聖之意,不然爲什麼有名的廟宇總在大山之上幽僻之所呢?向東大概走了四五里,一個山坳中突然就有了成片的柏樹,往下一望,在柏林之中,嫣然露出廟宇一角。青山疊翠,古柏盤崖,奇石遍山,殿宇隱約着古樸典雅。

我們也不管有路沒路,抓着樹幹,就往下衝,不一會就到了廟宇之中。小小的一塊平地,裏面竟然有地母、觀世音、山神、白馬將軍、關公、馬王、牛王、財神趙公明、土地、三聖母等各方神聖,看來山有了靈氣,衆神聖也來掙香火。這裏還有一個送子娘娘廟,記得上學那會和同學來這,一個女同學跑進去低頭就拜,出來一看,送子娘娘廟,羞得紅着臉跑了。現在她也許不會臉紅了,孩子估計都能幫着幹活了,少女的羞澀已經蛻變成母親的柔情。堯山廟後有一眼泉水,想這泉水着實不易,在高山之上,在石隙之中竟然能夠徑流而出,滋養廟中僧侶。更爲神奇的是在重修擴建廟宇的時候,水量大增,六個多月間不僅滿足了工人的生活用水,連建築用水也取自次泉,免去了從山下運水的勞累,其也奇矣,這裏山有靈氣而水有柔情。

堯山不能不說的是堯山聖母廟,聖母廟高大雄偉,在衆廟中卓然而立,聖母像更是端正高大,一尊像抵得上旁邊的一座廟,表情嚴厲,俯視世人。《水經注》雲:“昔洪水氾濫,諸山皆沒,惟此山若浮。”相傳上古時,堯帝爲治水被困此山,夢中得靈應夫人治水之法,踢山名浮,後人即稱此山爲浮山。因堯帝治水之策來之浮山,所以又稱爲堯山(浮陽村在堯山之難,山之南水之北爲陽,此村名的來歷大概如此吧)。而靈應夫人就是堯山聖母,一個能爲聖人師的能者,其塑像之高大就不足爲怪了。這麼一座海拔1080米,長18公里的石山,能浮於洪水之上,真是神奇,或是遠古逃難先民見洪水淹沒四周,大水泱泱感覺山好像漂浮起來了吧。不管怎麼說這座山在大災難中拯救老百姓,不管這些人是聖人還是草民,是富是貧,只要是生命它都接納,都一視同仁,衆生平等。堯山之北的我就算沒有諾亞方舟的船票,也不用害怕洪水的肆虐了吧。

寫到這兒的時候,風停了,雨也小了,黑雲已經透亮,就算上帝給張諾亞方舟的船票也用不着了。風雨再來也不必心悸了,堯山就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