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在大山深處,遇見海散文

散文1.5W

對於久居平原的人們來說,遠山,總是那麼的令人嚮往與期待。一座座山以及藏在山裏的那些故事,總顯得那麼的神祕莫測。假期裏的一天,我們從北海出發,經過幾個小時的車程,進入到鳳山地界。嚮導推薦說坡心三門海值得一遊。坡心,在壯語裏的意思是大山的中心。在大山中心居然有海?一行人激起了強烈的好奇心,全然忘了長途行車的疲勞,即刻取道坡心,去那個叫"三門海"的地方一探究竟。

在大山深處,遇見海散文

汽車在盤山公路上彎彎繞繞,一路上重嶂疊翠,滿目蔥蘢。從盤山公路下來,我們進入到一片地勢較爲平坦的谷地。谷地四周,羣山環抱。一條水泥公路一直向遠方延伸。公路兩旁的田裏種滿了水稻,稻穀已經成熟,碩大飽滿的稻穗一律整齊地彎着,透着一種富足的氣息。我們的車在一處樓房密集的地方停了下來,三門海到了。

三門海其實只是一條小河流,河水碧綠澄澈似翡翠,深不見底。這條河原先稱爲坡心河,因爲河水如海水般有潮汛現象,按一定時間漲潮、落潮;乘坐竹筏小舟沿着河流可以從三個洞口穿過進入山中的溶洞,三個洞口尤如三進山門,因此改名爲三門海。我們穿上橙色的救生衣,上了一個木筏。撐船的船伕船婦都是當地的村民,船上配了一個講解員兼安全員,也是當地的村民,說一口帶着當地口音的普通話。

我們的船沿着河道來到一堵崖壁前,高高的崖壁上篆刻着兩個紅色的大字:壽源。原來坡心河還是巴馬長壽河盤陽河的源頭,難怪水質保護得這麼好。有榕樹的根穿透崖石,一直向河面生長,根上的長鬚就在半空裏飄着。在講解員的指點下,我們才發現崖璧下面藏着黑魆魆的門洞。這就是第一道"門"。第一個門洞還算寬敞,但光線很暗,當地政府出於保護原生地貌的原因,沒有安裝任何的設施。藉着講解員的手電筒還有前方的第一個天窗透過來的微光,可以看到洞壁上倒掛着石柱、石筍、石蓮……由於生長年份不同,鐘乳石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年份較長的呈灰黑色,年份較短的爲粉晶色。粉晶色的石筍在手電光下,折射出鑽石般的光澤,很是壯觀。洞內的暗河裏到處都是犬牙參差的石頭,我們的船就在石頭暗礁縫中穿過,順利地來到第一個天窗。我們所處的地方就像一個深潭,潭的四面是陡峭的山崖,崖頂上開了一個大大的天窗,通透敞亮。岸邊綠樹繁茂,藤蔓虯枝,相互纏繞。

船順着石壁,緩緩駛進第二道"門"。洞內一點亮光也沒有,眼前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講解員一再提醒大家低頭,兩手不要伸到船外,氣氛陡然緊張起來。我閉上眼睛,感覺到兩邊不時有尖利的鐘乳石從耳邊擦過,頭頂則是涼颼颼一片。不時,還會有那麼三兩滴山泉滴落到身上,冰涼冰涼的。偶爾,還會聽到船頭與岩石相碰撞的聲音。一船的人噤若寒蟬,屏息前行。幾分鐘後,前方透出了點點的白,然後就看到了亮光,這時,聽到有人大大地舒了口氣。不一會,我們的頭頂上方透出一個半月形的天窗,然後就看到了一個大坑洞。潭水依然碧綠,陽光透過半月形的天窗斜射下來,氤氳出七彩的幻光。潭的一邊堆積着從山頂衝下來的泥土,形成一個斜斜的土坡。土坡上長着成片的野蕉林、野竹、野芋……偶爾也會看到一兩隻形體較小的野猴從野蕉林裏竄出來。一時間,讓我們有一種恍若來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感。

在我們的感慨中,船穿過更爲窄小的第三道門洞,把我們送到了第三個天窗。裏邊也一樣的鬱鬱蔥蔥,生意盎然,只是崖壁更加陡峭險峻。三門海一共有七個天窗景觀,七個天窗是各有景緻。據說另四個天窗景觀只能潛水而至。穿越了三個門洞後,我們就開始原路返回了。

返程可以隨船回到登船地點,也可以在半途下船步行回去。我們選擇了棄船步行。河邊就着山勢在崖壁上鑿出一條石梯,我們拾級而上,在二三十級的地方,有一個平臺,刻着"問天台"三個大字。平臺兩旁的樹上掛滿了紅色的綢帶,應該是來祈福的人留下的。轉過平臺,有一條棧道,棧道的盡頭,是一個溶洞。溶洞很寬敞,有幾百平方米大。站在溶洞中,不見有風,但陣陣的涼意拂面而來,毛孔瞬間悉數張開,渾身上下有一種沐浴後的清爽,一種說不出的愜意。有四位老人在溶洞裏擺了桌子打麻將,我們跟他們聊了起來。原來是兩對老夫妻,都是從北方來養老的,當地人稱"候鳥"。溶洞裏冬暖夏涼,一年四季都保持在十九度左右,堪稱天然空調。他們的家就安在溶洞外面的"候鳥樓"裏,出行方便。幾位老人說,三門海山好水好空氣好,來到此處,放下了以前的種種,沒有了太多的牽絆和煩擾,人就輕鬆了,心態好了,精神也好了。如此度完餘生,能不能活到一百歲,也無所謂了。

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放下種種。然後,輕輕鬆鬆地回來,用一種全新的態度開啓一段新的生活,這不正是我們走向遠方的意義嗎?不知喜歡遠足的人們會不會都有這樣的體驗。這次來三門海,我是真正體驗到了遠遊的快樂。

穿越三門海,你的心境會得到沉澱,過濾出的將是一份如明鏡般的心情與胸懷。你,還不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