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百不稱心散文

散文2.33W

享年105歲的楊絳先生走了,卻留下後人受益無窮的精神財富。在送給年輕人的話中,先生說道:“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成功從來都是送給吃苦人的禮物。

百不稱心散文

歌中唱道:“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就是今天聽,道理依舊,就像先生教導我們的一樣:“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從來都是付出與收穫成正比關係的,付出了,纔能有收穫,纔能有收成。

春種秋收,說明百不稱心才能使人“不斷成長”。在播種的季節裏,我相信所有的播種者都是以一顆虔誠的心,祈求上蒼這一年能風調雨順。春種之後,默想秋收時有一個好收成。爲了秋的好收成,你就得吃得下“汗滴禾下土”的苦與累,就得努力“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鐘”,就得“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當你“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時,你心目中的“彩虹”,纔會從天邊飄到你身邊。

楊絳先生說:“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在《什麼是好的婚姻》中楊絳先生寫道:“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當初我們正是因爲兩人都酷愛文學,癡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鍾書說他‘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這一點和我志趣相同。”這對潛心一志的夫妻,用盡一生來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爲潛心一志,才使兩位原本默默無聞“沒有大志氣”的普通人,貢獻了一生,取得了大成就。其間,他們所經歷的百不稱心的事,只有他們才能闖過去。一篇悼念文章這樣評價道:“楊絳先生出身名門,是真正的大家閨秀,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國家和民族的動盪歲月。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中,她都以難以想象的堅忍和平和,富有尊嚴地吞飲着暴風驟雨般的苦難。”

楊絳先生經歷的不幸,何止“百不稱心”?《我們仨》中寫道:“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上帝把這麼多不順心、不如意,讓楊絳先生一人承擔,換成別人,早被壓垮;而楊絳先生,在女兒丈夫去世後,重新拿起筆,用記憶替代對親人的愛,在紙上覆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