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雙安訪古經典散文

散文1.45W

從“十天”高速路“雙河”入口出來,向南進入雙豐鎮雙河村的狀元溝口,溝深十里,一溝兩岸即爲雙豐鎮的雙安村。雙安村坐落於兩省三縣四鎮交界處,南與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大廟鄉接壤,西與旬陽縣銅錢關鎮康坪村相交,東與宋家鎮安樂村爲鄰。

雙安訪古經典散文

沿途村居皆依青山,傍溪水,臨公路,小橋流水,參差錯落,掩映於一派綠意盎然之中。如果說,這一派綠意是“靜”,那麼,潺潺流淌的溪水便是“動”,動靜恰當地結合,造化出了一幀一幀的風景畫,在心田間蔓延開去,又在視野裏撲面而來,循環往復,以致無窮。

雙安,好事成雙,世代安泰,一個吉祥美好的名字!

我們慕名而來,觀賞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憑弔可圈可點的名勝古蹟!

(一)一座古塔

這座古塔名喚雙塔寺!

來到雙安村而不去瞻仰雙塔寺,旅程則顯得有瑕疵。我們棄車後,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踩嶙峋,踏崎嶇,攀陡峭,穿叢莽。雖說只有七八里的路程,但也走了兩個多小時纔到達柳樹坪。至坪中,但見一座滿身瘡痍的塔,煢煢孑立於山色空濛之中。想必這就是歷經滄桑歲月的雙塔寺了,古塔身旁散落着幾間農舍,已看不見寺廟的蛛絲馬跡。

眼前的雙塔寺高約三丈,共有四層塔樓,每層有塔檐伸出,以上小下大的六棱柱體佇立在一片幽靜的山坳之中。塔上沒有文字記錄,無從考證它的前世今生;塔身幾近遍體鱗傷,無法預測它的未來命運。

此塔爲何是四層呢?在佛文化裏,塔層數必須使用奇數,奇爲陽,可以更好地吸納周圍的“正氣”,方能起到鎮守水土或驅散邪氣的作用;塔層數不可爲偶數,偶屬陰,會聚集“陰氣”。此地立起只有四層塔樓的雙塔寺豈不是有悖於建塔的初衷?一位牧羊老人的一番話消除了我們心中的疑問,他說,此塔是雙塔之中的倖存者,爲防止倒塌,在塔樓的第一層周圍採取砌石、夯土等加固措施,第一層被埋入地下……

我們仰望雙塔寺,與古老邂逅,然後促膝長談,繼續傾聽牧羊老人的“雙塔夜半木魚聲”的傳奇故事

記不清是哪個朝代,哪位僧人看中了柳樹坪的風水,在這裏建起了一座寺廟,起名叫“紅安寺”。隨着紅安寺的`規模擴大、設施完善、僧人增多,香火更加興盛起來,就連平日上香拜謁的人也絡繹不絕。若逢初一、十五或盛大的廟會,就更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後來發生了一些塵念未絕的僧人對女香客猥褻並強行留宿的事件。醜聞傳出後,激怒了遠近民衆,一把火將寺院焚燒,並在寺院的廢墟之上建起兩座佛塔,來鎮壓邪惡。因此,後人名之爲“雙塔寺”。陝南民間大戲《火燒紅安寺》中的丑角飾演的原型,即“塵念未絕的僧人”,就被鎮壓在雙塔寺下。民間傳聞,來此觀光的遊人如果耳貼地面聆聽,會傳來有節奏的敲擊聲,原來是被鎮壓在塔下的邪惡之人正在敲打木魚,誦經反省。

我們側耳細聽,果然木魚聲依稀縹緲,似有若無,若即若離。據說在夜深人靜之時,這絲絲縷縷的木魚聲就更顯得清晰可辨,悽清的木魚聲縈繞此塔,長久不絕,彷彿在對犯下的罪惡進行無盡的敲打和懺悔,也彷彿在祈願佛門真正成爲人們心間的一方淨土,永世純淨。

木魚聲聲,聲聲木魚,昭示邪惡的可憎,敲響善良的祈願。我們懷揣傳說,望塔興嘆:塔腳紅芍本應嬌豔嫵媚,楚楚動人,但這裏的每一簇紅芍卻怒目而視,彷彿在聲討那些不可饒恕的罪惡。

塔上有裂縫,一些磚瓦早已被歲月剝落,整個塔身顯得殘缺不全,一派悽然。塔上的野草、灌木和藤蔓也將昔日的興盛一掃而空,付諸煙雲。夕陽西下,在這空曠的山坳裏,不時響起塔頂歇腳的烏鴉與附近同伴對話,讓人惶惶然而心生寒意。

(二)在七裏橫牌的山嶺上

據說,有一段秦楚長城蜿蜒在七裏橫牌的山嶺上,我們向目的地進發。

白河縣雙豐鎮雙安村至湖北大廟鄉鐵爐溝村公路寬闊通暢,公路以設在雙安村內的“驕源”水廠爲起點,途經騾馬店、王家院、胡家灣、原雙寶小學、千年白果樹、關家蕩、大花櫟樹、李家灣、旬陽大埡子、天堂、狗頸子、七裏橫牌、和鐵爐溝城門,與湖北竹山縣大廟鄉鐵爐溝村公路銜接。

雖時值初夏,但我們騎車行駛於這個被稱作“界嶺”的崇山峻嶺之中還覺微涼。一路綠樹蔥鬱,空氣香甜,上與藍天白雲爲伴,下與飛禽走獸爲伍,人行其間大有遁隱山林返璞歸真之感。尤其在穿行人稱“七裏橫牌”時,孤獨寂寞油然而生——這“七裏”地沒有人煙,喊天不應,叫地不靈。說是“七裏”,足有十里,說是“橫牌”,實爲“橫排”,在蒼茫的“界嶺”山腰上繫上一根白腰帶——水泥路在林間穿梭,時隱時現,彷彿置身祕境。爲打破寂靜,我們仰天長嘯,驚起烏鴉盤旋,呱——呱——讓人悽神寒骨,頓有返意。

山腰間通的是通村公路,山嶺上通的是秦楚長城,現代與古代相隔不遠!我們在七裏橫牌的某一個岔路上山,經過手腳並用、披荊斬棘,攀爬到了古時秦、楚疆界的分水嶺。嚮導告訴我們,這就是界嶺!東西走向,遊走於白河縣與竹山縣、竹溪縣交界。古時候,白河縣既是秦之東又是楚之西,故有“秦頭楚尾”之說。我們矗立於界嶺上,南眺,是湖北省竹山縣大廟鄉鐵爐溝村;北望,是陝西省白河縣雙豐鎮雙安村。

嶺上有城牆,它在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雨雪和電閃雷鳴之後,遍體鱗傷、疲倦不堪地在我們的腳下各奔東西。殘存的城牆在嶺上踉踉蹌蹌,高高低低,斷斷續續,起伏綿延。登城遠眺,思緒不由穿越時空,遙想春秋五霸,秦穆公與楚莊王棋逢對手,各懷企圖,在此長城之上,兵戎相見,你爭我奪,關卡“朝秦暮楚”,險隘反覆易手……

這時,嚮導催促我們快些走,去看看秦楚古城的城門!嚮導的呼叫,把我們的思緒從遠古拉回到現實。

嚮導說,這就是“秦楚古城門遺址”。

這個城門已破敗得只剩下用麻石雕琢而成的門檻、門軸窩和鋪在門檻下的千腳石,若不是門兩端石砌城牆的“提示”,很難讓人想到這是城門!

這的確曾經是一座城門!從門軸窩上看,出門爲楚;進門爲秦,門閂由秦方控制。我心裏暗想,如果此門真是秦楚長城的城門,那麼,此門就是秦國爲防禦楚國而設,此城門和城門兩端的城牆應爲秦國所建?

我心裏又想,不管怎麼推測,都是歷史的原因,讓崛起的秦國與強大的楚國在此爲鄰,相鄰的山峯被約定俗成爲分水嶺。雙方互相戒備,各懷覬覦之心。於是,一個能讓雙方都放心的做法就誕生了,那就是在邊境線上修築起軍事設施“長城”,不惜耗費人力物力,採山石,夯土牆,人爲製造起一個又一個雄關險隘,各自的戍卒把守其上,未雨綢繆,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如今的雙安村至鐵爐溝村的雙車道公路已硬化投入執行,“走這條路到雙豐上高速,太方便了!”大廟鄉的一位遊客說道。這裏原生態景觀衆多,森林植被豐厚,野生動物出沒,空氣清新,是鄂陝人民假日裏自駕遊的理想勝地。

標籤:訪古 雙安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