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遊金山嶺長城遊記散文

散文1.54W

導語:建造長城在科技落後的古代是多麼艱難啊!長城的每一段路,每一座樓都是用我們祖先的血和汗建成的呀!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遊金山嶺長城遊記散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遊金山嶺長城遊記散文

遊金山嶺長城遊記散文(1)

如果從太空中俯瞰地球,只有兩樣建築清晰可辨—中國長城和埃及金字塔。可見,長城是多麼的氣勢恢宏,雄偉壯觀!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它翻越巍巍羣山,穿過茫茫草原,綿延六千七百多公里,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如果用長城的條石鋪成6米多寬的大道,足以環繞地球三四周有餘。它就像一條巨龍盤在有着五千多年曆史的華夏大地。在這萬里長城中,當屬金山嶺長城最爲壯觀,被譽爲“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登上承德的金山嶺長城,向四周望去,只見周圍大大小小的景物盡收眼底,彷彿在我眼前展開了一副雄渾樸實的山水大畫:碧藍的天空一望無垠,翠綠的樹木枝繁葉茂,壯觀的山巒連綿起伏……再看那長城,它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立在高山峯頂之上。放眼望去,一眼看不到盡頭。在長城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座烽火臺。古時候,只要敵軍入侵,烽火臺就會燃起狼煙,拉響戰鬥警報。城牆上還有着一個隔一個的垛口,槍炮眼,用來架設強弓硬弩,守衛城池。牆磚也非常厚實,約有半米厚。這真是一片易守難攻的險地啊!不知道在冷兵器爲主的古代,是怎樣攻城的呀?不禁感嘆道!

金山嶺長城還有着用來攻擊,打探消息的敵樓;管出入貿易的關隘;用來跑馬的馬道;阻攔馬匹的攔馬牆……形式多樣,設施齊全,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啊!

如果你去過長城的敵樓,那你一定會發現:敵樓的樓梯非常窄,只可勉強透過一人。其實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用來防止敵人迅速佔領整個長城。就算敵人攻破長城,要攻敵樓也沒那麼好攻。樓道很窄,可令敵人的弓箭手,炮兵,騎兵,鎧甲兵全部喪失優勢,只能派一個步兵進去單獨作戰,使其喪失團隊優勢。而守城士兵又可在寬敞的樓道上放箭,樓道下搏鬥,還可架設路障。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啊!如此人工修建出的險峻要塞,反映出古代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

看着這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和這一望無際的青山,一股豪邁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禁想到了毛澤東的一首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

建造長城在科技落後的古代是多麼艱難啊!長城的每一段路,每一座樓都是用我們祖先的血和汗建成的呀!

長城真是我們祖先智慧與血汗的結晶啊!

遊金山嶺長城遊記散文(2)

秋日裏,我與友人相約去登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北京密雲縣與承德灤平縣的交界處。距北京與承德各110公里,坐汽車只須三個小時。那天途中正趕上了一場雷陣雨,到了金山嶺下,白雲還戀在山頭。遠望長城,在山嶺中盤旋,如巨龍一般,它的頭枕着高高的臥虎嶺,尾拖在長長的潮河邊。雲霧中它的身子忽隱忽現,忽上忽下,浩浩蕩蕩,氣勢磅礴,恰似一幅無比雄渾的雲龍圖。

雨後的山峯蒼碧如洗,城牆隨山起伏,時而如流,時而似瀑。走到近前,才發現城牆是以條石爲基,上面是青磚所砌。城牆上有馬道,很寬,可容六七人並肩行走。兩側加設了一米高的女兒牆和二米高的垛口牆。每隔二、三米遠處都有一個排水溝,排水溝外端有吐水嘴。城牆上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可供士兵以立姿、跪姿、臥姿射擊敵人。有趣的是這裏的吐水嘴、射擊孔,都雕有桃形,箭頭形、刀把形、雲鉤形、鋸齒形,漏斗形的圖案。我想不出這些圖案蘊涵着什麼。

沿着城牆向上攀登,一、二百步間。就有一座碉樓。這裏的碉樓十分密集,僅二十多公里的長城上,就有158座。這種密集情況在整個萬里長城中,也是少有的。這裏的碉樓不但多,建築上也很巧妙。有方形、圓形、扁形、折角形等;碉樓的頂部更是變化萬千,平頂、穹隆頂、船篷頂、四角鑽天頂、八角藻井頂等;樓內部也各不相同,單室、雙室、田字形的,日字形的,川字形的,還有回字形的,不覺心生疑問,不知此樓的設計者如此別出心裁,是出於何因呢?

這些碉樓不僅形美名也美,桃春樓、仙女樓、將軍樓、獾窩樓、戲臺樓、貓眼樓……聽名觀樓,還真有趣。“貓眼樓”真如蹲在山頭上的一隻小貓,仙女樓呢,猶如身居山腰花木叢中的仙女。在敵樓中最美的要數花樓了,上有漢白玉卷門,門上刻着花卉浮雕,異常精美。如此美的建築出自誰之手?流漣在羣樓中,誰肯相信這是禦敵作戰的碉樓,簡直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了。

當然最爲壯觀的要屬望京樓了,望京樓在羣峯之巔,北觀敵陣,南眺京城,是長城的最高點。站在望京樓,晴朗的早晨可見北京城廓;入夜可見京城的萬家燈火。

據長城上的碑文記載,金山嶺長城系明朝戚繼光(薊州總兵)和譚綸(薊遼、保定總督)等人監督修築的,時間是隆慶元年至六年間。據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那時京城東的古北口是少數民族進犯北京的必經之地。金山嶺是前沿,此防線一旦攻破,京城必如傾巢。因此在金山嶺長城上築有三道城牆,並增加了碉樓,且派重兵把守。修後的長城,伏奇藏險,十分堅固。在戚繼光任總兵期間,此線上“數年無虞”,這說明終無敵人能突破這道防線。

然而,長城修得無論多麼高大堅固,必竟是磚石砌成的防線。真槍真刀的敵能防得住,不持刀槍的敵人就難防了;外部的敵人好防禦,內部的敵人就難防了。明末吳三桂引清兵從山海關而入,把大明朝送到了盡頭。戚將軍奈之何?金山嶺長城奈之何?

站在長城感慨萬千。如今長城做爲禦敵工具早已失去了作用。然而,偉大的建築藝術卻不會消失。據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從月球看地球表面的人工建築,最明顯的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長城自清代起就停止了修建。因爲清朝的皇帝是不贊成修長城的,康熙就認爲“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意思是說鞏固國家不能只靠山川險阻,主要靠施德政,修明政治。儘管如此,他仍然將敬仰的目光向長城投去。他每年到木蘭圍場打獵,途中經過金山嶺長城,曾作詩一首:“峭石天成險崖多,年年秋(xian)此經過,大漠明王皆屬我,但留形盛壯山河。”說得是國家統一,長城已失去了禦敵的作用,但它那雄偉壯麗的身姿,裝點着祖國山河,山河就更加壯麗。

我忽然想到戚繼光將軍。莫非他修建的金山嶺長城時就料到了今天?要不咋會將每個槍眼,每個吐水嘴,每個樓的造形,以致每一個名字都賦予了獨到的美。

看來藝術是不朽的。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藝術賦予了長城永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