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描寫秋天的傷感散文

散文8.61K

篇一:名家寫秋散文集選

描寫秋天的傷感散文

秋天的紀念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徵,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說“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簾,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元薩都刺有五絕雲“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爲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里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一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雲變幻,動盪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志無門,只能遊於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迴歸,“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淒寒之境。“萬壑泉聲鬆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里霜天靜寂寥。”王勃的意境更爲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於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迴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纔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纔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讚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里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雲: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李白從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興湍飛,秋高氣爽宜人秋色直入筆底: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標誌,成語“老氣橫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卻是成熟與老辣的象徵,是清寒與寥廓的外顯;是秋月朗朗,鵲橋飛渡;是楓葉蕭蕭,秋蟬默默。此刻,樹葉完成了一個輪迴,把自己交給大地,交給粗壯的根,在蛻變中孕育新一輪的成熟與豐收。因此,秋又是落葉對根的情思,是大雁對長空的嚮往;秋天的奉獻是無私的,秋天給人的境界是深遠的。

田園詩人王維,隱逸山林之中,寫詩畫畫參禪,每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秋天的感悟刻骨銘心而又深入淺出,物態自然,意象空靈,情與景融,意與境諧,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組組山水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讀了,心馳神往;看了,神與物遊;品了,通會之境,人書俱老。《山居秋暝》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感慨於秋之空山的幽遠空曠與寂靜,禪意十足,歸意可掬,那鬆間明月,石上清泉,竹喧與浣女,蓮動與漁舟。是詩焉?是畫焉?是禪焉?似是又不全是。這是一幅世外桃源歸隱圖,沉醉於茲,心曠神怡,這種詩畫禪俱佳的秋的去處,縱使貴族王孫,亦足以陶然可樂,而流連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點,“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峯,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鬆。”我卻獨愛着秋天,秋天是令人懷念的。與春天的濃豔熱鬧相比,秋天是肅穆靜寂的,與夏天的蕪雜茂密相比,秋天是簡潔透明的,與冬天的空靈虛幻相比,秋天是厚實寬容的。秋天是富有個性的季節,秋天是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秋天蘊藉着寂滅與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鄉,秋天是朦朧詩人的底色。當春天伸張它慵懶斷魂的雙臂,當夏日豪情滿懷悄悄遠去,而冬夜萬籟俱寂作客夢鄉的時候,惟有秋天,面對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情思綿綿與心靈震撼,沒有懊悔與驚愕,沒有固執與軟弱,細細品味着淡淡的憂傷,涵泳着一片佈滿皺紋的寧靜,以你的博大渾厚消解着春的輕佻與夏的輕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緘其口,“此時無聲勝有聲”,把熱淚盈眶的感動寫進生命的十四行詩。

秋天,我爲你的每一片落葉而陣陣謳歌!

秋天,我爲你的每一處蒼老而擊節讚歎!

秋天,我爲你的每一個細節而怦然心動!

秋天,爲你舉杯!爲你壯行!

羅蘭:秋頌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並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着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着清澈的涼意,隨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豔麗的悽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願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後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嚐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裏,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跡。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閒雲。那麼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淨的風。那麼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麼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閒雲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淨的天宇間,那一抹白雲,當得起一個“閒”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麼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閒”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纔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是澹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讚美、被寵愛爲榮。它把一切的讚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願做一個閒閒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評析]

這篇散文寫得很美。詩化的語言與句式,濃情的點染和描繪,是其外在的美;而態度的曠達與淡然,思緒的透澈與灑脫,則是其內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個性化了。這種人格和個性的風度,就是秋天深層美的極致和底蘊。

兩片秋葉

陳薇莉

秋意濃入肅殺,一陣風過,光禿禿的樹幹上顫顫地綴着幾片不肯就去的枯葉,瑟縮地打着旋兒。倏地,一片落葉飄進了我攤開的書頁。黑黃的色,邊兒早已碎敗,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麼蟲子咬得滿是瘡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擱了個秋麼?

我悲秋,我亦戀秋。每當第一片落葉從濃密的綠中飄飛下來,每當涼涼的秋雨無聲地潤了我的窗簾,那種夾雜着甜味的愁就襲上來,牽出一線憂思,脣邊也會滑出一聲長長的“唉”,落進心底,化作一懷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這枯葉麼?在轉瞬即逝的濃綠後轉黃,變黑,飄飄地落地,不知葬身於哪一角落。

又一陣風過,葉兒在書頁上顫了顫,想要飛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書中,又覺得攤開的這本書詞語太熱,容不得這冰澮的形體,須得另尋一本。

從枕旁的書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寢室的給帶回來擱在那兒的,一看那剛勁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雙閃着亮點兒的眼睛,一股熱熱的生命的力量關不

住般地從那裏面溢了出來。於是,我的擱上了秋的心頓然感到一陣麻酥酥的暖意。他愛我,但他更愛大山——這使我氣惱,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了大山!

拆開封口,抽出信來,一片紅紅的什麼被帶了出來掉在地上,定晴一看,騰地涌起一股熱,熱,從心窩裏往外冒的熱——那是一片火一般紅的楓葉。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識地將兩片秋葉擱在一處。頓時,那片枯葉在紅楓的映照下越發顯露出它的可憎可憐!我迷惘起來,我並不懂自己,何故竟會生了要將這片以枯死的形體冷了人心的葉兒珍藏起來的雅興?

“你愛這大山的'紅楓麼?”那雙洋溢着熱熱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說,“是的,它也墜落於肅殺的秋風之中,然而,它卻是擠盡了熱,將自身燒得通紅,用自己最後的生命,給寒冷的世界裝點上一片紅於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覺到,心上擱個秋,並不盡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愛,但也用不着爲留它不住而無端發愁,即使到了秋,也還有這燒紅的楓葉,何況春後面還有夏哩。我於是將那枯葉彈出窗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

深秋書簡

北京城最值得留連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裏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脈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帶。這時候乘坐汽車在八達嶺以北的公路上行駛,車窗外就呈現出不斷變換畫面的自然景觀。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米勒,再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馬奈。色彩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個個都活蹦亂跳,都有生命。黃的黃得徹底,紅的紅得透明,綠的綠得蒼鬱,就連天上的白雲也捲曲如雞毛狀,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中飄蕩。坐在車裏的人們不由得興奮起來,帶着淡淡的傷感:“好個秋天呀,怎麼如此倉促,還沒把你看夠就要走了呢?”時序已進11月,難免會生髮出這種眷戀的傷感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之所以發生,倒不是由於經歷了太久的夏季單調綠色的浸泡,也不僅是由於秋陽下大自然呈現出來的美麗色彩和對於溫暖秋季的眷戀,而是因爲眼前的和諧與美實在令人銷魂,在於這些似乎未曾見過的燦爛色彩是如此豐滿、充足,它們在特定的角度裏因陽光的照射而擴散出來的鄉土情調和文學韻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濃烈。因此說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說秋天是色彩錯雜光影幻動的世界就都遠遠不夠了。爲什麼呢?因爲生命纔是最可寶貴的,沒有生命的世界總是僵死的。我們說某人畫得好,那是因爲他的畫有靈氣,而所謂靈氣也就是生命。秋天並非平靜如水,秋天也非只聞蟲吟。秋天是熾烈的、喧鬧的、跳動的。生命在這個季節唱出了它的全部美麗,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與冬的交界處,生命愈是頑強地表現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裏面擠進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顏色、一種聲音或一份韻味,就像一位老畫師在他的晚年把畢生功力都畫到畫布上去一樣。

請看公路兩旁的白楊樹吧。白楊樹已經老了,雖然樹葉開始脫落,有的已經老得不成樣子,枝椏畢露,依然昂首向天。這白楊樹生性倔強,就連它掉在地上的葉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乾枯了殘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翹出堅硬的不規則形狀,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黃色的看似綿綿的絨毯定會發出抗議的叫鹼。在金色的秋天的陽光下,坐在車裏的人們心頭顫動了,即將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們沉默無語,都沉入對於生命的偉大力量的讚歎。藍天、白雲,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山坳裏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雜樹亂草,車子真好像馳進印象派畫家的油畫裏來了。色彩是如此調和,畫面是如此豐滿,汽車的發動機醉意朦朧地哼着,人們都不說話,好像也醉了,好像這一切,山、石、林、樹、人,以及鋼鐵

製成的車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現,都在使自己成爲這些風景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組成部分。於是車子裏的人們開始坐不住了,都在心裏問自己,怎麼住在北京城這麼多年卻從未見過真正的秋天,怎麼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侷限於樓頂碧空下盤翔的鴿羣和夜晚天上被兩棵棗樹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蒼白的月亮了呢?原來在北京的一角,在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沒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帶,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區,竟然蘊藏着北京的秋天,蘊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

門落清秋

作者:涵昭

相對百花齊放的春而言,人們總有些害怕秋的到來,儘管,秋也被譽爲豐收的季節。然而,在習慣性用語中,人們始終會忘記夏與冬,而習慣用“春秋”表示一年。春天象徵着早晨與開始,秋呢,則無疑是傍晚和結束。無意之間,秋便從夏末的餘熱裏悄悄流走了,人往往會不經意的忽略了它的存在。

微涼的風,無聲無息的被擋在門外,無法進得門內的世界,只因門外屬於自然,門內卻屬於人生。直到門內的人透過窗戶望見了門外落葉的幾抹金黃,才發覺到了什麼。秋,原來果真是金色的,並不遜色於春的翠綠。不過,那就是一襲輕紗般的美夢,飄過身畔,隨後被白雪所替代。

秋去了,去往何處了呢?難道,又默然迴歸西方白色的淨土了嗎?雁兒們或許早已遷徙,卻忘記了它們當初遷徙的時候排的隊伍是“一”字或“人”字;蟲兒們仍在田間呢噥,吟唱着單調而令人費解的詩歌。透過逐漸暗淡的金黃,能想象出一幕情景:站在高聳的山頂,俯視山下片片梯田,以黃色調爲主,各色的一塊塊田地,排成規則的形狀,是否更像壯族婦女精巧的手工織出的彩錦?偏偏,門吱呀一聲關上了,自然的力量漸漸熄滅,直至改變了本應富含的顏色。

於是,秋就這樣在緊閉的門口落下了,甚至去得不留一絲痕跡。門成了秋的鏡子,一面照着夢,另一面照着現實。不知道門外落下了多少黃葉,卻如剪影般被碾作了塵土,或被涼風吹到了某個不知名的荒原。門內仍是寂寞,有人在臨窗吹笛,殘碎的餘音反而比主旋律更爲雋永,更是耐人尋味。那是一種等待,彷彿快要發黴的長久等待,在麻木裏,永遠不用去擔心是否能等到結果。

昏暗與朦朧中,再次嗅到桂子的清香了。獨坐在空闊的椅子上,望見檐角的水滴變成冰霜,望見牆隅的蛛網又起了厚重的灰塵,才知道炎夏已走,蜘蛛早已經不住舊巢了。大概,蟲子們都已經到了生命終結的時候,或進入了不知多長時間的休眠狀態。從狹長的門縫裏,只偷窺到半縷涼月的微光,那門外的世界,到底需要門內的人怎樣去創造呢?一轉眼,門內依舊,門外卻已萬變,帶不走的,僅是一聲遲到的嘆息。

秋是循環出現的,而不同於季節的事物的未必儘可循環,變化之所以稱爲變化,規律又有誰能明確的丈量猜度?聽說秋天的蚊蟲總會帶上惡性病毒,在那時候人也容易感染上瘧疾,只期待着來年春天能將不好的東西全部清除,然落得的依舊是“人比黃花瘦”。

終於鼓起勇氣推開了緊閉已久的門,原來,涼秋深處,仍有桂之芬芳,浮動暗香的夜墜落了,明天將會升起豔陽,或許吧??一片小小的落葉,倏的掠過柔軟髮際,飄到溫度回升的手心,呵,我竟然把秋拾在手裏了。

篇二:描寫秋天的散文合集

(篇一)

夏日的繁華演盡,天空高遠清淡,樹葉隨風簌簌作響,心念一轉,又是秋天了。

空靈清涼的秋風一夜之間便拂了衣冷,搖了葉落,更是攜了一陣陣菊花的清香飄然而至,輕輕地扣響窗前那一串藍色風鈴,如故人般出現在我的面前,輕輕地,將一縷思緒吹遠,吹散。

在秋風中佇立,會嗅到熟悉的氣息,那是海棠與桂花一起綻放的芬芳,是醉人的芬芳,縹緲襲人,不妨借取她的溫暖與慰籍,來抵禦這個秋天的蕭索與輕寒。

在秋風中沉思,會在不經意間去觸碰那些早已塵封多年的往事,翻開那些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才發現有些人其實並未走遠,他仍在腦海縈繞,他留在了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在秋風中行走,最好再夾着紛紛細雨,沐滌我所有的煩憂,洗去我滿身的塵埃。我不怕“秋風秋雨愁煞人”,也不怕“留得殘荷聽雨聲”,那也是屬於秋天的韻味,即便傷感孤獨,也是一種美麗心情。應了那句“秋應爲黃葉,雨不厭青苔”。

每到秋天,我總是這樣固執地借秋風斂去惆悵,可秋風卻不因我的違拗而收起她的悲涼。

是誰在秋風中低低地嘆息,又是誰在秋風中將錦瑟彈響呢?是誰立着梧桐淋着秋雨,又是誰簾卷西風瘦似黃花呢?楊柳岸的曉風殘月,溼了誰的青衫,淡了誰的歸程?秋風早已吹過心面,不知何時能吹破這一層禪機?

秋風伴着流水,分明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又無可挽回地從身邊悄悄拂過,任我們怎樣懇切也卷握不住。陸游一句“秋晚雁來空自寒,夜闌酒盡不勝悲”,可謂做足了秋天的文章。

“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些傷感,自古人的詩句經籍中蔓延出來,若即若離地,讓人憑添落寞。

好在我不是古人,也沒有那麼多的憂愁。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情願把秋幻想成從水墨古畫中娉婷

走出的女子,蓮步如雲,不嬌不豔的,卻是冰肌玉骨,清新出塵,一顰一笑都動人心魄。這種感覺,惟屬秋天。

我也會去感受“秋風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豐俊,“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淋漓,秋風的感覺,每一縷都是不同。

看慣了秋風,聽慣了秋雨,心中的浮動會漸漸平靜,然後是一份安逸悠然而升。秋風漸行漸遠時,心中又多幾分期盼,不捨得秋風的離去,如同不捨得故人。

(篇二)

天涼好個秋。是啊,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炎熱的夏天己悄悄過去,涼爽的秋天漸漸來臨,舒適的爽秋會帶來好心情,會給人們帶來新的收穫、新的希望!

秋的天總是那麼明朗,蔚藍的天空中一絲雲也沒有,擡頭仰望,覺得草原上的天空就是這樣的美!天是那麼高、那麼藍。看着天空,自己的心也覺得開闊起來。偶爾會有小鳥從天空中飛過,會讓你的心也會爲之一顫,覺得人若能同鳥兒那樣自由快活有多好!

秋天無風,空氣雖有些乾燥,但偶爾會下點雨,也讓你倍感愜意。聞着泥土的氣息,溼潤的空氣滋潤着你的臉,看着大自然中繽紛的色彩,你會不知不覺的伸開手臂,仰起頭,輕輕閉上眼睛,來一次深呼吸;此時,你就像是那一片葉子,一朵小花,一顆果實會融入秋的生命裏。

我喜歡秋天中銀杏葉的黃,尤其是在路燈照耀下的那種色彩。在黑夜的映襯下,那種黃不是金燦燦的,而是黃得有些嬌嫩,黃得有些含蓄。路上的行人很少,那路燈照着的銀杏樹就像畫在畫布上的油畫一樣,很美;還喜歡楓葉的紅,紅得熱烈,沒有哪一種顏料能調出如此濃烈的色彩。我在設想着哪一天我能去一個很大的楓林,獨自在楓林中徜徉,讓楓葉的紅流進我的血液。此時,我想起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想必古人對楓葉也是情有獨鍾的。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看到稻田裏滿地金色的稻穀,琳琅滿目,那是農民最開心的一刻,古銅色的臉被歲月刻下痕跡的皺紋裏都洋溢着幸福笑容。往日的辛苦和汗水彷彿就沒有發生過。看着他們,不禁去想:幸福快樂是如此簡單!一切煩惱都拋到九宵雲外。

教師的節日選在秋天,是每位辛勤園丁的收穫;中秋佳節也在秋天,是花好月圓親人朋友團聚的好日子。它們都被選擇在這個季節,也確實別有它的用意。

一年四季我最喜歡秋天,喜歡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秋天會給我帶來愉快的心情,拋卻煩惱。我也熱愛生活,我要讓我的生活如秋天一樣多姿多彩,碩果累累!

(篇三)

春之前是冬,春之後是夏,與春隔得最遠的便是秋天了。雖然現在已是春天了,可我卻還在懷念秋天。因爲秋天有時真的能勝過“春朝”。

秋天又怎能勝過“春朝”呢?雖然才過了炎炎的夏日,但是秋天卻絲毫沒有一點溫暖的氣息,一切都是冷的。樹木都落下了枯黃的葉子,花花草草也都凋零了,一切都毫無生機,有怎麼能夠勝過“春朝”呢?

多數人只知秋天的蕭瑟,自然不明白秋之美。

秋天到了,樹葉都落下了,但卻也結滿了累累的果實。花草都枯萎了,可麥田卻長出了金黃的稻穀,一眼望去,盡是金黃的一片,田間,一些人們正在收割稻穀,盡是一幅和諧的畫面。天上白雲悠閒的飄過,告別了夏日的炎熱,迎來的盡是秋日的無限涼爽。躺在草坪上,享受着這秋日給人們的禮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天到了,雖然許多花兒都枯萎了。但是,菊花卻開了,“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的盛開,是對秋天的淡然的一個詮釋,也爲這秋天添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遠遠望去,盡是一片片野菊花的海洋,盡是一片繽紛的世界,一點也不遜色春天。菊花的盛開,也正是給春夏兩季的花畫上一個句號。

已是春天,我卻在讚美秋天,似乎有些可笑。但我讚美秋天是因爲我發現秋天,真的很美。

篇三:關於秋天的美文

關於秋天的美文

秋天裏秋風瑟瑟,落葉紛紛。每次讀起古人的詩句,總是會被濃濃的悲秋情緒緊緊包裹,卻又不欲掙脫,獨自啜飲慢慢膨脹的憂鬱與失落,也不知這到底是“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呢,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個,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曾留下過懷秋舒懷的詩句吧。

《詩經》中的“秋日悽悽、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都是對秋髮出的唏噓。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所繪景色清微淡遠之致,情與景交融,引人深傷。到後來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將此詞稍加引發,改爲“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令人迷離惝恍、悵然若失。“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是柳永的嘆息,悽悽柳下,再會無期,能帶走的似乎只有滿懷的秋風。周邦彥的“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佇聽寒聲”,寫的是悽清旅途的寂寥無助。韋應物的《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寫的則是懷人思鄉的落寞情懷。相比以上對秋的無奈,李白在感慨之餘也盡顯了豪放詩人的本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總之秋天的景色大都淒涼,悽風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殘荷,雁鳴長空??然而換了不同的心境,詩句也會大不相同。劉禹錫就在秋風中找到了寄託,從感時傷懷中解脫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杜牧也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清雲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希望我能有古人的曠達,到了下一個秋天,可以多去感受喧囂夏日後的清新寧靜,漫漫寒冬前的短暫芳香,多去體會“秋風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少去喟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無奈。也會被秋而“感”,卻不再爲秋而“悲”了。

月光如水水如天

初秋的燥熱將盡未盡的日子,我是極爲思念那一輪屬於中秋的明月的,只有那時候才能讓人感覺到一陣真正的清涼與寧靜。而明月很多時候都被我們忽略在了日常生活之外,只有快到這麼一個特殊日子的時候,才讓人想起關於明月的一些東西。

夜是如此的寂靜,寂靜中又帶了點兒熱烈,使秋聲的喧囂在樹梢達到了高潮。月的光茫迷離閃爍而無依無附,營造出一種氤氳的氣息,不期然地便想起了秦觀的那一首《踏莎行》裏的詞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個“迷”字便函攝住了月光的那種朦朧與迷離的氣息,在這樣的時候許多模模糊糊的往事便在朦朦朧朧之中,走進了你的心間。

其實有許多事是你不用去想它,它永遠在那裏的,好似多少年前的一輪明月,它總是在你的心裏懸掛着。月的光茫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進入月光便彷彿進入一種朦朧的夢境,而且你縱然知道它只是一個夢境,也讓你就那樣的想投入而不願醒來。

在我們閩南話裏頭,月亮有個很女性化的暱稱叫“月娘”,一直很喜歡這樣的稱呼,好象沒有太多的緣故,只是因爲“月娘”裝飾了我們兒時的多少夢境。那時候一到夏天或者初秋的晚上,我們一般都睡在屋頂上,看着寧靜的夜空,伴着那樣的月光或者星光,在大人們一個個迷人的故事中睡去,在睡中難免還會做上一個坐着月亮的小船去採摘星星的美夢。

那時候老人們常常對小孩子說,不要用食指指着“月娘”,不然,晚上“月娘”會化作一把鐮刀來割去你的耳朵的。於是,孩子們便只好把自己的食指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拳頭裏,生怕一個不小心便會惹來被割去耳朵的禍端。好象也有那樣的小夥伴,竟還是把食指指向了月亮,最後只被嚇得一晚上都不敢睡覺,只怕一旦睡去,自己的耳朵就要被“月娘”偷偷的來割了去。

每年一到中秋,總是小夥伴們的快樂節日,因爲不僅學校可以放假,還可以有好吃的東西可以吃的,那最最好吃的當然要數月餅了。一到晚上,大人們做工回來,一家人便聚集在屋外的涼凳上納涼吃晚飯,中秋的這一餐則免不得要加些豐富的菜餚,大人們一邊喝着酒,一邊吃着飯,孩子們則一人一個月餅吃得不亦樂乎,還可以聽大人們講一些關於月亮的有趣而優美的故事。這優美當中,則不免要有關於嫦娥的故事。

秋風吹過,一陣清涼中帶着些許的寒意,在這時候聽到關於月亮中的仙子的優美而帶點淒涼的故事,則不免也一陣惆悵起來,雖然那時候不一定知道什麼是惆悵,但心裏總是會有那麼一點爲“月娘”感到的惋惜,這惋惜與她的孤獨、寂寞還有憂鬱有關,與她的綿綿鄉愁織就的氛圍有關。當然這樣的惆悵在當時,更多的可能還與第二天要去面對學校的另一場考試有關。又聽見階下芭蕉被秋雨敲打的聲音,紅豔豔的,一點點,一滴滴,如泣如訴;又看見階下青苔被秋風吹亂的皺紋,綠幽幽的,一絲絲,一縷縷,如煙如霧。歸書如夢,歸鴻難及,歸心無寄,空有中天月色無人共賞,這個秋天有很多的冰冷,這個秋夜滿眼是紅樹,滿眼寂寂,又聽得清角吹寒,嗚嗚咽咽,空空蕩蕩,端的是素秋難敵,風雨愁煞人,不如懷念。

那年春天,桃花灼灼。那年約定,梧桐葉落。愁人心上秋。

那個紅樓中流淚的女子,在今夜慘淡秋風與秋雨聲中,獨對着一盞殘燈,聽秋窗外淋淋漓漓的雨細訴秋情,再把紅燭移向畫屏深處也遮不住更漏催促秋雨的暗語。花已萎地,草已沉泥,夢已枯敗,瀟湘館裏牽動幾多的風愁雨恨,紗簾外幾隻瘦竹伶俜的抖索着,間強間弱時急時緩的風雨可看得見伊人的孤單?薄薄的錦衾怎暖得住秋寒籠罩中伊人的香肩?不知這瑟瑟的風雨何時才能停歇,不知這漫漫的長夜何時纔是盡頭。盼望着晴朗的陽光照耀的時候,再扛一把花鋤將風流盡掩,還它一個潔來潔去。

這夜晚/終於風停雨住/一燈如豆/殘影亂紛紛/這秋天/秋光無主/遂無心再展凌波步/看秋意如織。

秋風如故

夏日的繁華演盡,天空高遠清淡,樹葉隨風簌簌作響,心念一轉,又是秋天了。

空靈清涼的秋風一夜之間便拂了衣冷,搖了葉落,更是攜了一陣陣菊花的清香飄然而至,輕輕地扣響窗前那一串藍色風鈴,如故人般出現在我的面前,輕輕地,將一縷思緒吹遠,吹散。

在秋風中佇立,會嗅到熟悉的氣息,那是海棠與桂花一起綻放的芬芳,是醉人的芬芳,縹緲襲人,不妨借取她的溫暖與慰籍,來抵禦這個秋天的蕭索與輕寒。

在秋風中沉思,會在不經意間去觸碰那些早已塵封多年的往事,翻開那些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才發現有些人其實並未走遠,他仍在腦海縈繞,他留在了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在秋風中行走,最好再夾着紛紛細雨,沐滌我所有的煩憂,洗去我滿身的塵埃。我不怕“秋風秋雨愁煞人”,也不怕“留得殘荷聽雨聲”,那也是屬於秋天的韻味,即便傷感孤獨,也是一種美麗心情。應了那句“秋應爲黃葉,雨不厭青苔”。

每到秋天,我總是這樣固執地借秋風斂去惆悵,可秋風卻不因我的違拗而收起她的悲涼。

是誰在秋風中低低地嘆息,又是誰在秋風中將錦瑟彈響呢?是誰立着梧桐淋着秋雨,又是誰簾卷西風瘦似黃花呢?楊柳岸的曉風殘月,溼了誰的青衫,淡了誰的歸程?秋風早已吹過心面,不知何時能吹破這一層禪機?

秋風伴着流水,分明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又無可挽回地從身邊悄悄拂過,任我們怎樣懇切也卷握不住。陸游一句“秋晚雁來空自寒,夜闌酒盡不勝悲”,可謂做足了秋天的文章。

“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些傷感,自古人的詩句經籍中蔓延出來,若即若離地,讓人憑添落寞。

好在我不是古人,也沒有那麼多的憂愁。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情願把秋幻想成從水墨古畫中娉婷走出的女子,蓮步如雲,不嬌不豔的,卻是冰肌玉骨,清新出塵,一顰一笑都動人心魄。這種感覺,惟屬秋天。

我也會去感受“秋風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豐俊,“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淋漓,秋風的感覺,每一縷都是不同。

看慣了秋風,聽慣了秋雨,心中的浮動會漸漸平靜,然後是一份安逸悠然而升。秋風漸行漸遠時,心中又多幾分期盼,不捨得秋風的離去,如同不捨得故人

冷雨清秋

秋日將盡,冷雨微寒,窗外是潺潺的雨聲,蕭蕭的雨幕,象落葉飄飛,似靜夜飛花;燈下是清清的茶水,淡淡的書香,令詩情濃郁,讓心緒飛揚,那就讓我且隨先人詩詞的牽引,撥雲穿霧,去感受雨爲何物,竟能使晝短,能讓夜長,能被人千古吟唱。

對於雨的描寫,自古以來,佳句甚多。蘇東坡的“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溫庭筠的“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濛隔釣船”,還有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且無”都描繪出了潮潮潤潤的雨給人們帶來的美好享受。只要雨不直落,風不斜吹,撐傘走在雨中,任雨點敲在傘面,再將傘柄輕旋,雨珠向四方噴灑,既而旋成了一圈飛檐。亦或是將傘拋到一邊,把年輕的長髮和肌膚交給漫天的溼意,這樣的雨中即景我們一生又能趕上幾回?!

驟雨初歇,景色清冽,詩人們難免會感慨萬千,王維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彷彿將我們帶到了世外桃源,這裏不見喧囂的車流,混沌的天空,只有風爽月明鬆清,讓心情得到片刻的沉澱,也是不錯。蘇軾有《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是一種雨後揚鞭的快意,軟草,輕沙,讓詩人策馬趕路心自閒,揮灑文字雲雨間。

雨,很奇妙,當你高興的時候,它象一首歡快的歌,隔了窗子聽去,歡快悅耳,清韻悠揚;當你落寞的時候,它又變成一首憂傷的詩,雨打窗櫺,憑填感傷。詩人們也常常借雨抒情,移情於境,將愛,雨,情,愁,織就成一張細細的網,網住了一顆顆孤獨驛動的心。陳與義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看似贊花,意在贊人,落筆生花,意味深長。晏幾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相尋夢裏路,飛雨落花中”,都將這揮之不去的刻骨銘心託入了雨中,彷彿把獨立的人、雙飛的燕、飄灑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時空,化作了永恆。唐後主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含思悽婉,未幾下世。詩人身陷北國,中宵羅衾似鐵,細雨潺潺盈耳,心緒無比哀傷,種種愁情,豈是一聲對雨長嘆所能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