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月到中秋現代抒情散文

散文3.32W

在秋日的時光裏徜徉,想起了蘇軾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七月一過轉眼到了中秋,農作物脫去了碧綠穿上了金黃,到處都是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月到中秋現代抒情散文

晚間,雲淡風清,天高氣爽,如銀的月光給大地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寧靜而又安詳。每年的中秋都有些相似,但不同的只是個人的心情而已。現在的中秋節幾乎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全然沒有了節日的氣氛,這個時候我總會不由地想起兒時的中秋節……

以前因生活很艱苦,一入八月就早早地盼着中秋節到來。中秋節這天,在田地裏忙活着的大人們都會比往常早一些收工,拖着疲倦的身子匆匆地往家趕。

單等月亮爬上樹梢,在藍白相間的雲彩裏慢慢地向空中移動。月到中秋,節日的喜慶氣氛盈滿了家家戶戶。每一家都忙着燒火做飯,屋頂的白色炊煙在月光下升騰着,在空中瀰漫散開。村子裏開始熱鬧起來,大人小孩兒眉飛色舞,不時可以聽到孩子們的嬉鬧聲……

中秋月圓人團圓,全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在飯桌旁。那時儘管物質條件比較差,但是到了中秋節,還是要講個排場。桌上擺放着白菜粉條燉豬肉,那厚厚的長條形,油膩膩噴噴的香。自家養的小公雞炒熟端了上來,接着鄉間的土菜如豆角、黃瓜、豆芽兒,醃的鹹鴨蛋鹹雞蛋,也都陸續上齊了。

中秋節就是鄉村的“美食節”,在平常是難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裏來了稀客,絕不會有這麼豐盛的。當家的主婦從廚房裏出來洗了手和臉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齊了。男勞力舉起酒杯美美地品嚐着,孩子們則急忙伸出筷子埋頭豪嚼着,直吃得肚子滾圓滾圓的才肯罷休。

快到吃完晚飯的時候,小孩子就會離開飯桌溜走,呼朋喚友,揹着大人悄悄地潛伏到誰家的瓜田、菜地裏去了。以往聽大人們說,八月十五的.晚上,端一盆清水放在菜地裏的豆角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貼在水面上側耳傾聽,準能聽到月宮裏面的嫦蛾在和玉兔的悄悄話。在兒童們的世界裏,充滿了對這個美好傳說的無限嚮往。他們嘁嘁喳喳地擠在菜架底下,眼睛盯着端出來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領頭的孩子先把耳朵貼到水面上,好像並沒有聽到什麼,別的孩子就一個接一個換着聽,還是沒有!擡頭看看天空,月亮似乎比黃昏時更高更圓,仔細看去,月亮裏面確實影影綽綽的,好像是吳剛在砍桂花樹,失望寫在了每一張稚嫩的臉上。

當月亮漸漸升到了高空,藍白相間的天空比平時更顯得高遠。吃過晚飯的人們三五成羣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見無雜言,但說桑麻長。”大家圍坐在院子或街頭巷尾,各自品評着誰家的莊稼長勢好,誰家的棉花、玉米、大豆又遭了蟲害受了風災,還有的三三兩兩走出村子,到村外的田埂上走動一下,散一散心。

涼風習習,伴着蟋蟀、蛐蛐等秋蟲愉悅地歡叫聲,白霧淡淡朦朦朧朧,每一片莊稼的葉子都被露水打溼了,顯得油綠青翠欲滴。開着花的芝麻正在節節攀高,潔白的花朵垂着青露,高粱泛紅,穀子低垂,地瓜膨大,棉花吐絮露着潔白。若細心聆聽,似乎能聽到“啪嗒”、“啪嗒”露珠落地的清脆聲,中秋的月夜更顯出了幾分靜謐……

月色如水,家家都把月餅拿出來敬月亮而後品嚐。每家都是那種大約四兩或半斤重的老式月餅(名爲“五仁”),厚厚的、圓圓的、黃澄澄的,浸潤着油彩。掰開,綠色的紅色的甜絲,黃色的花生瓣兒,無色的冰糖都露了出來,讓人饞涎欲滴。孩子們圍着大人歡騰雀躍,大人們假裝呵斥孩子,一邊教育引導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邊將掰開一半兒的月餅先遞給老人,孩子們則有心無心地聽着,等分到一半塊月餅,便歡天喜地蹦跳着、品嚐着,撒着歡兒手舞足蹈起來。

此時此刻,便又記起杜甫的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夜深沉,月兒更明,這時故鄉的親人無不思念那些長期漂泊遠在他鄉的遊子,不知他們是否也在思念家鄉的親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渴望他們也能夠和親人們團聚,共享天倫,能夠一起賞月,共度這良宵美景!

標籤:抒情散文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