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大全

古詩1.31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天描寫草的古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大全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 篇1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唐代: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譯文

太陽從東方升起,似從地底而來。

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穿過天空,沒入西海。

自古以來,從來如此。人不是元氣,怎能與太陽一樣地天長地久呢?

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凋殘表示埋怨。

哪裏有誰揮鞭驅趕着四時運轉呢?其實萬物的興衰旨由自然。

羲和呀羲和,是誰要你載着太陽落入大海的?

魯陽有什麼德行,竟能揮戈駐日?

這些傳說逆道違天,實在是荒謬絕倫!

我將要與天地合而爲一,浩然與元氣涅爲一體。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暮熱遊荷池上

作者: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翻譯

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邊乘涼。池邊的小草搖頭晃腦,向詩人報告“風來了”。詩人急忙敞開衣襟,企圖把這陣西風全攔住,不讓它溜走一點,好盡情享受這難得的涼風。雖然已經到了傍晚,那些嬌嫩的荷花還是害怕天氣的炎熱,低着頭在碧綠的荷葉下躲躲藏藏,不敢擡起臉來呢!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 篇2

古詩原文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詩文賞析

春草宮是隋煬帝所建的離宮,它的故址在江蘇省江都縣境內。宮以春草命名,可見此地春色芳草之濃盛。此詩也正是從芳草春色入筆,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

自然的規律是嚴峻無情的,歷史的法則是嚴峻無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煬帝終被人民前進的激浪吞沒。面對久已消沉的隋宮廢殿遺墟,詩人在首句發出“君王不可見”的感慨,這既是對歷史法則的深刻揭示,也同時深含着對暴君隋煬帝的鞭笞。昔日豪華的樓臺亭閣早已不見,唯有茂盛的“芳草”在“舊宮”廢墟中迎着春日瘋長着,“芳草”是作者在詩中展示的最顯著最明亮的可見物,這是緊扣詩題“春草宮”而來的,“芳草”二字不僅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宮”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傷今懷古的主題自然順暢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規和歷史的法則序列中。“春草宮”雖然在歷史的進程中成爲廢殿遺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榮,春色依然濃烈地妝扮着這裏。

“羅裙色”是從第二句中的“芳草”聯想而引出來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豔麗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這裏宮妃羅裙顏色,“猶帶”從語法上來看把“芳草”與“羅裙”進行了自然地承上啓下式的連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讀者的思路從眼前所見之景物而一下子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去,從詩意上緊緊地扣住了“懷古”的詩題,結句“青青向楚人”,又從歷史的回顧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間青青的芳草隨意根植生長在楚地,它的心意還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宮所在的江都古爲東楚地,所以詩人把這裏的人稱爲“楚人”,這自然是從“懷古”的角度,把筆鋒擴展得很遠,伸到歷史的深層中去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自然歷史前進的軌跡是向着人民心願的。詩人在這裏把“青青”的“芳草”擬人化,是爲請出這裏的自然景物作證來闡明歷史前進的嚴峻軌跡。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見當年的隋煬帝,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也進入了一個迴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 篇3

古詩原文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闌綠水繞吟廊。花枝驚墮繡衣裳。

或定或搖江上柳,爲鸞爲鳳月中篁。爲誰掩抑鎖芸窗。

詩文賞析

她總算是,盼來了春天。此時韶光照野,春暉暖物。忽然驚覺,她呆在屋裏已經蟄伏了整整一個冬季。在這多情的季節,人總是不甘寂寞的。

四周皆山,出了門,眼前依然是山。

燕雙飛,人獨立,落花正滿衣。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又繽紛乍現。恰如一場花瓣雨,在風中慢慢墜落。淚眼問花,花也不語。是誰,還在那獨自輕唱,枉把流年輕擲了。

此去經年,依然是從前的自己。心自無花開,不招蜂蝶來。靜看江邊柳搖春色,獨聽月下風敲竹聲。

癡問紅塵三萬場,不知能與誰,痛訴離殤?

這首詞與之上面兩首相比較,渾然沒有了那種悽惻哀怨的氣氛,可作品的風格走的還是傷感路線。詞句之間融情於景,借春草、流水、落花、江柳、修竹等意象,向我們傳遞了她隱約波動的情緒。“花飛驚墜繡衣裳”,擬人生動,想像力豐富,意境極其優美。

九溪,確實是片美麗的世外桃源,很像《神鵰俠侶》裏小龍女隱居的絕情谷。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夢尋》中寫道:“九溪在煙霞嶺西,龍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環,九折而出,故稱九溪。其地徑路崎嶇,草木蔚秀,人煙曠絕,幽闃靜悄,別有天地,自非人間。溪下爲十八澗,地故深邃,即緇流非遺世絕俗者,不能久居。”

若作爲一名尋幽探奇的旅遊者來九溪,沒有什麼不可。但你要想學僧人或是看破紅塵之人獨居此地,恐怕我就要懷疑你抵抗寂寞的能力了。想那小龍女在絕情谷裏過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那是她迫於無奈。她當初要不是爲情所傷,也不會毅然跳下斷腸崖的。況且,小龍女是不甘心在此孤獨終老的。聰明的她會捉來蜜蜂,在它們的翅膀上刺字求助:我在絕情谷底。

可惜張淑芳不是小龍女,她非但沒有武功,更沒有愛情可言。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即便再有滿腹的才情和絕世的容顏,她也只能耐守寂寞清寒,獨伴青燈古庵。最後默默老去,幽怨而終。

在歷史無情的車輪下,最終誰又不是被碾磨成塵呢?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 篇4

作品原文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郁①園中柳。

盈盈②樓上女,皎皎③當窗④牖。

娥娥⑤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爲⑥娼家女,今爲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牀難獨守。

作品註釋

①鬱郁:茂盛的樣子。

②盈盈:姿態優美。

③皎皎:皎潔,潔白。

④牖(yǒu)古:建築中室與堂之間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內的次序是門、庭、堂、室。進了門是庭,庭後是堂,堂後是室。室門叫"戶",室和堂之間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還有一個窗子叫"向"。上古的"窗"專指"在屋頂上的天窗,開在牆壁上的窗叫"牖"。後泛指窗。

⑤娥娥:漂亮

⑥娼家女:青樓女子。

作品譯文

河邊草地青青,園裏的柳樹茂盛。

在樓上那位儀態優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纖細的手指。

從前她曾是青樓女子,而今成了喜歡在外遊蕩的遊俠的妻子。

在外遊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裏,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作者及作文時代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認爲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爲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爲它並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作品賞析

作品解釋

她,獨立樓頭體態盈盈,如臨風憑虛;她,倚窗當軒,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輕雲中的明月;爲什麼,她紅妝豔服,打扮得如此用心;爲什麼,她牙雕般的纖纖雙手,扶着窗櫺,在久久地引頸遠望:她望見了什麼呢?望見了園久河畔,草色青青,綿綿延延,伸向遠方,“青青河畔草,綿綿思無道;遠道欲何之,宿昔夢見之”(《古詩》),原來她的目光,正隨着草色,追蹤着遠行人往日的足跡;她望見了園中那株鬱鬱蔥蔥的垂柳,她曾經從這株樹上折枝相贈,希望柳絲兒,能“留”住遠行人的心兒。原來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歸於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個倡家女,好不容易掙脫了歡場淚歌的羈絆,找到了愜心的郎君,希望過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吶喊:“遠行的蕩子,爲何還不歸來,這冰涼的空牀,叫我如何獨守!”

本詩定的就是這樣一個重演過無數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斷,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說家常話”(謝榛語)式的平凡語言;然而韻味卻不平凡。能於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來,就是本詩,也是《古詩十九首》那後人刻意雕鐫所不能到的精妙。

作品結構

詩的結構看似平直,卻直中有婉,極自然中得虛實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詩境的中心當然是那位樓頭美人,草色柳煙,是她望中所見,但詩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見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遠行的蕩子--代她設想,則自然由遠而近,從園外草色,收束到園內柳煙,更匯聚到一點,園中心那高高樓頭。自然界的青春,爲少婦的青春作陪襯;青草碧柳爲豔豔紅妝陪襯,美到了極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發的悲聲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讀詩至此,方能進一步悟到,開首那充滿生命活力的草樹,早已抹上了少婦那夢思般的哀愁。這也就是前人常說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後代詩家的詩法分析,形成前後對照,首尾相應的結構。然而詩中那朴茂的情韻,使人不能不感到,詩人並不一定作如此巧妙營構,他,只是爲她設想,以她情思的開展起伏爲線索,一一寫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詩歌結構的自然曲折。

詩的語言並不經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疊詞,而且一連用了六個,但是貼切而又生動。青青與鬱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機暢茂,但青青重在色調,鬱郁兼重意態,且二者互易不得。柳絲堆煙,方有鬱郁之感,河邊草色,伸展而去,是難成鬱郁之態的,而如僅以青青狀柳,亦不足盡其意態。盈盈、皎皎,都是寫美人的風姿,而盈盈重在體態,皎皎重在風采,由盈盈而皎皎,纔有如同明月從雲層中步出那般由隱綽到不鮮的感覺,試先後互易一下,必會感到輕重失當。娥娥與纖纖同是寫其容色,而娥娥是大體的讚美,纖纖是細部的刻劃,如互易,又必?格不順。六個疊字無一不切,由外圍而中心,由總體而局部,由朦朧而清晰,烘托刻畫了樓上女盡善盡美的形象,這裏當然有一定的提煉選擇,然而又全是依詩人遠望或者懸想的的過程逐次映現的。也許正是因爲順想象的層次自然展開,才更幫助了當時尚屬草創的五言詩人詞彙用得如此貼切,不見雕琢之痕,如憑空營構來位置詞藻,效果未必會如此好。這就是所謂“秀才說家常話”。

六個疊字的音調也富於自然美,變化美。青青是平聲,鬱郁是仄聲,盈盈又是平聲,濁音,皎皎則又爲仄聲,清音;娥娥,纖纖同爲平聲,而一濁一清,平仄與清濁之映襯錯綜,形成一片宮商,諧和動聽。當時聲律尚未發現,詩人只是依直覺發出了天籟之音,無怪乎鍾嶸《詩品》要說“蜂腰鶴膝,閭里已具”了。這種出於自然的調聲,使全詩音節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種古樸的韻味,細辨之,自可見與後來律調的區別。

六個疊詞聲、形、兩方面的結合,在疊詞的單調中賦予了一種豐富的錯落變化。這單調中的變化,正入神地傳達出了女主人公孤獨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煩擾的心聲。

無須說,這位詩人不會懂得個性化、典型化之類的美學原理,但深情的遠望或懸想,情之所鍾,使他恰恰寫出了女主人公的個性與典型意義。這是一位倡女,長年的歌笑生涯,對音樂的敏感,使她特別易於受到陽春美景中色彩與音響的撩拔、激動。她不是王昌齡《閨怨》詩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貴族少女。她凝妝上樓,一開始就是因爲怕遲來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癡癡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紅當也不是爲與春色爭美,而只是爲了伊人,癡想着他一回來,就能見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場就籠罩在一片草色悽悽,垂柳鬱郁的哀怨氣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靈的重壓,使她迸發出“空牀難獨守”這一無聲卻又是赤裸裸的情熱的吶喊。這不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式的精緻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幾近無告的孤苦吶喊,才與其明豔的麗質,形成極強烈的對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詩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顯示了從良倡家女的個性,也透過她使讀者看到在遊宦成風而希望渺茫的漢末,一代中下層婦女的悲劇命運--雖然這種個性化的典型性,在詩人握筆之際,根本不會想到。

作者要表達的含義

《青青河畔草》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二首。在筆者看來,這是一首既爲大家熟悉卻又不爲大家所知的詩。說它爲大家熟悉,是因爲此詩在現代被引用極廣。“青青河畔草”一句在被言情大師瓊瑤借鑑,引爲小說的篇名,並寫入電視劇歌詞之後,樂壇常青樹周華健的一首《忘憂草》也以此句入歌:“青青河畔草,靜靜等天荒地老”,並在大街小巷傳唱。而第二句的“盈盈樓上女”中的“盈盈”,則成了武俠大師金庸先生的力作《笑傲江湖》中的女主角之名。從這一層面來看,這首詩是爲大家所熟悉的。而這首詩的'影響之深、之遠、之廣,也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當被問及“青青河畔草”、“盈盈”出自何詩、此詩的原意又是什麼時,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夠對答如流。筆者本人就是個例證。很小的時候就因瓊瑤的《青青河邊草》而對“青青河畔草”一句念念不忘,卻直到高中時才無意中在一本詩集中看到此詩的全貌,雖然記憶了下來,但對此詩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卻知之甚少。直到今年有幸聆聽了曹旭老師在課堂上對此詩的精闢講解,並在曹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一遍遍吟讀之後,纔對此詩的蘊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新的體會。在真誠地感謝曹老師讓自己有如此難得的學習機會之時,又在深思,雖然經過了“中華詩詞學”的薰染,但畢竟次數有限的課程,如《青青河畔草》這般堪稱是經典之作的詩詞,自己所真正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呢?慶幸的是自己可以遇到如此博學而又誨人不倦的導師,爲以後自學提供了方法和指導,但是對於沒有這樣學習機會的人來說呢?無疑是個莫大的遺憾。也許會有人對中華詩詞不屑一顧,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是,中華詩詞是中國幾千年來文明的沉澱,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透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中國的文明、歷史。在今天這個人心浮躁、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競爭激烈的社會,學習這些詩詞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一個人的氣質,而這些國學的精粹又需要每一箇中國人繼承和發揚。我們也絕不能讓中華文明的火炬黯淡在我們這輩人手中!

作者簡介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爲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非一時一人所爲,一般認爲大都出於東漢末年。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 篇5

古詩原文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譯文翻譯

堤壩上的綠草含水帶露,遠處的房屋在如煙春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天色變晴,江水開闊,到處都是萋萋的芳草。離鄉宦遊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顏色與嫩綠的草色互相映襯,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邊一個又一個的長亭連接起來,使得遠道悽迷。那萋萋的芳草,彷彿是在埋怨宦遊的王孫公子已經忘記了歸期。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日光漸暗,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

註釋解釋

蘇幕遮: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後用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墅:田廬、圃墅。杳:幽暗,深遠,看不到蹤影。

萋萋:形容草生長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於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樑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這裏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

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動。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爲一物,用這裏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

長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餞別處。《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經音義》有“漢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王孫:貴族公子。

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

詩文賞析

宋沈義父雲:“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樂府指迷》)這首詠草詞雖不着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

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後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透過雨後萬物澄澈、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爲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於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樑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這裏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爲一物,用這裏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

“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的深刻寫照。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雲:“梅聖俞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準爲主’爲美者,聖俞因別爲《蘇幕遮》一闋云云。歐公擊節賞之。”

春天描寫草的古詩 篇6

古詩原文

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那裏也能言陸賈?那裏也良謀子牙?那裏也豪氣張華?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

譯文翻譯

看看忘憂草,想想含笑花,勸你忘卻憂愁,趁早離開官場。能言善辯的陸賈哪裏去了?足智多謀的姜子牙哪裏去了?文韜武略的張華哪裏去了?千古萬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漁人樵夫們一夜閒話的資料。

註釋解釋

⑴雙調: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慶東原:雙調曲牌,又名“慶東園”“鄆城春”。定格句式爲三三七、四四四、三三,八句六韻。首兩句及末兩句一般要求對仗,中間三個四字句宜作鼎足對。常用以抒發豪放感情。

⑵忘憂草:即萱草,俗名金針菜,花可食,食後如酒醉,故有忘憂之名。

⑶含笑花:屬木蘭科,花如蘭,“開時常不滿,若含笑焉”,故名。

⑷聞早:趁早。冠宜掛:“宜掛冠”的倒裝,即宜辭官。

⑸那裏也:猶言哪裏去了,如今安在。能言陸賈:陸賈是漢高祖謀臣,以能言善辯知名。

⑹良謀子牙:姜太公姜子牙,曾輔佐周文王,又幫助周武王謀劃伐紂滅殷,故稱良謀子牙。

⑺豪氣張華:張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曾勸諫晉武帝伐吳,滅吳後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雖爲文人而有武略,故稱豪氣張華。

⑻漁樵話:漁人樵夫所說的閒話。

詩文賞析

這是一支勸勉友人出世的曲子。全曲以兩種植物起興,勸人忘卻憂愁,常含笑口。作者因爲要把“忘憂”和“含笑”當成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只有在擺脫了名利之後才能達到,所以才寫忘憂草、含笑花,以表示不爲憂愁所擾,含笑人生的情懷,而用別的花、草不能配合詞曲的主旨。而要從根本上擺脫人生的煩惱,宜及早掛冠,即辭官。作者在這裏間着一個“宜”字,意謂拋棄功名、脫離官場宜早不宜遲。

接着,曲子以一個鼎足對,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提及三個歷史人物:善辯的陸賈、多謀的子牙、充滿豪氣的張華。這是爲了表明人才無用武之地,不如早日歸隱。按“慶東原”調式四五六句都是四字句,故一連排比三次的“那裏也”是襯字。這三處襯字極爲有用,它們拉長了嘆息的語調,加重了嘆息的語氣,大有“言之不足則嗟嘆之”的意味。

在對天連連發問長嘆之後,曲子以“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作結。千古之是非曲直,都成了漁父樵夫們一夜閒話的資料。白樸這裏繼承了唐宋詞中常用漁樵閒話來感慨興亡這一做法,同時也回答了前文“那裏也”的三個自問:若一定要追蹤的話,可以發現,陸賈、子牙、張華們並非蕩然無存,他們還“活”在漁樵們的飯後談資之中。這就是那些歷史人物僅存的價值。其言外之意是他們本無甚價值可言,他們的辨別是非之心、經世濟民之業只不過給後人添了點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這首曲子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議論,作者把許多的歷史人物拿出來作爲論點的佐證,用這些論據論證了自己在詞曲中的觀點。這種多處用典的方式增加了作者勸勉友人辭官的說服力,同時也悠然閒適的人生志趣表現得活靈活現,語淡而味濃,此曲的一種超脫曠達的心境也隨之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