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

古籍5.02K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1

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

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悽風打畫橋。

古詩簡介

《於中好·十月初四夜風雨其明日是亡婦生辰》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一首詞。上片寫室內,寫亡妻逝去後的塵簾飄帶、妝奩翠翹等遺痕遺物,由此觸發了對亡妻的深深的悼念。下片又擴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進一步烘托出難耐的愁情。全詞亦景亦情,交織渾融,淒涼孤寂,情真意切,表達了詩人對亡妻深深的懷念。

翻譯/譯文

窗簾上落滿了灰塵,素帶飄飛,我在淒涼的心境裏不知不覺度過了這個悲涼的夜晚。好幾次偷偷地流下眼淚,猛然間看到你用過的妝奩翠翹。

心中唯有幽怨,對一切都興味索然。天已五更,又是一個殘花飄落的早晨,頹敗的楊柳已經落盡了樹葉。悽風冷雨抽打着畫橋,怎能不令人愁思滿懷。

註釋

①於中好:即《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前後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也是曲牌名。

②疏簾:指稀疏的竹製窗簾。素帶:白色的帶子,服喪用。

③真成:真個。的確。暗度:不知不覺地過去。

④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書生。

⑤犀奩(xī lián):以犀角製做飾物的妝奩。翠翹:古代婦人首飾的一種,狀似翠鳥尾上的長羽。故名:這裏指亡妻遺物。

⑥冷雨西風:形容惡劣的天氣或悲慘淒涼的處境。畫橋:雕飾華麗的橋樑。

創作背景

詞作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初四,第二天就是亡妻盧氏的生日,這引發了詩人對亡妻深深的懷念,遂賦此詞以寄哀思。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室內,亡妻逝去後的塵簾飄帶、妝奩翠翹等遺痕遺物,由此觸發了對亡妻的深深的悼念,致使通宵不眠,清淚偷彈。“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夜已深沉,窗簾上落滿塵土,風兒靜靜地吹了進來,只見素帶飄動——這是惟一的“動”,除此之外,世界一片死寂。這個夜晚,難道真的就要這樣傷痛地度過。初四之夜,不但是個“可憐宵”,還要“暗度”,自是淒涼孤寂之意。想納蘭性德和盧氏此時,也正是風流年紀,而本是最當珍重的一個晚上卻只有納蘭性德一人孤單度過了,又該是怎樣一番感觸。“疏簾”“灰塵”“素帶”這幾個意象整體給人營造出來的感覺是: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往事塵封。“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納蘭性德在這個寂寥的夜晚,好幾次想起妻子,總要偷偷地抹上幾回眼淚。忽然看見妻子的梳妝盒旁邊躺着一支翠翹,更不由得睹物思人。在這個場景裏,納蘭性德是一個人夜不能寐。但他不睡,別人未必都陪着他不睡。屋子裏只有他一個人沉思往事,所以流淚也就流淚了,犯不上“偷偷地抹去眼淚”,又沒人看,詞中就是虛筆了,“偷”作爲一個符號意象,所傳達的一個意思是:情何以堪

下片又擴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進一步烘托出難耐的愁情。“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夜不能寐,轉眼已是五更天,馬上就要天亮了。“落花朝”即落花時節的早晨。十月初五不是落花時節,五月纔是。盧氏之死正在五月。納蘭性德由妻子的生辰想到忌日,“依舊”二字無限悲傷:說到底,妻子也不可能死而復生,失去的便永遠也回不來了,以後的每一天都是一個落花朝呀。“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悽風打畫橋”,最後兩句以景語作結,強化了詞人內心的愁苦。室外景象依然,同樣的“落花朝”,同樣的“畫橋”,但卻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而今日只有長恨復長恨,痛苦難消,百無聊賴。

這首悼亡詞寫得尤爲低落慘淡,此時的納蘭已經英雄氣短,唯有兒女情長,他失去了一生的紅顏知己,雖然還有很多好友還陪伴在他的身邊,但是妻子是他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納蘭不會再有幸福,他甚至還在這首詞中流露出對人生的厭倦。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2

於中好·別緒如絲夢不

納蘭性德〔清代〕

別緒如絲夢不成,那堪孤枕夢邊城。因聽紫塞三更雨,卻憶紅樓半夜燈。

書鄭重,恨分明,天將愁味釀多情。起來呵手封題處,偏到鴛鴦兩字冰。

譯文

別後的相思之情綿綿不絕,如絲般紛亂,睡他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更何況好不容易入睡後,竟然還夢到了家鄉,使人越發感傷。起來傾聽那邊塞半夜的雨聲,卻回憶起在家中小樓上我們挑燈夜話的情景。認真地書寫,一你的思念格外分明,天生的多愁善感使自己變得多情。起身用嘴中的熱氣暖手,將家書封好,偏偏看到“鴛鴦”二字時,心痛又被觸動,手又僵了起來。

註釋

於中好:即《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前後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一仗。也是曲牌名。如絲:形容綿綿不絕。孤枕:獨眠。邊城:臨近邊界的城市。紫塞:邊塞.長城。紅樓:指繪有豔麗彩畫的樓閣。這裏代指家中的樓閣。“天將”句:事實是多情釀愁味。倒轉其辭,益見愁濃,亦合平仄。呵手:用嘴中熱氣暖手。封題:物品封裝妥當後,在封口處題簽,特指在書札的封口上籤押,引申爲書札的代稱。鴛鴦(yuān yāng):伴侶、情侶的意象。冰:此謂冰結,手僵不能動,意爲觸動心病,傷感之至。

賞析

上片寫詞人對家人的懷念。首句“別緒如絲分不成滿,情意坦誠,多情公子這時正在塞上,分離後的思念令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而“那堪孤枕夢邊城滿一句就更進一步地表明瞭納向的愁思之深。一般說來,“夢邊城滿應當解釋爲“夢見邊城滿,可是聯繫上下文,應該解釋成“夢於邊城滿。孤枕難眠,所以納向索性披衣起牀,去傾聽那夜半塞外的冷雨聲。但邢夜雨聲就像傷心人撥弄琴瑟的絃聲,悲悽徹骨,每一聲都敲打着納向那顆滿是悲愁的心,也更加引發了他的思念,令他不由想起了家裏的妻子,心想這時的她會不會也正在想念着自己。

下片從書信落筆,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相思情懷。這時的思念之情好像春天的雜草似的,瘋狂生長,所以納向拿起了筆,鋪開紙箋,寫下了一首抒發自己離愁別緒的書信寄給妻子。詞中的“書鄭重,恨分明滿顯得語義不清,令人疑惑,誰又能明白當時的納向要表達什麼意思。“天將愁味釀多情滿一句將納向的思念和悲愁推向高潮,意思是說:就連上天都在用滴滴答答的綿密雨聲來醞釀自己的悲苦。這個“釀滿字,可謂是全詞的詞眼。“偏到鴛鴦兩字冰滿意爲一想到我們天各一方,相見遙遙,又不禁徹骨寒心了。塞外苦寒,納向好不容易寫鴦信,呵着冰冷的雙手粘好了信封,在爲信封簽押時,筆尖卻被凍住了,四周一片冰冷的寒意。情深意重筆輕,落下“鴛鴦滿二字時,心中更悽楚。從“天將愁味釀多情滿、“偏到鴛鴦兩字冰滿來看,頗含悠然不盡之意,“鴛鴦兩字冰滿,化虛爲實,深刻地表達了相思的愁苦。

全詞對愛侶的縈思寫得迴環婉曲,意韻別生。“偏到鴛鴦兩字冰滿的描畫,意味悠長,既渲染出邊塞的嚴寒景象,也折射出心中的清冷景況,亦摹寫出這份苦寒對恩愛伴侶兒女情長的阻隔,多重意蘊繚繞字裏行間,情韻悠遠。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3

於中好·誰道陰山行路難

清代納蘭性德

誰道陰山行路難。風毛雨血萬人歡。鬆梢露點沾鷹紲,蘆葉溪深沒馬鞍。

依樹歇,映林看。黃羊高宴簇金盤。蕭蕭一夕霜風緊,卻擁貂裘怨早寒。

譯文

是誰說陰山之路無法行走呢?大規模狩獵時禽獸毛血紛飛萬人慶祝。松樹梢上的露珠沾溼了拴鷹的繩索,蘆葦深的都沒過了馬鞍。

靠着樹休息,映襯着林子看着。衆人圍着用黃羊慶祝。霜風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擁有用貂的毛皮製作的衣服卻怨着冬天來的比較早。

註釋

於中好: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爲“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風毛雨血:指大規模狩獵時禽獸毛血紛飛的情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鷹紲(xiè):拴鷹的繩索。

馬鞍(ān):馬具之一,一種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黃羊:一種野羊。

簇(cù):衆人圍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製作的衣服。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九月(公元1678年),康熙巡行至遵化及景忠山,詞人親自陪同,這首《於中好》就是詞人在狩獵途中所寫的。

賞析

上片描繪塞上自然風光,前二句說陰山道上並非“行路難”,而是別有一番情趣滋味。顯然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接着二句寫塞上特異的風光,進一步烘托了這種特殊環境下的體會。

下片寫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繪途中的休憩和歡宴,後二句轉而描述了異域的風俗異味,此中的“怨早寒”並非真的哀怨,而是表達了一種驚異的心理感受。

這首詞氣勢豪邁,格調激越,細緻生動地描摹了塞上風光。透過對狩獵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細緻描寫以及射獵後的宴飲場面和特有的塞外風情和驚奇的感受的描寫,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豪邁之情。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雁帖寒雲次第,向南猶自怨歸遲。

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

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譯文:

秋風正濃,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飛,惟恐落後。而自己有家難回,猶白騎着瘦馬,一年又一年,迤邐在古道之上,讓西風撲面而來。

離人杳無蹤跡,佳人愁思依依,再無心情尋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閨中,任憑月落烏啼。無聊之極,隨手閒拂窗前月光,想起這月光也正落在離人身上。

註釋:

(1)於中好: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

(2)帖:即貼,靠近,貼近。

(3)次第:依次。劉禹錫《秋江晚泊》:“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

(4)鬢(bìn):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

(5)杳杳(yǎo):渺無音訊的樣子。

(6)依依:戀戀不捨。

(7)掃黛(dài):掃眉,即畫眉。古代女子以黛描畫,這裏指閨中妻子。

賞析:

該詞轉進層深,深婉動人。“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深秋季節,北雁南飛,排成行列,總是怨恨歸去太遲。而大雁能夠自由南飛,出使邊塞的人卻不能回家。“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馬是瘦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關山道,季節是蕭瑟的秋天。詞人這是在堆積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詞的上片,前二句雲秋深而北雁南飛,猶怨歸遲,一層;雁可南歸而人卻難歸,一層;後二句再翻進,人已難歸,偏又逢瘦馬關山,西風撲鬢,又爲一層。詞的下片明寫愁思,一層;而偏於杳杏依依之日聞烏鴉之啼聲,一層;最後擡頭同望一輪明月,又將思鄉情感推進一步,又一層。

該詞手法向稱巧妙,層層遞進翻轉,最後以月牽和,相思深處,婉轉動人。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5

於中好·獨背殘陽上小樓

獨背殘陽上小樓,誰家玉笛韻偏幽。一行白雁遙天暮,幾點黃花滿地秋。

驚節序,嘆沉浮,穠華如夢水東流。人間所事堪惆悵,莫向橫塘問舊遊。

古詩簡介

《鷓鴣天·獨背殘陽上小樓》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描繪秋日的淒涼景象,下片慨嘆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全詞表現手法多樣,詞人的所見所感交錯紛呈,清麗婉曲。

翻譯/譯文

背對夕陽,孤單地登上小樓,耳邊傳來不知誰家飄出的玉笛聲。一行白雁飛入天際,菊花盛開,枯黃的葉子灑落一地。

四季更替的速度讓人吃驚,人生的浮沉也讓人驚歎,美好的時光像夢一樣隨水東流不見了,人間的一件件往事都是如此惆悵,就不要向橫塘路上詢問從前遊玩過的地方在何處了。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於中好”、“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等。《樂章集》注“平調”,《太和正音譜》注“大石調”,《九宮譜目》入仙呂引子。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玉笛:玉製的笛子,笛子的美稱,這裏指笛聲。幽:形容笛聲低沉清細又悠長,有悽清感。

白雁:侯鳥。體色純白,似雁而小。

黃花:菊花。

節序:節氣時令,農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詞中當已是霜降前後。

沉浮:比喻盛衰、消長、起伏。

穠(nóng)華:繁華的樣子,比喻指花木景象,也比喻人的青春歲月、女子青春美貌。

所事:事事,一件件往事。

橫塘:古堤名,一爲三國吳大帝時於建業(今南京)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築,亦爲百姓聚居之地;另一處在江蘇省昊西南。詩詞中常以此堤與情事相連。舊遊:從前遊玩過的地方。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有人說這首詞是登高感傷之作,也有人指出橫塘在江南,這是一首登高懷人之作,懷念的是沈宛或是江南的友人,莫衷一是。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一開篇就展現出一幅淒涼的畫面:在一個秋日的黃昏,詞人孤單地登上小樓,夕陽將他的影子一點點地拉長,就像他的心性一樣,在時光的磨礪中消磨殆盡。登上小樓之後,詞人耳邊傳來幽咽的笛聲,其中似乎還夾雜着些許的感傷。遠處,一行白雁飛人天際;近處,枯黃的葉子落了一地。至此,詞人用殘陽、小樓、笛聲、大雁、黃花等繁複的意象點染出了秋天的神韻,又透過上小樓、聽覺、擡頭遠望和低頭俯視全面感受秋天,登高感懷。

下片,詞人開始慨嘆人生如夢,世事無常。“驚節序,嘆沉浮,轅華如夢水東流”,四季更替,人生浮沉,美好的時光像夢一樣隨着流水消失不見了。節序的變換讓詞人驚心動魄,因爲這意味着衰老將至;而自然界的消長更喻示了人生的起伏變化,似水東流。至此,詞人的惆悵之情已顯而易見。“人間所事堪惆悵,莫向橫塘問舊遊”與詞人的《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中的“我是人間惆悵客”所描述的是不同的季節,卻有相同的意境,雖然時光飛逝,但惆悵的心情卻如影相隨。

全詞表現手法多樣,寫景上遠近結合,視聽結合,有心理活動,也有秉懷直呼,詞人的所見所感交錯紛呈,身世之感與眼前景緻互融,收放自如,清麗婉曲。

名家點評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淑麗:本詞表面傷感,實際有一種無悔的人生自信與剛強蘊藏其間,堪稱納蘭詞中的佳品。(《古詞名家誦讀本 納蘭性德》)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6

於中好·小構園林寂不譁

清代納蘭性德

小構園林寂不譁,疏籬曲徑仿山家。晝長吟罷風流子,忽聽楸枰響碧紗。

添竹石,伴煙霞。擬憑樽酒慰年華。休嗟髀裏今生肉,努力春來自種花。

譯文

小小的園林一片寂靜而不喧譁,稀疏的籬笆和曲折的小徑都仿照着山野人家的樣式。白天在這裏吟唱《風流子》,到了晚上可以聽到碧紗窗裏傳出棋子落盤的聲音。

添加一些竹子和石頭,來襯托山水的自然風光。隹備在這裏用酒來度過年華,不要感嘆會在安逸舒適的生活中無所作爲,等來年春天來到時,親自在這裏種植花草。

註釋

於中好:即《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前後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也是曲牌名。

山家:山野人家。

風流子: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三十四字,仄韻。雙調又名《內家嬌》。

楸枰(qiū píng):棋盤,古時多用楸木製作,故名。響:棋子落盤的聲音,即敲棋聲。

竹石:竹與石。

煙霞:指山水自然。

樽(zūn)酒:意即杯酒。

休嗟(jīe):休嘆。嗟:感嘆聲。髀(bì)裏今生肉:因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意爲不要嘆老嗟卑,自尋苦惱。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性德曾在其宅中築茅屋,詞即緣此事而作。草堂落成在康熙十七年(1679年)內,詞即作於堂成之際。”

賞析

上片描寫了隱者消閒自適的生活情景。“小構園林寂不譁,疏籬曲徑仿山家”,納蘭心中嚮往的疏籬曲徑,在朱門富貴的府邸是否有安身之處。疏籬山徑,本是尋常人家。這人間再普通不過的場景卻是被模仿之物。物以稀爲貴,如大觀園裏的“杏簾在望”,“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權相明珠府邸,山家之景不過是借景取意,雅俗同樂,不得作真。而於納蘭而言,那牢籠中的疏籬曲徑似植於金絲籠邊的野花,縱使不能翱翔長空,盡情歌唱,至少可以用以觀天,用以記憶對自由的嚮往,用以維持對平淡生活的渴望。“晝長吟罷風流子”,納蘭便是到了荒山村野也離不開一份詩意的棲居。“忽聽楸枰響碧紗”,楸枰響碧,應是清脆的金石之音。“煙雨湖山六朝夢,英雄兒女一枰棋”,黑白子的圍棋沒有被現代人的遊戲無情取代,而是裹挾着一個個過去的時代的黃沙,仍遊走於世間。納蘭的生活中怎能沒有棋,就在這一角楸枰中,納蘭悟得功名不過虛妄,悟得幽居山間的鄉野之樂。

下片說如果再加以竹石和着煙霞的相伴,便是得到了人間的全福。“添竹石,伴煙霞。擬憑樽酒慰年華”,與太白斗酒詩百篇不同,納蘭杯中酒難解萬古愁,樽酒一杯,聊寄年華。不知納蘭是否想到蘇東坡,想到李白,舉杯消愁愁更愁。納蘭的精神家園顯然不在錯綜複雜的井野,他需要一個單純的地方來滋養詩情畫意的靈魂,不知已入紅塵的納蘭能否舍下這些繁華,小隱於野。“休嗟髀裏今生肉,努力春來自種花”,年華不再,壯志未酬,此時的納蘭已不再是那個一心考取功名的青澀少年了。十幾年,納蘭經歷人的生離,魂的死別,見慣了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還有什麼放不開的。納蘭的心早已奔波疲倦,對於那些八千里路雲與月,他沒有力氣回頭觀望。倦鳥尚知還,納蘭需要的是一方餘田,倚着閒窗靜靜地品嚐着這半生交加的苦憶。花田下,一人執鋤,行孤芳自賞。或學陶淵明,東皋臨嘯,清泉賦詩。花木成林時,等到百鳥爭來,平添了幾分情趣。

全詞描繪了納蘭理想中的隱逸生活:竹籬、小徑、飲灑、下棋,最重要的是與知心好友一起吟詩作對。這首詞雖然明快,讀起來卻有點令人傷心,甚至會不由想到以納蘭容若所擁有的一切,要達成這樣一點小小的夢想竟然也是艱難的`。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7

於中好

清代 納蘭性德

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譯文

在秋風中執手送顧貞觀南歸,戀戀不捨,想到一年來與好友多次分別,不由得淚流滿面。這一年來我們經常分離。遙想你在家鄉獨坐燈前,聽着窗外淅瀝的秋雨,無人可以相伴;轉念一想,你我曾經同在雪後看山,也可稍解別後獨處的寂寞孤獨。憑藉“我”的殷勤話語,你要努力加餐飯,別讓身體瘦損。咱們約定,等到明年桂花開放的時候你要再回來。你的畫像在沉香的縷縷輕煙中清晰可見,但是你內心的悲傷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描畫出來的。

註釋

於中好: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爲“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年來句:納蘭爲侍衛之臣,扈駕出巡是經常的事,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年),納蘭即先後隨從皇帝巡幸鞏華城、遵化、雄縣等地,故云與好友“多在別離間”。

憑:憑藉。

約重還:約定重陽節的時候回來。

沉香:中藥名。爲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樹脂的木材。

賞析

“握手西風淚不幹”,劈頭便是一派依依惜別景象,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握手、西風、淚不幹,每個詞都帶着蕭瑟的意境,組合在一起便營造出了極強的感染力。這裏的“握手”不是西方的禮節,而是離別時真情流露的動作,同義的詞是“執手”。

如果說“握手西風淚不幹”透過描寫送別的畫面,奠定了這首詞的基調,那麼“年來多在別離間”一句就是透過納蘭容若的怨恨,來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哀傷。每個人都會經歷離別,偶爾的分別尚可接受,但是“年來多在別離間”,知心之人難以聚首。

“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這兩句描繪出了兩幅迥然不同的畫面——離別後,在風雨之夜不能成眠,獨坐燈前,且聽一窗冷雨;憶曾經,兩人雪後初晴興致盎然,攜手同遊,共賞一山銀裝。“遙知”已是人海茫茫,“轉億”便成往事隨風;“獨聽”聽盡淒涼寂寞,“同看”看遍良辰好景。昔日的相聚合樂.與今後一個人鬱鬱寡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愈歡樂,也就愈痛苦。

納蘭容若想象分別之後友人“獨聽燈前雨”,似乎是在寫他的孤獨,其實這是容若的孤獨。這是詩詞中的一種寫法,能夠確定遠方的友人深深地思念自己,這需要勇氣和自信。因爲彼此相知,所以知道在想着他的時候,他也一定在想我,所以纔敢說的這樣毫不猶豫。

恨離別,無限傷感之中,仍然念念不忘關心友人,反覆叮囑着:“多吃些飯。”“憑寄語,勸加餐”,這句化自王次回“欲寄語,加餐飯。難囑咐,魚和雁”。“勸加餐”真的是個很熟悉的情景。想來知己送別,一定會有很多話囑咐,而納蘭容若偏偏選了“多吃飯”這句最樸素的話,未經雕琢,卻質樸感人。讀來平淡之中感受到濃濃的溫暖。

“桂花時節約重還”,這是容若與顧貞觀相約,在桂花開放的時節.知己再重聚京華.互訴衷腸。約定,似乎是送別時一個不變的情節。因爲不捨,也爲了給彼此一個慰藉。而約在“桂花時節”,首先想到的便是中秋節,這個月圓人圓的日子,於是便又多了一層期盼。在桂花飄香的時候,希望能與你團圓,共品桂花酒、賞月吟詩。

最後兩句“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與“送樑汾南還,爲題小影”的題目切合,也是全詞最動人的兩句,尤其是“一片傷心欲畫難”一句,算得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剛剛畫好的小像籠罩在嫋嫋升起的淡淡香菸之中.納蘭容若細細觀察許久,卻還是不滿意,妙手丹青仍然畫不出我的離傷與思念。

該詞上片想到一年來聚少離多,更增添了此次送別的悲傷。三、四兩句遙想別後情景,希望彼此能以相聚時的歡樂戰勝別後的孤獨寂寞,有情有景,情景相生。過片殷勤叮嚀,相約重還的時間。結句寫自己獨對好友小像以慰相思,從中卻看到滿面風霜,感受到“一片傷心”,表達了對好友坎坷遭遇的無限同情和深切理解。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8

於中好·雁帖寒雲次第飛

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翻譯

秋風正濃,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飛,惟恐落後。而自己有家難回,猶白騎着瘦馬,一年又一年,迤邐在古道之上,讓西風撲面而來。

離人杳無蹤跡,佳人愁思依依,再無心情尋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閨中,任憑月落烏啼。無聊之極,隨手閒拂窗前月光,想起這月光也正落在離人身上。

註釋

帖:即貼,靠近,貼近。

次第:依次。

鬢: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

杳杳:渺無音訊的樣子。

依依:戀戀不捨。

掃黛:掃眉,即畫眉。古代女子以黛描畫,這裏指閨中妻子。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的這首《於中好·雁帖寒雲次第飛》具體寫於何時,尚待考證,但是從內容來看,應當是詞人在出行途中所寫的思歸之作。

賞析

該詞轉進層深,深婉動人。“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深秋季節,北雁南飛,排成行列,總是怨恨歸去太遲。而大雁能夠自由南飛,出使邊塞的人卻不能回家。“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馬是瘦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關山道,季節是蕭瑟的秋天。詞人這是在堆積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詞的上片,前二句雲秋深而北雁南飛,猶怨歸遲,一層;雁可南歸而人卻難歸,一層;後二句再翻進,人已難歸,偏又逢瘦馬關山,西風撲鬢,又爲一層。詞的下片明寫愁思,一層;而偏於杳杏依依之日聞烏鴉之啼聲,一層;最後擡頭同望一輪明月,又將思鄉情感推進一步,又一層。

該詞手法向稱巧妙,層層遞進翻轉,最後以月牽和,相思深處,婉轉動人。

於中好原文翻譯及賞析9

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譯文

秋風正濃,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飛,惟恐落後。而自己有家難回,猶白騎着瘦馬,一年又一年,迤邐在古道之上,讓西風撲面而來。

離人杳無蹤跡,佳人愁思依依,再無心情尋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閨中,任憑月落烏啼。無聊之極,隨手閒拂窗前月光,想起這月光也正落在離人身上。

譯文

於中好: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

帖:即貼,靠近,貼近。

次第:依次。

鬢(bìn):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

杳杳(yǎo):渺無音訊的樣子。

依依:戀戀不捨。

掃黛(dài):掃眉,即畫眉。古代女子以黛描畫,這裏指閨中妻子。

賞析

納蘭性德的這首《於中好·雁帖寒雲次第飛》具體寫於何時,尚待考證,但是從內容來看,應當是詞人在出行途中所寫的思歸之作。

創作背景

該詞轉進層深,深婉動人。“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深秋季節,北雁南飛,排成行列,總是怨恨歸去太遲。而大雁能夠自由南飛,出使邊塞的人卻不能回家。“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馬是瘦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關山道,季節是蕭瑟的秋天。詞人這是在堆積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詞的上片,前二句雲秋深而北雁南飛,猶怨歸遲,一層;雁可南歸而人卻難歸,一層;後二句再翻進,人已難歸,偏又逢瘦馬關山,西風撲鬢,又爲一層。詞的下片明寫愁思,一層;而偏於杳杏依依之日聞烏鴉之啼聲,一層;最後擡頭同望一輪明月,又將思鄉情感推進一步,又一層。

該詞手法向稱巧妙,層層遞進翻轉,最後以月牽和,相思深處,婉轉動人。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標籤:賞析 原文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