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雁兒落過得勝令送別》原曲翻譯及賞析

古籍5.43K

【原文】:

《雁兒落過得勝令送別》原曲翻譯及賞析

【雙調】雁兒落過得勝令①?送別

劉時中

和風鬧燕鳶,麗日明桃杏。長江一線平,暮雨千山靜。

載酒送君行,折柳系離情。夢裏思粱苑②,花時別渭城。

長亭,咫尺人孤另;愁聽,陽關第四聲。

【註釋】:

①前四句是【雁兒落】,後八句是【得勝令】,因兩調音律可以銜接,而作者填完前調意猶未盡,故兼而連帶填後調,是謂“過”。

②樑苑:亦稱梁園、兔園,漢樑孝王劉武所建園同,園內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翻譯】:

風和日麗鶯歌燕舞,桃花杏花爭相開放.長江潮水與岸齊平,黃昏時分,微雨中千山一片寂靜.以酒送君遠行,折下一根柳枝,願它寄託你我的離愁別緒.以後我在夢中也會思念這華麗的宮城,花開時節告別了渭城.長亭仍在,你我已由咫尺的俄距離變成了天涯相隔,孤單一人.人被愁緒困擾,最怕聽《陽關三疊》的第四句,因爲它總是勾起我對你的思念。

【賞析】

【雁兒落】寫的是春景,是寫送別的時間和地點。四句爲兩聯,構成一幅圖畫。前一聯寫近景,在一片和風麗日中鶯燕喧鬧、桃杏怒放。鶯燕是以啼聲之美動聽的。但這裏沒有這類具體的象聲描繪,而只着一“鬧”字,更使人似聽到一派鶯啼燕語,春天歡騰熱鬧之境界由是全出。又,聲音是靠風傳送的,所以這句是:“和風鬧燕鶯”。“桃杏”以其豔麗著稱,但這裏也不着意狀其姿色,而以一個“明”字突顯它的光彩。光彩是陽光照耀的效果,所以這句雲:“麗日明桃杏”。下一聯寫遠景。遠景是大江、千山,視野極其開闊。“長”與“暮”相對,是“江”的修飾語。全句寫江不着眼於它的浩大,“長”、“一線”等詞使大江顯得秀麗;也不着眼於她的奔騰,而用一“平”字,着意它的平緩。“千山”言山峯之多,也並不寫它的巍峨險峻,而突出它的寧靜。“暮雨”不是寫當時的雨,而是昨暮的雨。這纔不與前面的“麗日”相牴觸。經昨天暮雨洗過的山巒格外蒼翠,顯出它靜好。總之,下一聯所寫的江山風格與上一聯花鳥風格是如此協調,鮮豔明媚的前景以平靜遼闊的背景襯托,構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春色畫圖。

【得勝令】敘寫離情。前四句又形成兩聯。上一聯鋪敘送別的情景。一方面將酒載到長亭設宴相餞,一方面按唐代風俗折柳相贈以示臨別依依,下一聯寫送別時的心理活動,即設想別後的相互思念。“思樑苑”,實際是指思念曾經相聚也是今日送別的文人朋友們,別後當然只能在夢中思念了。“花時別渭城”句也指思念中的內容,即想起春暖花開時節送別的.場面。這兩聯上聯是實、下聯是虛。最後四個長短句寫離人去後送別者孤零的境況和淒涼惆悵的感情。“長亭,咫尺人孤另”是視覺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咫尺之間,剛纔還是十分熱烈的,頃刻間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愁聽,陽關第四聲”是聽覺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第四聲”即第四遍,可見離恨之長、之深。

整首曲前半感情較平靜舒緩,後半騰挪跌宕,表現了送別時的複雜狀況。(姚品文)

【閱讀訓練】:

(1)【雁兒落】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2)這首曲詞在抒發離人去後送別者淒涼惆帳的情感時運用了虛實結合與以景寫情的手法,請結合曲句,就其中一種手法談談你的理解。

(1)描繪了一幅風和日麗中鶯歌燕語、桃杏爭芳,暮雨濛濛裏江天一線、平靜遼闊的江南春日圖。

(2)虛實結合:前六句實寫春日美景中飲酒送別的場景,後六句藉助想象,寫夢境中思念今日送別之會及朋友離去後自己的孤單愁苦,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不捨與思念。以景寫情:曲子前兩句描繪出一幅明麗歡快的圖景,以樂景寫哀情,反襯送別者內心淒涼悲苦;曲子還用“暮雨”“長亭”爲我們描繪出一幅惆悵寂寞的圖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