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菊夢原文及賞析

古籍1.82W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清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譯文

東籬的菊花下,酣夢一覺方醒,只覺得天上的雲與月混在一起,還看不清明。

如此花下飄飄欲仙的酣眠,不是爲了追尋莊子夢蝶的感覺,只是爲回憶陶淵明愛菊、賞菊的風雅。

夢中心思隨着南歸的大雁遠去,又縷縷被蟋蟀的鳴叫聲驚醒。

醒後我的幽怨還能找誰去訴說?只有把無限的情思寄託於衰草寒煙。

註釋

秋酣一覺清:秋菊酣睡,夢境清幽。

“和雲”句:唐代張賁以“和霜伴月”寫菊,茲換一字,以寫菊花夢魂高飛;以“不清明”說夢境依稀恍惚。

登仙”句:說夢魂翩躚,彷彿成仙,但並非是羨慕莊子變作蝴蝶。莊周夢中化蝶事見《莊子·齊物論》。這裏引“莊生蝶”是爲了點“夢”。

憶舊:實即“夢舊”,詩題中“夢”字句中不出現是詠物詩技巧上的講究。

尋盟:表示結交友好,語出《左傳》。這一聯構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間夢,鷗尋海上盟”詩句的啓發。

故故:屢屢,時時。

賞析

曹雪芹將《菊夢》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此次菊花詩會,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 《詠菊》、《問菊》、《菊夢》這三篇詩的'情調,是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的。菊花詩是內容低於形式,藝術性超過思想性,這是一切處於崩潰時期的剝削階級詩歌的共同特點。菊花詩屬於封建末代的沒落的詩歌藝術,這些詩只能反映封建統治衰敗。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詩。這首詩用擬人化的手法寫菊花的夢境,實際上是寫黛玉自己夢幻般的情思,帶有明顯的讖語的意味。詩的第一句寫入夢,以下依次寫夢境,末後兩句承“蛩鳴”“驚回”好夢而道出夢醒時的“幽怨”之槽。詠者一進入夢境,就說是“和雲伴月不清明”。那種恍惚不定,依稀難辯的夢中情景,猶如人的命運之不可主宰。次聯說的是夢中的追求。“莊生蝶”,指莊周做夢化爲蝴蝶翩翩飛舞的故事。這裏引來點出“夢”。“陶令”即曾做過彭澤縣令的陶潛,他與菊花有着不解之緣。這裏借來指所要追尋的知音。

詩的前四句,其中之意,可證諸黛玉的乎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喪,寄食於賈府,世身可憐。但是,她的叛逆的思想,卻是封建貴族大家庭所絕不能容讓的。她懷抱的希望,只能從夢中去尋找,而她所迫尋的夢,又是如此的輕飄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億舊”即“夢舊”當中,最終也是不能尋得“海上鷗盟”那樣的知交好友的。於是林薰玉唱出“登仙非慕莊生蝶”,把“夢”都了結於“逝者登仙界”的最後歸宿之中。

詩的後四句寫“驚回”“醒時”的情景。“醒時幽怨同誰訴”。黛玉有滿肚子的‘幽怨”,她雖然有視爲平生知己的寶玉,但是又沒有誰可傾訴。黛玉的《詠菊》詩寫過“滿紙自伶題素怨”,《問菊》更直白地說“孤標傲世偕誰隱”。這樣看來,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於賈府的鄙俗;而黛玉的這種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爲基礎所形成的。可以這祥說,封建社會的道德思想,對叛逆者的思想行爲的壓迫和摧殘,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滿懷的最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訴說之人,想來曹雪芹原著所寫,是黛玉還淚未盡“登仙”之時,寶玉已因賈府事敗、抄沒而遭禍。所以黛玉夢醒時找不到知己傾訴,剩下的卻只有“衰草寒煙無限情”的衰敗悲涼的肅殺秋情。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牀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標籤:菊夢 原文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