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對聯

有關貼對聯作文彙編6篇

對聯2.52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貼對聯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貼對聯作文彙編6篇

貼對聯作文 篇1

除夕那天,吃完早飯,爸爸叫上我一起去貼對聯。

爸爸在家裏準備好了膠帶和對聯,到門外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瑞雪舞長空江山如畫,下聯是:和風拂原野草木皆春。橫批是:萬象更新。這副對聯讓人聯想到白雪飄飄,山河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春風吹來,草木萌發,生機勃勃的春天到來了。這是多麼讓人歡欣鼓舞情景。我們又去老家,在大門上和房門貼了對聯,上聯是:千好萬好滿園好。下聯是:五幅百福全家福。橫批是:迎春接福。還有一幅是:連南北東西網絡寬天下;通五洲四海精彩在我家。橫批是:聯通四海。這副對聯有特色,一看就是聯通公司發的。中國的對聯真有趣呀!

我們最後去了新家,貼上了一個最有中國特色的“福”字,爸爸把“福”字貼倒了,我讓爸爸把“福”字正過來。爸爸說:“就應該倒着貼啊!”我問爲什麼?爸爸說:“‘福’倒福到。這不是過年了嗎,福氣也來了呀!”

回家時,我看到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門外都貼上紅彤彤的對聯,粘上花花綠綠的花紙,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貼上了對聯,就是過年了,我祝大家新年快樂!

貼對聯作文 篇2

春節快到了!春節快到了!我剛起牀,正在看電視,爸爸就喊我:“貼對聯嘍,快來幫忙!”我聽了,趕忙跑去幫爸爸。

我負責撕膠布,爸爸負責把對聯貼在門上。爸爸把一張小對聯按在門上,問我:“正了嗎?正了嗎?”我在後面當起了指揮官,歪着頭,仔細看了看,說:“左邊,再高一點點!”爸爸又把對聯調整了一下,接着問:“現在好了嗎?”“嗯!好了!”我撕下一點膠布遞給爸爸,他先把四個角貼上了,又在正中間貼了一點,然後用手把對聯抹平,不一會兒,就貼完了。看着貼好的春聯,我心裏滿滿的成就感。

聽說春節是爲了趕跑年獸的。從前,有一頭野獸叫“年”,每年到除夕的時候,年獸就會跑出來傷害百姓。直到除夕的前一天,來了一位老爺爺,人們給他一碗飯,他發誓能趕走年獸。除夕那一天,年獸來了,老人的衣服是紅色的,年獸看見紅色就嚇跑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於是,在春節這一天,人們會用貼對聯,放鞭炮,嚇走年獸。

我喜歡春節!還可以收到很多紅包。

貼對聯作文 篇3

**年春節即將來臨,我們要回老家過年,寒假裏在爺爺、爸爸的幫助下我寫了好多對聯,臘月二十九我等待已久的貼對聯時刻終於快到了,我的心情格外激動,因爲馬上要貼我親自寫的對聯了。

中午飯後,我迫不及待的拿着對聯和爸爸先去老爺爺家貼,天氣雖然寒冷,我們依然幹得熱火朝天的,我和爸爸分好工,我清理門上的舊對聯,爸爸打漿糊,八十對歲的老爺爺和老奶奶坐在旁邊眉開眼笑說我今年長大了,能貼對聯了,我和爸爸一切準備就緒後開始一門門的貼,想到去年我只能給爸爸打下手,今年我成主力軍了,心裏挺高興,我和爸爸密切配合由內屋到大門口井然有序,每個門口都有正聯、橫匾、大福字,大門口的正聯是“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順一門有百福”橫匾是“福壽雙全”,牀前貼上“身體健康”出去大門口正對的地方貼“出門見喜”養家禽的地方貼上“六畜興旺”,我就這樣別貼別念給老爺爺、老奶奶聽,他們高興地合不攏嘴,一直不停的誇獎我呢,我心裏也美滋滋的。

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貼完了,看着貼好的對聯我的心情十分高興,心想明年我一定要認真地好好寫。

貼對聯作文 篇4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爲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爲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着名書畫家趙鬆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鬆雪爲其春聯,趙鬆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鬆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爲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爲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着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爲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哈哈,春聯的來歷原來是這樣的,以後每年過春節我都要和爸爸貼春聯,讓那濃濃的節日喜慶味洋溢在我們每個人的臉上,流淌在每個人的心間……

貼對聯作文 篇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今年貼對聯,我家的總指揮仍然是爺爺。自始至終,他都親自指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知道爲什麼嗎?因爲今年我家的對聯是爺爺的心頭肉——我寫的。

把這幅“吉星永照平安福,福運長臨積善家”貼在大門口。把這幅“山經春雨清如洗,柳坐東風翠欲流”在迎賓牆上,把這幾個大福字貼到東屋裏去……爺爺站在院子中央,忙碌地指揮着,頗有一副司令的派頭。"爺爺,隨便貼貼算了!這些都是篆書,反正也沒幾個人認識,也就是你孫子認識,又教會了你,你纔會念!"姐姐在挑釁爺爺,爺爺就更樂呵了。"不能隨便,得好好貼,等那些找我玩的老頭過來,我還得好好顯擺顯擺。"爺爺說得非常認真,真像一個老頑童。

沒多久,無論大門小門,能貼上對聯的都統統貼上了,而且每副對聯還都配上了爺爺精心準備的落門錢,頓時安家大院裏變得喜氣洋洋,一派節日氣象。

最後還剩下了一副,姐姐剛要收起來,這時瞅着北屋門和窗之間那塊承重牆瞅了半天的爺爺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他突然說:"先別收!我看着這塊牆上貼上這幅正好!讓你爸爸試試!"姐姐看了看我,我看了看爸爸,最後我們都看着爺爺哈哈哈大笑,至於笑什麼,大家不說心裏也都明白!爸爸二話沒說,就在那面牆上刷上了漿糊,把最後一副對聯貼上。可別說,爺爺的眼那叫有數啊!貼上正好!

哈哈哈…………我們一家都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這可真是“歡聲笑語賀新春,歡聚一堂迎新年!”

貼對聯作文 篇6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貼對聯,我首先給大家講講貼門神和貼門聯的'來歷吧!

傳說龍王和算命先生打賭明天不會下雨,結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龍王卻爲了賭,不肯下雨,觸犯天條,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徵去斬首龍王,龍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斬掉它的腦袋,唐太宗答應了,於是到斬龍王的時候,唐太宗拖住魏徵,哪知,他打了一會兒頓,魂魄就溜到天上斬掉了龍王的腦袋,夜裏龍王在夢中抱怨唐太宗言而無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讓秦瓊、尉遲敬德守住大門,果然龍王沒有來搗亂,唐太宗不忍心辛苦兩位大將,於是就將他兩的畫像貼在了門上,一個手持鋼鞭,一個手拿鐵鐗,此後貼門神就流傳下來了。

春聯,原名叫桃符,是爲了驅兇避邪才貼在門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聯,明太祖宣佈每家每戶都要貼上一幅“春聯”,朱元璋親自出門去檢視老百姓有沒有貼“春聯”,他路過一戶人家,看見沒有“春聯”,一問才得知這是一戶閻豬的的人家,不識字,沒法貼“春聯”,朱元璋想了想,爲那戶人家提了一副“春聯”,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這樣的“春聯”,經明太祖提倡此後貼春聯就成爲了我們過年的習俗。

我和爸爸開始貼春聯了,我幫爸爸拿着下聯,他貼着上聯,這副聯叫“出入平安行好運”,“吉祥如意福滿堂”。然後我又撕掉了家裏其他門上的對聯,貼上了嶄新嶄新的,看起來我們家現在真的是煥然一新啊!

大年農曆28日是民間貼對聯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忙着貼對聯。爸爸讓我幫他貼對聯,我爽快地答應了,因爲我有一篇貼對聯的作文,正好蒐集這樣的素材。

爸爸讓我先把對聯拿到客廳裏,他端來了自己熬的漿糊。媽媽把漿糊抹到了對聯的背面,然後爸爸把它拿起來貼到牆上。我一看這麼好玩,就說:“媽媽,我來抹漿糊吧”媽媽說:“好啊!”我擔心粘不牢,往對聯的背面抹了很多漿糊,結果對聯都溼透了。爸爸拿起對聯,漿糊不停地往下掉,對聯也變得不聽爸爸的話了,亂粘,有的地方還被扯爛了。貼出來的對聯,皺巴巴的,一點也不平整,很難看。媽媽說:“漿糊抹得太多了,只在邊上點幾下就行了。”在媽媽指點下,我沒有塗太多的漿糊。爸爸先把對聯上面粘好,然後用笤帚把對聯從上往下輕輕掃開,對聯就平整地粘在牆上了。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很快貼好了對聯。

看着那張不平整的對聯,我想:貼對聯看起來這麼簡單的事,裏面也有這麼多的學問呀!

貼完對聯後,我問爸爸對聯是怎樣形成的?

爸爸在電腦上搜到了對聯的由來。又給我講了一遍:春聯作爲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爲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爲“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着貼對聯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