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對聯

關於對聯的解析

對聯8.02K

心有慼慼,即欲言表,語言比心思精煉;發而爲文,文章比語言精煉;言之不足則永歌之,詩歌比文章精煉;我國還有一種比詩歌更精煉的文體,是爲對聯。對聯可短至數言,可抒情、敘事、議論、寫景,亦足興、觀、羣、怨。環顧天下,爲他國所無。比對聯還要精煉,只有啞巴,或裝聾作啞之人,不過彼等已臻化境,非凡夫所能至。

關於對聯的解析

對聯之出現,幾與語言同步。從上古杭育派的歌謠,歷經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漢文章”,直至現當代散文韻文,無不多有聯語駢句。到了明清,對聯成了獨立的文學形式。作品浩如煙海,專著汗牛充棟。即使作爲修辭手法,它在文章美學的重要性上,幾乎無出其右。近年有賢達之士建議,將對聯申請爲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適逢其時的明智之舉。對聯的實至名歸是早晚的事。

儒家追求聖王,道家強調陰陽,佛家同化色空,國人的思維形態中,對立觀念根深蒂固。中國傳統的美學意識,無論在文學、繪畫、書法、音樂、建築諸方面,“對稱”、“平衡”始終佔主流。國人生性平和良懦,認爲平衡對稱就是和諧穩定,這可能是造成文學語言中大量出現對仗之語、駢偶之句的原因。何止文學語言,大衆生活的口語、農諺、民謠、俚語中,聯語對句鋪天蓋地。地無分南北人無分俗雅,對聯成了交際語言中的花朵、法寶、良藥和美味。樓臺殿閣,佛寺道觀,婚喪壽慶,迎春納福,無不有聯。舊時戲臺開演前,常懸聯徵對,有人對上方可開鑼;商場酒店爲求利市,也常重金徵對。“死生有命,福禍在天”,“金不換、石敢當”,對聯融入國人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早已超過了詩詞文章。

作者忝爲教師,爲了讓青年接近對聯,提高欣賞水平,這些年來爲工農朋友、大中學生上的課、開的講座數以百計,我總想用最簡要的語言說明對聯的特點。我提出20字來概括:

(1)字數相等

(2)詞性相同

(3)結構相似

(4)語意相關

(5)平仄相對

其中,第五條“平仄”最難掌握,不少師生主張“淡化”,我同意。但不可淡化無邊,甚至放棄。出現在詩詞對聯甚至散文中的平仄,是古人對語言美學,尤其是語言的音樂美的一大貢獻。漢字獨有的四聲,只要對平仄稍加組合,就抑揚頓挫,金聲玉振,你隨便讀幾個成語,立馬會同意這一點。聽人朗讀今古美文,平平仄仄,聲聲悅耳。恰是偶窺佳人出閣,嫋嫋婷婷,步步生蓮。古人對平仄的一些規定,不是語言的桎梏,而是對漢字的四聲造成的音樂美的總結和概括,是惠及後世的.寶貴遺產。如因教學困難而放棄平仄,是對先人的一種辜負。(參見拙文《“平仄”教法一得》)

我的故鄉徐州曾轄“豐沛蕭碭邳睢銅靈”八縣,祖父張布香爲靈璧縣舉人,父親張子英是位儒商,一生誠信克己,算是修身齊家的典型。我兄妹五人,加上在我家長大的表哥,都大學畢了業,並在教育園地上勤懇耕耘多年。想想這也可說是我父母的成功吧。父親雅愛詩詞書法,晚年在徐州雲龍山多處刻有“觀景臺”“舞劍場”“識字陂”“聚仙台”“別有天地”等斗大字刻,點綴河山,給我們留下綿綿的思念。上世紀徐州文化學者葛砥石曾寫隸字排律加以讚美。這些景點的題名,已被全市人民認可與欣賞。父親課子甚嚴,愚鈍如我,也耳濡目染了些許文化氣息。拿對聯來說,在我戶部山麓名“春香閣”的舊居(清末民初的文物建築),從大門、屋門到房門無不有楹聯。我曾居住的二樓內室,門上漆有“美奐美輪新府第,肯堂肯構舊家風”一聯,樓下正廳中堂,懸“痩竹數顆(棵)伴奇石,喬松一樹留閒雲”一聯,爲著名書法家津門華世奎所寫。上小學的我曾問二位兄長文之、育之;“痩竹”多難看,何不用“翠竹”?他們說我不懂,“痩竹”意象冷峻,更能表現作者的清高志節。可惜“三反五反”抄家,此聯也不知去向。

這些年來,所寫對聯檢點一番,得三四百副。多位友人勸我結集出書,篩篩揀揀,湊得近三百副。書名《張化之對聯二百五》,有人嫌此名不雅,我對曰“無奈”,這些對聯無論數量質量皆屬此數。但後來親友索取,對聯數目已超過三百,徐州女史袁成蘭老師說:書名還是實事求是好,讓我改爲此名。我仍惴惴者,作品難入方家法眼。而不得不付梓之因,爲此書是我生命的一種記錄,也是我奉給父母的一份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