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對聯

對聯和春聯是一回事嗎

對聯1.75W

春聯是對聯的其中一部分。小編收集整理的對聯和春聯是一回事嗎,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對聯釋義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樑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樑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爲“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爲該聯是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爲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爲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爲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着重大價值。

 春聯釋義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春聯以前爲桃符,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

春聯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

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1-2]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成對出現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裏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羣,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竈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爲竈神上天后向玉帝彙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竈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爲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穫。“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羣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裏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裏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裏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裏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標籤:春聯 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