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春節習俗》作文合集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習俗》作文合集5篇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過年了,街上到處掛着紅燈籠,喜氣洋洋。說到過年,可有很多的風俗禮儀。快隨我看看吧!

大年三十,我回到了老家銅川市耀州區。剛走進家門就看到爺爺奶奶忙忙碌碌地在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打掃庭院,撣浮沉掃蜘蛛網。我非常不理解,爲什麼要這麼做。原來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還有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用意。

打掃完衛生,爺爺開始貼春聯了。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把春聯貼於門上。我幫着爺爺貼春聯,看到貼好的紅紅火火的春聯,感到非常開心。

貼完春聯後,爺爺在門上貼了個倒着的“福”字。我不明白了,爲什麼“福”字要倒着貼?原來“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美好未來的願望。“福”倒着貼,就意味着“幸福已經到來”或“福氣已經到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真淵博啊!

晚上吃團圓飯時,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圓合歡。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所以大家在過年時要一起吃餃子。過年的時候還有守歲、燃放爆竹、拜年、給壓歲錢等各種習俗。

中國年是紅紅火火的,既有文化禮儀活動,也有各種各樣的美食。在這裏祝大家鼠年吉祥、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正是20xx年農曆二十三,我一邊哼着童謠,一邊和媽媽一起穿梭在鄉下熱鬧的集市裏。

過年的集市可真熱鬧!大大小小的店鋪循環播放着歡樂的迎新年歌曲,寬闊的街道兩旁擺滿各種人們過年需要準備的物品,什麼對聯啦、抄年貨啦、農產品啦、自家釀的米酒啦,還有賣衣服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樣樣俱全。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小攤販熱情的吆喝聲。到處都是濃濃的年味兒。

我和媽媽在集市裏採購了許多年貨,正準備回家時。我被一股濃郁的香味給吸引住了。這股味道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不停往我的鼻子裏鑽,好聞極了!“那邊居然有做芝麻糖的!”我的疑問還沒問出口,媽媽便驚喜地拉着我往一處攤位跑去。原來剛纔那股香甜的味道是從一口大鍋裏散發出來的。“這種純手工做的糖只在我小時候做過,以前過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做糖,爲過年做準備。”媽媽一邊讓老闆稱糖,一邊跟我說她小時候的事。“這糖是咋做的?”我來了興趣,一直盯着那口大鍋看。只見做芝麻糖的叔叔把一大桶的麥芽糖倒入一口巨大的鐵鍋中。然後開始開啟火煮糖。糖還能煮?我好奇極了。

沒一會兒,原本平靜的鍋面慢慢地、慢慢地,冒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白色泡泡,泡泡“咕嘟咕嘟”地不斷往外爆開。站在一旁的我下意識地往後退了兩步,生怕被滾燙的糖汁濺到。而那位叔叔卻仍然鎮定自若地攪拌着。溫度越來越高,已經冒煙了。看樣了火候差不多了,叔叔開始往鍋裏撒入芝麻,那一大盆的芝麻加入之後,剛纔還氣焰囂張的麥芽糖瞬間沒了脾氣。這時,叔叔拿起了一把巨型大鐵鏟。大鐵鏟揮舞着手臂,趁着麥芽糖虛弱之時,只聽“沙沙沙”幾聲,可憐的麥芽糖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在大鐵鍋中暈頭轉向地被迫翻滾着了。

經過一刻不停地翻炒後,麥芽糖從好看的金黃色變得黑不溜啾,芝麻緊緊地附着在麥芽糖上。叔叔用鐵鏟攪了攪麥芽糖,已經很濃稠了,他點點頭,滿意地笑了。我真搞不懂,芝麻和麥芽糖都粘在一起了,變得這麼難看,爲什麼還是一件好事呢?而叔叔的下一個動作卻讓我更加吃驚:熱乎的冒着白煙的那團又黑又粘的麥芽糖被叔叔從鍋裏剷起來倒入了一個木頭做的正方形框架裏!這又是幹什麼?我好奇極了!只見叔叔從桌子底下抽出一根擀麪杖,叔叔利用擀麪杖不停來回擀着麥芽糖,很快麥芽糖被壓得扁扁的,完全和木框架成爲一體,這時候它已經不那麼燙了,表面也變得光滑。緊接着,叔叔取掉木框架後,拿出一把巨大的刀。那刀寒光閃閃,讓人看了不寒而慄。“滋滋——!手起刀落,伴着一聲刺耳的聲音,一條長方型的芝麻糖被精準地切了下來。“哇,原來這團黑乎乎的就是芝麻糖的原型呀!”我恍然大悟,不禁拍起手來。

站在一旁的阿姨從叔叔的手中接過糖條,“篤篤篤篤”三兩下就把一根長條型的芝麻糖變成了我們平常看到的樣子。“阿姨,這芝麻糖可以吃了嗎?”我饞得已經開始分泌口水了。“可以吃了,不過有點燙,等冷一點再吃更香哦。”我接過阿姨遞過來的糖迫不及待扔進嘴裏。呀!這也太美味了吧!香香的、脆脆的'、甜絲絲的,不僅有麥芽糖的香味,還有芝麻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剛出爐的芝麻糖還帶着溫熱,很快它在我的嘴裏快樂地跳起舞來。媽媽笑着說:“這纔是年的味道!”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我快樂地唱着小曲兒,拎着滿滿一袋“年的味道”回家咯!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着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結尾: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農曆正月初一是新春佳節。新春佳節是中國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新春佳節的習慣大概是從原始社會的時代‘臘祭’演變而來的。

新春佳節的習俗有:每家每戶門口都要貼紅對聯,有的人家大門上有掛紅燈籠,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長拿壓歲錢給我們。人們都穿新衣服,舞龍,登山玩樂。

每年的新春佳節都一樣。過年這天我們穿好新衣服去跟長輩拜年,要說好話祝福語。吃團圓飯,熱熱鬧鬧的。小孩子都喜歡過新春佳節。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春節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的春節風俗都有 所不同,中國的風俗習慣又是什麼樣的呢?讓我來給大家講 一個小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在十二月二十八日到正月二日,都有一 個叫“年”的怪物,來到一個小村莊裏傷害人民,今天是十 二月三十日,那個怪物又來了,突然,來了一個商人,從手 中拿出鞭炮,並點燃,然後鞭炮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 “年” 立刻跑掉了,人民高興極了,那個商人說: “怪物怕響聲和 紅色的東西” 。說完這句話,那個商人就無影無蹤了。人們 認真的想了想說: “春聯和鞭炮是紅色的” ,所以人們就買了 這兩樣東西。每當那個怪物出現時,人們就點燃鞭炮,貼上 春聯,怪物就被嚇走了。 這就是春節的風俗:吃水餃、放鞭炮、貼春聯等。這個 小故事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