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通用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通用10篇)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1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的家鄉濰坊,也有不同的風俗。一年中,要屬春節最熱鬧了,最熱鬧的要屬準備年夜飯了。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說的就是我們吧!大年三十這天,我們都是要回農村老家的,村裏熱鬧得很,婦女們忙裏忙外清理衛生,男人們殺雞宰羊,置辦年貨。小孩子們粘着父母要這要那,新衣新帽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預示着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人們要忙着準備年夜飯,吃的、喝的、用的,一應俱全。炸肉丸、炸魷魚、炸藕合、炸地瓜丸整個院子裏都會聞到濃濃的香味兒,聽到熱油在鍋裏發出的“滋滋”聲,我們都會忍不住想去拿一塊嚐嚐,剛剛出鍋的肉丸外酥裏嫩,咬進嘴裏就是滿口香。

我最愛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年糕。我們老家幾乎家家都會在三十蒸年糕,老人說用年糕壓鍋,“年糕,年糕,年年高!”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倒在小木桶裏,軟乎乎的,有白糯米,還有黃糯米。把糯米粉揉成團,再把紅棗、豆沙擠進粉團,放進鍋裏蒸四十分鐘。“出鍋嘍”鍋蓋一掀,熱氣騰騰的年糕一個個圓滾滾地簇擁在鍋裏,濃濃的香味兒把我們小孩子饞得打轉兒!這時候姥姥會用筷子夾起一個放在小盤子裏,拿給我解饞,“小心燙哦!”好香啊!

接下來就是包水餃了,媽媽說一定要包豆腐餡的,寓意“兜福”,就是把幸福包住的意思。當然,還有我最愛吃的肉餡的。姥姥還要在水餃裏包上幾個紅棗和鋼鏰兒,誰要是吃到紅棗,就是來年“甜甜蜜蜜”,要是吃到鋼鏰兒,那就是來年“財源滾滾”,大家都想吃到,所以都搶着那些身子滾圓的水餃吃,吃到的就會和大家炫耀一下,那份兒高興勁兒甭提了!哈哈,你們吃到了嗎?

大家一起吃着豐盛的年夜飯,一邊看着春節晚會,聽着外面熱鬧的鞭炮聲,看着燦爛的煙花,美好的一年開始了!

不同的風俗,一樣的心情,幸福的笑容盪漾在每個人的臉上,心裏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2

春節給大家的印象是什麼?放鞭炮、拜年、祭祖、吃團圓飯……最開心的,還是收壓歲錢吧?但是。你們知不知道春節的這些大大小小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呵呵,我給大家說一說吧。

壓歲錢的來歷,是一個傳說。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晚上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就是今天的“守歲”。

有一對老夫婦。年老得子,疼愛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們就不讓孩子睡覺,給了孩子八枚用紅紙包着的銅幣給孩子玩。孩子把銅幣翻來覆去地玩。玩累了,就一躺下,睡了。老夫婦還是很擔心,就守在孩子牀邊。半夜,一陣妖風吹開門窗,也吹滅了燈火——“祟”來了。“祟”用手去摸孩子的頭。正快要摸到時,枕邊的八枚銅幣突然冒出金光。“祟”嚇了一跳,連忙縮回手,逃走了。天亮後,老夫婦把晚上的經歷告訴了村民,村民們也紛紛效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給孩子用紅紙包着的八枚銅幣,叫“壓祟錢”。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壓歲錢”。

放鞭炮,大家都很喜歡吧?但爲什麼要放鞭炮呢?傳說在古時候,森林裏有一個怪獸,叫“年”。每當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爲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纔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有辦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樓上去躲着。“年”這兒走走,那兒走走,就是不見一個人。“年”氣得大吼。這時,一個人家的竹樓着火了,竹子“噼裏啪啦”地響。“年”給嚇着了,趕緊逃回森林。

躲在竹樓上的人發現了。“年”走後,他趕緊告訴大家這個祕密。於是,就有了放鞭炮的習俗。

每到過年的時候,家門邊總會有春聯。那麼,爲什麼要貼春聯呢?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鬼域”的世界。“鬼域”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當金雞長鳴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就坐落在桃樹的東北方向,門邊站着兩個神仙。名叫“神荼”和“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綁起來,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稱爲"春聯"。

春節的習俗大家都知道了吧?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幸福快樂!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3

比如說人們很吃晚飯的時候,會放鞭炮,這也是有含義的,在那個時候要驅趕叫——“年”的怪獸。說到這裏,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呢:“年,原不是節日,而是一種動物。傳說在遠古時候,這種動物非常的兇猛。它們聚集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只,少則幾百只。每到嚴冬,就出來覓食,走到哪裏,哪裏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說,一羣年一次可吃掉上百隻虎豹熊羆和幾十個人。一到冬天,羣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鬥爭,一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爲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來時,人們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而且都羣居大洞穴中,每個洞穴中多達百人,在與年的鬥爭過程中,人們還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發現年雖兇惡性殘暴,但它最怕火和巨大的響聲,一聽到巨大的響聲和見到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年羣來犯,就迅速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火把,手持武器還用力吶喊助威,直到把年羣全部都趕走。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後,成爲了我們現在放鞭炮的習俗。”而在半夜十二點的時候也會放鞭炮,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因爲十二點是財神到來的時候,爲了歡迎財神,大家就也會放鞭炮啦!

說到過年,小孩子最喜歡的當然就是——壓歲錢啦!這也是有來歷的:“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前看着燈坐着不睡覺,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和孩子玩。孩子玩累就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發出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因爲‘祟’與‘歲’諧音,慢慢地,就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的壓歲錢。

家裏的門畫貼法也是很講究的。如果家中貼的是關於福的門畫,大家都會把它倒過來貼,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大家都希望幸福“到”自己家來,而“倒”和“到”諧音,因此,大家就都把寫着福的門畫倒過來貼啦!

過年初一到初五做的事也不一樣:初一這天,不能把雞、鴨、鵝、狗放出來,至少得圈一天,不挑水,不掃地,忌動針線,忌打碎東西,萬一打碎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一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扔入井中,口唸“歲歲平安”就沒有事啦,煮餃子碎了,要說“掙”了;吃大蒜時,要稱“義和菜”;初二時,日落之時要送年,送年時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初三下午“送百神”,又稱“圓年”。平常人家把除夕請出的先神神位祭拜後送回原處。商家供的財神牌位要祭拜到初五。

春節的習俗的來源是不是很有趣呢?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4

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今年爸爸打算帶我回爺爺奶奶家過年。臘月二十三是老家的小年,我聽爺爺奶奶說起了春節的習俗,原來春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過年,它是有故事的。

從前,有一隻年獸。它喜歡到處吃人,因爲怕熱,只能在海底睡覺。這一睡就是一年。每到年底,它就跑出來吃人了。有一位丁奶奶打算對付“年”,這時,一位乞丐走過來,說:“給我點吃的吧!”丁奶奶給了他吃的。乞丐便告訴她趕走年的辦法。這一做,果然趕走了年。於是,人們叫這個爲“過年”。這就是我們放炮、穿紅衣、貼對聯的由來。

說到包餃子,我便垂涎欲滴,口水流了三千尺。晚上,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一起包餃子。儘管我包的餃子很醜,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爲吃着自己勞動的成果,心裏那個美滋滋的感覺就別提了。

老家的親友家裏都有貼福字,而且全是倒着貼,原來這樣表示福“到”了。但是你如果想把福字貼在大門上的話,那可不能倒着貼了,因爲這樣代表着把福氣全部都倒出去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進了人們的距離,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透過爺爺奶奶的介紹,我瞭解了很多春節的習俗,希望這樣有意思的傳統能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5

盼望着,盼望着,春節終於在我們的期待中,風風火火地趕來了。說起春節,放鞭炮、掛燈籠、貼對聯、團圓飯等這些習俗當然一個也不能少。

放鞭炮是人們談起春節最先想到的習俗,每年除夕夜,我都會扒在窗臺上看煙花。窗外五彩繽紛的煙花,如鋼水四濺,似麥浪滾滾,時而金雨陣陣,時而銀花朵朵,有的恰似鴻雁飛舞,有點宛如孔雀開屏。每當這時,我的眼睛就會應接不暇,這邊的禮花還沒放完,那邊的沖天炮已竄出炮筒;這邊的一樹梨花還沒噴完,那邊長鞭的引線已經點燃……

春節的習俗還多着呢,看!那邊門廊上紅彤彤的是什麼?這是春節的又一大習俗——掛燈籠。過年時家家都會掛上紅燈籠,大大的福字喜慶團圓,在漆黑的夜裏,增添星星般的美麗。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戶貼對聯的日子,這對聯的講究可多了,要符合字數相等,斷句一致,詞性相對,位置相同等要求。“風搖竹影有聲話,雨打梅花無字詩”,“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對聯在平仄之間體現藝術的魅力。

源遠流長的春節習俗,需要我們去傳遞;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6

我的家鄉在渦陽,都說:“老子故里,道德之鄉。”如果你來到這裏,也會覺得名副其實。家鄉春節的風俗也是非常豐富多彩的。

我家鄉的大年三十別有一番風趣。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一家是非常清閒的,媽媽就去菜市場採購年貨,我呢也是在家裏待着。等了許久後,媽媽回來了,買了那麼多東西。晚上,開始包餃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洗了手,然後就幫媽媽包餃子了,包好餃子後,我們便把包好的餃子先拿出一部分吃,再把那一大部分放進冰箱裏。

吃過飯後,媽媽帶我去紫光公園看燈展了。我也非常的興奮。到了紫光公園,我看到那裏人山人海,各種各樣的花燈使我眼花繚亂。它們的顏色也是五彩繽紛。每一個花燈的樣子都是栩栩如生,在那裏玩了一會就要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和那漂亮的花燈告了別。

大年初一時,我很早起了牀,吃過早飯後,就可以要壓歲錢了。媽媽坐在板凳上,我給媽媽磕了頭拿到了壓歲錢。媽媽樂呵呵的,我的心裏也是美滋滋的,因爲我家親戚很多,所以到了親戚家裏又拿到了許多壓歲錢,我也很開心,有那麼多壓歲錢,我可以成爲一個“小富翁”了。

正月十五時,是要吃元宵的,我們全家坐在電視旁,吃着元宵看着元宵晚會,全家人團團圓圓的,我也特別開心的。過了元宵節,春節才結束。

家鄉的春節可真熱鬧,習俗也非常非常有趣豐富。因爲現在的民俗、風俗逐漸被淡忘,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要記憶和傳承,不能讓民風習俗失傳。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7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詩就是描寫春節的,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詩的第一句講的就是“爆竹”,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在新年的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啦,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來辭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的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放爆竹可以製造出喜慶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但現在因爲環境問題有很多地區都是限制放爆竹的,我們在娛樂的同時還是要遵守政府的規定哦。

爆竹聲一停,家家戶戶就開始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幾個人邀請到一起去給別家拜年、也有的是聚在一起互相祝拜,這種拜年的方式稱之爲“團拜”。當然,我相信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你們最期待的肯定就是收壓歲錢啦。“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舅舅一個,外公一個、外婆一個。你們一個個肯定都滿載而歸,手中拿着好幾個大紅包。春節拜年時,晚輩必須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們。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古代有兩種,第一是常見的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另一種以彩繩穿線編織爲龍形,致於牀腳。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就是用紅包直接裝的,簡單方便美觀。

我的春節每年放假後都要回老家山東,與爺爺奶奶一起共享團圓,這是我一年中最放鬆開心的日子,也是全家難得團圓的時刻。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8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在中國每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不一樣,這次說一說我感受到的兩個地方的過年習俗。

今天是己亥年臘月三十日,我們稱之爲年三十。這一天外面張燈結綵,家家戶戶都貼上了大紅福字,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家裏桌子上都擺上了各種糖果、堅果、水果和小零食,廚房裏也是雞、鴨、魚、肉各種各樣的菜堆滿了廚房的竈臺。吃好中飯大家就開始準備晚上的年夜飯了,各種好吃的菜燒了一大桌,下午三點多奶奶就說要拜祖宗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神聖的環節,對已故的親人表示懷念和尊敬,擺上菜和酒、還有糕點和水果,再點上蠟燭祭拜一下,這個環節就完成了。我們吃好年夜飯就可以收紅包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一個年過下來我就成小財主了。這是我的家鄉——杭州的過年習俗。

比起杭州,我更喜歡去我外婆的家鄉——安徽過春節。除了貼春聯、掛燈籠這些一樣的,吃年夜飯都不一樣,他們那裏年夜飯最好下午三點以前吃,有些人甚至一點鐘就開吃了,我已經分不清是中飯還是晚飯了。吃好飯全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外婆的手好像會變魔術一樣,她一眨眼的功夫,就把手裏的麪糰變成了餃子皮,把皮拿在手裏翻了一下就又變成了一個餃子,我太崇拜外婆了,她像一個魔術師。外婆還會在餃子裏包一個五角硬幣,她說這個餃子是幸運餃子,誰吃到可以幸運一年,當然我很想吃到幸運餃子,我思考了一下覺得胃口大的人有很大的機率吃到,看到我吃飯用的小碗,我默默的放棄了。還有一種運氣不好的,吃再多都沒用,就說我舅舅吧!他爲了吃到幸運餃子,足足吃了兩三碗,我覺得他肚子都快撐破了,結果還是沒吃到,哈哈哈……他運氣實在太差了。我爸爸就是運氣爆棚的那一個,他去過了三個春節,三次的幸運餃子都被他吃到了,所以說運氣這件事實在不好比。這個餃子環節,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還有趣味。

現在我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大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感受到了現在幸福的生活,願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我要好好學習以後報效祖國。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9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臨了。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爲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這麼多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正月初一,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最熱鬧的節日。在這一天,那些心靈手巧的姑娘們都用她們那雙巧手剪裁出許多的窗花、福字,還有寫字寫得好的人,會親手寫出幾副對聯,有的貼在家門口;有的寫了送自家的親朋好友。通常人們會在過年前幾天去買許多東西,像水果、魚、雞等等。而且在過年的那天晚上,全家會團圓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飯”,飯後小孩去放煙花,大人在家裏看春晚。

記得我八歲那年,和家人們過了一個快樂的春節。在過年的前三天,爸爸媽媽帶着我到處跑,說是爲了買年貨。回來後,爸爸就忙起了寫對聯這項工作,媽媽則在打掃家裏的東西。“呤呤”門鈴響了,因爲只我“遊手好閒”,所以我跑到門前去開門,開啟門幾隻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簾。來的是姑姑,說是專門爲我家送祝福來的,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裏過年紅紅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了,因爲大人要我給我們壓歲錢了。“吃飯了”媽媽的一聲喊叫打斷了我的沉思,我疾步如飛地來到客廳,“哇”我這音量,我自己都被嚇着,因爲飯菜真的太豐富了,有炸魚、燉雞、紅燒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吃完飯後,我約了幾個女同學一起去放煙花,差一點傷到人了。春節是一個隆重、熱鬧的節日,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們,放煙花的時候要小心一些,千萬不要傷到自己或別人哦。

春節的習俗文化作文10

中國,是一個有着長久歷史的古國,幾千年來,中國傳下來了很多傳統習俗,有中秋節的賞月、吃月餅,有端午節的吃糉子、賽龍舟,有清明節的踏青……但在這麼多習俗中,我最喜歡春節種種的喜慶習俗。

在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聯來迎新年、防年獸。這個習俗早先是起於宋代,在明代才盛行。明代時期,朱元璋特別酷愛對聯,自己也酷愛寫對聯,所以就傳到了百姓那裏。於是,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對聯。並且朱元璋還酷愛紅色,經常用紅紙寫對聯,這就是爲什麼春聯一代一代傳下來都是紅彤彤的。

紅紙春聯對仗工整,簡約精巧的文字描畫出了中國那獨有的文化特徵,是我們心中的重要習俗。

元旦夜,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真的沒有時間,必定回家在家吃聚會飯。晚上11點多,人們會放噼裏啪啦的大鞭炮,還有沖天炮和地陀螺。放完鞭炮後,人們還會給祖先燒紙、磕頭和敬酒,希望祖先們給新的一年帶來美好的祝福。

在春節,人們還會拜年。大年初一這一天,人們很早就會起來,穿上新衣,第一件事便是到爺爺奶奶的房間拜年,爺爺奶奶便會拿紅包來,給孩子們發壓歲錢。

在春節中,還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和習俗,就等着我們去逐一地探求,正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讓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