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實用】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00字集錦1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集錦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00字集錦13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陽節,又叫端午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包糉子、買糉子、吃糉子、賽龍舟。

每到這一天,家家門前掛起菖蒲、艾草,走在街上,到處散發着淡淡的幽香。

婦女們總是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把浸泡過的糯米,用一張張竹片細心的包起來。包好的糉子有白米糉、棗子總、赤豆棕、豬肉糉……各種各樣的糉子放在鍋裏煮,不一會兒,屋子裏就充滿裏糯米和竹葉那淡雅的清香。

在我國端陽節的這一天還要舉行賽龍舟比賽。河裏排着一條條與游龍非常相似的的船。一位位英俊的小夥子穿着綵衣,在打鼓的敲擊聲中,大家划動船槳。河岸上到處站滿了人,大家你擁我擠,熱鬧非凡。

許多老人們都會在這一天講起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戰國時待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國身邊當官,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聽信了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來到淚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長嘆一聲:“永別了祖國!”一縱身跳入江中,百姓划船趕來可是找不到屈原,好扔糉子在江中,就有了五月初五劃龍舟、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

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大致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糉子呢?每到端午前後,在株洲城鎮上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糉子。鄉下,人們一般都用翠綠的糉葉包糉子,通常是用玉米、紅棗、紅珠豆、花生、包穀、花豆、大豆、臘肉等攙和在用木鹼灰和槐米浸染過的糯米中,用糉葉包裹成三角或小寶塔形,再用棕葉線紮緊,五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清香撲鼻,令人食慾頓生。到端午節這天,株洲城鄉家家戶戶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將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家裏自配雄黃酒,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

香噴噴的糉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着風而來了。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

我可愛的家鄉,一年四季,節日不斷:春天,春節的腳步姍姍來遲;夏天,一起慶祝黨的生日;秋天,國慶的禮炮絢爛奪目;冬天,過小年的氣氛感染全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歡樂不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比如,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潑水節、中秋節團圓節、春節猜燈迷等。我的家鄉就有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源:相傳在古時候,楚國國王不務正業,整天沉迷在酒色。楚國大夫屈原多次勸阻後投入江中自盡了。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就包糉子丟下江河給魚蝦吃,所以就有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

今年的端午節,我要向媽媽學習包糉子。第一步,媽媽拿來包糉子的葉子進行清洗,這葉子綠色的,橢圓形外表,像一把芭蕉扇一樣。第二步,洗乾淨準備好的糯米,倒入鹽、醬油等配料攪拌。第三步,準備包糉子的餡,豬肉排骨、紅豆、綠豆、荷包豆等,第四步就可以開始包了,首先把米放葉子上,再放餡再蓋上一些米,用葉子捲起來,再慢慢纏上線打結,就完成了。

包完糉子後,接下來就是把糉子放進鍋,再倒入很多水。我問媽媽:“爲什麼要放這麼多水呢?”媽媽說:“因爲要把糉子全部給淹沒掉,這樣纔可以把糉子給煮熟。”我目不轉睛的看着鍋,沒過多久,水就開始冒泡了。過了半個小時,媽媽把糉子翻了一遍,讓上面的糉子放到鍋最下面,媽媽說這樣就能保證每個糉子都能煮熟。再過十五分鐘,美味的糉子就可以出爐了。

吃着美味的糉子,過着快東的節日。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五日。午飯後,我們一家人去閩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龍舟比賽。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佈滿了烏雲。很快,開始下毛毛雨。當我們到達比賽場地時,湖裏已經擠滿了人。當我找到座位時,四艘船已經準備好開始比賽了。湖中央有四條軌道,軌道上有四個浮標。誰先拿到浮標上的旗子,誰就是冠軍。

比賽開始了。四艘船一起衝出起點。只聽得鑼鼓喧天,第二、第三隻船就佔了第一、第二席。

衝刺開始了。第三艘龍舟和第二艘龍舟並駕齊驅。最後,兩艘龍舟幾乎同時到達了終點線。只有當第三艘龍舟的船員把槳舉過頭頂時,他們才知道第三艘龍舟贏了。

預賽結束了。從前四場預賽中選出的最後四支隊伍將進入決賽。我無法把目光從它身上移開。只有一個彩色耀斑從湖裏釋放出來。比賽開始了。成敗在此一舉。四艘龍舟都衝出了起點。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龍舟在湖上並排行駛。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開始衝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龍舟慢慢地遠離了另外兩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龍舟突然加速,最終以3~4秒的優勢獲得冠軍。

我認爲:贏得冠軍的隊伍一定是一支團結的隊伍。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題記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名端五節,重五節。關於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下面我爲大家介紹幾種。

賽龍舟

早在五千年前,長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龍圖騰的活動,那便是賽龍舟的前身了。《詩經》中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那鳥舟就是指龍舟。明朝著名畫家張擇端曾以端午節龍舟爲主題畫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爭標圖》。

清朝歷代皇帝都有在端午節觀賞龍舟的習慣。所以,賽龍舟便作爲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吃糉子

說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糉子了。早在戰國初期,就有人別出心裁製成了類似糉子的食物。他們用黍葉包裹着糯米,蘸過石灰水後烤着吃,因形狀類似牛角,故被稱爲“烤角黍。”

到了漢朝,吃糉子就被正式列爲端午節的習俗了。在現代,糉子中總會包着各種餡料,比如說:豆沙、肉、玉米、大棗等等。這些也是因爲明朝的一位乞丐靈機一動創造出來的。

插艾條

艾,在端午時節長得最爲旺盛,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天氣會十分炎熱,蚊蟲肆虐。正好艾有清熱解毒驅蚊之功效,還有驅邪、避諱之意。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在吃糉子。糉子裏面有包紅豆的,還有包肉的,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包。我每次吃糉子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包,然後外面再撒一層白糖,我最喜歡吃這種了,一看就讓人垂涎三尺。不過有的人把糉子往河裏仍,那是爲什麼呢?據說,有一位愛國詩人,他就叫屈原,人們都很愛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國也面臨國破的危機,自己又無能爲力,他不願親眼看到國家的滅亡而抱石沉江。人們擔心河裏的魚蝦會吃掉屈原的身體,於是將食物扔進江中來保全屈原的屍身。這是一個悲傷而又感人的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還要划龍舟,比賽誰劃得又快又整齊,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個人,打着鼓,振奮士氣,這時就感覺到他們好似風一樣的速度勇往直前,劃得可帶勁兒了!

據說,端午節還要買艾草,據說可以把鬼趕走,可以辟邪,鬼是什麼東西?誰也弄不清楚……

端午節的風俗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每年的端午,都會這樣度過,我也希望這樣有特色的習俗能一直延續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同學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我的家鄉就有“撞蛋”的習俗。

撞蛋開始了,觀衆在一旁喝彩,隨着一聲“開始”的聲音,我就開始撞起來了,另一位“選手”也不甘心,也撞了起來,這時“選手”的蛋破了,我便拿起他的雞蛋。“觀衆”又歡呼了起來,我說:“還有誰來?”別隊又上來一個人,“觀衆”一看,竟然是去年的撞蛋冠軍,我們大驚失色,突然”隊友”大喊着:“加油,加油!“我拾起信心,喊道:”開始吧!“

我飛快的轉着手,他笨拙的左撲右閃,一聲蛋殼破裂的聲音,我戰勝了很強大的”敵人“,爲我們隊加大了光榮!

我把兩個蛋吃了,正好中場休息結束了,我便走向“戰臺”,對方挑了一個手勁大又靈活的“選手”來挑戰我,可對方不知道怎麼蛋殼已經破了,我說:“你快換個蛋吧!”他飛快的跑回家拿了一個蛋跑回來了。

我先用一套老辦法,不知道這傢伙是在家偷偷的休息了一會兒,還是多休息了一會兒,可我依然且戰且退,終於,我獲得了冠軍。

我期待着下一屆孩子們撞蛋激烈的比賽。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聽到這首童謠,大家眼前肯定會浮現出一個畫面,這就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午日節、艾節、浴蘭節。每當到了這一天,許多習俗都跟“五”這個數字有關:在大街上,小朋友們的脖子上肯定會戴着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系的“長命縷”;有些小朋友的頭上,可能還畫着用雄黃寫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樣,可神氣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糉、雄黃酒。

當然,孩子們念念不忘的是吃糉子和賽龍舟。相傳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不讓世間的污穢來沾辱他純潔的品格;所以他吟完“懷沙”後,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人們把糉子扔進河中是爲了把魚、蝦的肚子填飽,不去吃屈原的屍體,而賽龍舟則是去尋找跳入江中的屈原。“一二——一二”的聲音不斷傳來,是那麼短促、有力、充滿生機。一條條神氣活現的龍舟在江中游着,它們一條比一條遊得快,一條比一條遊得穩。

啊,又到了一年糉子飄香的時候……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這一天,我和媽媽去街上買菜。我聞到了糉子的味道。當我到家時,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海關是什麼?我想問我媽媽,但是她媽媽說,“你可以自己去查查書。”我心想:尋求幫助比尋求幫助更好。我會照我說的做。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並開啟了它。它說:“在端午節那天,人們賽龍舟和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傳說賽龍舟是爲了營救死於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放進河裏餵魚、蝦和螃蟹,停止吃屈原的屍體。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一個龍節,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在端午節要吃“黃武”: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包糉子和雄黃酒。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雄黃都將被用來在孩子們的額頭上畫“國王”這個詞,並且在這一天將會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包。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當我看到美味的糉子時,我不禁唱起了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插入艾葉,戴上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快樂地下水。”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3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吃糉子。在南方,人們也有賽龍舟和喝黃酒等習俗。你還記得屈原嗎,楚國的愛國將領?那讓我告訴你。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非常博學。雖然屈原忠於楚懷王,但壞楚王聽了奸臣的話,流放了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首都被敵人佔領,人民深受其害,極爲憤慨。於是屈原在五月五日來到汨羅江。他懷裏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汨羅江。楚人聽到屈原跳進河裏的消息時非常難過。他們熱淚盈眶,划船救屈原,把糉子扔進河裏餵魚,希望魚不會傷害屈原的身體。這是端陽五月份包糉子的地方。

讓我談談龍舟比賽的起源。當時,楚人不忍讓屈原死去,所以很多人去划船救屈原。當他們追他到洞庭湖時,沒有他的蹤跡。此後,每年5月5日將舉行龍舟比賽來紀念屈原。龍舟比賽是用來分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也有掛艾葉和菖蒲的習慣。端午節期間,每個家庭都以菖蒲葉、艾葉、榴蓮花、大蒜和龍舟花爲人形,被稱爲艾人。艾葉掛在大廳裏,剪成老虎的形狀或剪成小老虎的絲帶,然後貼上艾葉。女人們爭相戴上它來抵禦瘧疾。菖蒲被用作劍,插在門楣上,具有驅魔驅鬼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