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通用8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通用8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

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兩千三百年前,一個清瘦老人,仰望蒼天,他在憂慮他那民生多堅的的國家,當傳來國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

百姓們怕江中的魚兒吃他們敬愛的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糉葉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讓魚兒吃,這樣就不會傷害他們敬愛的屈原了。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的裏面包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絕沒有想到,生前他忍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後,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仆後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蘇軾,辛棄疾,譚嗣同……,數不勝數的熱血男兒傳承着屈原的精神。可以這樣說,是他讓端午節熠熠閃光;是他讓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矇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唱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去找尋真理;又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愛戀。

但是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屈原的精神從未像今天離我們這麼近,這麼親切。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這場震驚海內外的災難,讓中國13億人民聯繫的更加緊密,讓中國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處在人生的逆境中,卻時刻懷着對祖國燦若日月的情懷,隨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身雖死,情不改的愛國情結,不正是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嗎 那江上競飛的龍舟,不正是13億人民同心協力划動的嗎 衆人划槳開大船,在大自然的強悍面前,人類團結一致,血脈相連。

在這個糉葉飄香的季節裏,我們走的更穩,更堅定,無往而不勝。只因爲我們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愛中國!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一說到這兩句詩,大家馬上會想到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是我們爲了紀念屈原而設的傳統節日—端午,我知端午。

公元前229年,戰國時代楚秦奪霸權,詩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昌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

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懼灰,仰天長吧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從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五。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大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

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怕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爲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儘管端午年年都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是紀念屈原說;

二是迎濤神說;

三是龍的節日說;四是惡月惡日京;五是夏至說。由於屈原的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所以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等。

端午節是家家戶戶口團圓、是最幸福的時候,到了這一天早上天不亮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門上掛上艾葉、香囊,媽媽會爲我係上五彩線,保平安。我會和哥哥、妹妹、小弟一起玩耍,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到了,我來到飯桌前給大家都分上一個糉子,自己最後拿一個,把繩子解開,剝開葉子,就可以吃到裏面香香、軟軟的糉子了。大家有說有笑,非常開心。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我知端午。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端午節少不了的一項活動就是划龍舟,很多人都會趁熱鬧,頂着烈日看這一年一度的賽龍舟盛況,其實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先秦就已經有記載。而且賽況並不亞於現代的龍舟的比賽。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爲“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爲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採雜藥。”

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 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

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爲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

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糉子等。

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糉葉飄香、龍舟賽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要到了。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按照傳統習俗,在這天會吃糉子,小孩會戴上香囊,門前掛上艾葉,河裏去賽龍舟……細細品味,幾乎每個習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讓我們來一起細數端午傳統習俗蘊含哪些養生之道——

吃糉子,有講究

一提到端午節,最直接的聯繫莫過於糉子了。糉子含有豐富的配料,配上清香的葉子和柔軟的糯米,是讓人食慾大開的節日美味。中醫認爲,糯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之功,食用糉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但糉子屬於高熱量不易消化的食品,食用時要注意量的控制,過量進食易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不可貪食。對於脾胃陽虛、虛寒的人來說,亦不宜多吃糉子。另外,吃糉子時最好搭配茶水,可幫助吞嚥和消化。

薰艾葉,驅蚊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作爲中醫常用到的中草藥,性溫,具有散寒除溼、溫經止血等功效。同時,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淨化空氣。研究表明,艾葉煙燻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且對人無害。除了熏製,將艾葉搗成絨,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需要提醒的是,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要慎薰艾葉,以免引起過敏而使病症加重。

佩香囊,避瘟病

佩香囊,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專家表示,爲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闢穢”功能的中藥,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它們都含較強的揮發性物質,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舒筋順氣、通九竅、防瘟病。如今,市面上銷售的香囊成分不盡相同,無論哪種,選購時都應有所鑑別、取捨。過敏體質的人,還是不佩戴爲好。此外,孕婦應慎用香囊。

飲藥酒,祛溼邪

提到端午節飲酒,給人印象最深的非“雄黃酒”莫屬。但專家提醒,雄黃屬有毒中藥,會對肝臟造成損傷,一般不建議直接飲用。可用黃酒和五加酒代替。中醫認爲,黃酒屬溫性,生飲可治療天熱引起的厭食、煩躁等;熱飲可緩解風溼性關節炎、腰痠背痛及手足麻木等。五加即五加皮,味辛、苦,性溫。將其切絲,與白酒一起盛入容器浸泡10天左右即可飲用。不過藥酒雖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如妊娠和哺乳期的婦女、酒精過敏者,患有肝腎疾病的人不宜飲用。

划龍舟,練腰肌

端午划龍舟是民間最爲傳統的習俗之一,不僅有趣好玩,極具觀賞性,而且鍛鍊身體的效果非常好,尤其對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更有益。專家認爲,划龍舟對久坐族改善腰肌勞損、肌肉僵硬,以及椎間盤等健康問題,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糉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糉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裏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糉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糉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你知道糉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糉葉包住糯米,在裏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糉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着糉子香時就可以吃了。吃糉子時,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糉子葉,裏面藏着紅紅的糉肉,升騰着熱氣,散發着一種特有的糉香,兩個糉子用盤子裝着,活好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糉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衆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着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

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由於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着,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着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和着鼓聲,“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裏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裏有着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爲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爲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羣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爲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爲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樑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羣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爲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鬚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釐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爲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爲“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衆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衆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採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

上下結花爲‘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着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揹着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裏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着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衆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採了些草來湊熱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端午吃糉子是南昌沿襲千年的習俗,雖然吃糉子各地時興,但南昌的糉子有其特點風味。糉子又稱“角黍”,“簡糉”,周圍有棱有角,內裹糯米煮熟食之。南昌的糉子以鹼水糉爲主,其次是紅豆棕,鹹肉和油鹽糉,個頭大者每隻二兩,小則每隻一兩,用菰蘆葉(即南昌俗語糉葉)裹之,花樣不一,風味各一。糉子是中國飲食藝技高超之一斑,但俗傳爲紀念屈原將糉子投入江河以祭之。

小孩也佩戴香囊,避邪辟毒,也有裝飾的作用

以前插艾和雄黃水灑灑地是南昌另一端午習俗,艾又稱艾蒿和家艾,有驅蟲殺菌之功效,雄黃,滅菌藥之一種,夏至日始,蚊蠅相繼滋生,傳染病流行,艾葉和雄黃水,都有驅疫散瘟之消毒作用。《南昌縣誌》載:“五月五日託蒲艾,午過收之,以艾煎雄黃水酒灑地避毒,以雄黃塗兒額及兩耳可避蟲。可見,端午插艾和雄黃酒水灑地習俗,南昌久而盛之。

端午節習俗中最熱鬧的莫過於竟龍舟,賽龍舟與端午節之關係,這又與端午節的另一種傳說有關。相傳,端午節過去是龍的節日,(即一個龍圖騰族舉行圖騰祭祀節日,在這個少數民族看來,龍是保護神和全族的祖先,所以每年五月初五這天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日,將各種食物投擲江心(後衍爲糉子),賽龍舟則由此而來,也有一說賽龍舟系紀念屈原。

南昌賽龍舟始於唐代,據《太平寰宇記》載:“袁州人氏盧肇,於武宗會昌年間趕圪,按慣例秀才舉考郡官要設宴爲衆考生餞行,因盧肇出身貧寒,郡官沒有邀請他,盧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京城考場上考個頭名,以雪太守輕視之辱。翌年,盧肇果真如願以償地考中了頭名狀元。袁州太守這才邀請盧肇同觀端午賽龍舟一活動,戶肇以詩譏之。這個典故說明我國唐代端午節就有賽龍舟一活動。

南昌的賽龍舟歷代盛行,舉辦時也非常隆重。端午這天,不論晴雨天氣,南昌撫河和贛江上彩旗林立、人海如潮,兩岸鑼鼓喧天,車馬聲嘶,密密層層,參加賽龍舟的船隻排列有序地停在河區指定點,隨着一聲鑼響,列隊整齊的龍舟象脫繮之馬,穿梭碧波,飛駛速行。

只見參賽後生一個個執漿搖櫓,破浪前進,圍觀的人齊聲吶喊,爲之助威,這種場面《南昌縣誌》曾記載:“龍舟有專以竟渡者,不載旗幟,兩船並鬥,數裏外但聞鼓聲隱隱,瞬息即至,其捷如飛。”以示競賽者當時的形象和競技,《南昌縣誌》也介紹得很清楚:“有專以奪標者,則載神舟中,旌旗飄揚,金碧彩畫,往來於河道,土纓帽套衫,腰繫紅巾,手執彩旗立船頭,向有標處在左右指揮,居人以柳杖爲標,系神帛與銅錢十枚於枝上,舉行之時舟將近岸,輒移他處,龍舟相竟上下奪標,士女聚立兩岸,或乘小舟逐觀之。”景觀場面何其熱烈,這種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實際上這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競賽活動。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哪一天我們全家正趕往石燕湖進行一日旅遊,正好趕上了舉辦的如火如荼的端午節划龍舟活動。

當得知此消息時,我嘴中正滿滿含着一團糉子,軟軟黏黏,口感糯滑,說到糉子,我最喜歡的則是臘肉餡。不香,卻有種特別嚼勁的糯米,加上帶點鹹味的、乾乾的臘肉,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媽媽就這麼將迷迷糊糊的我帶上了龍舟。知道隨着擁擠的人羣一起來到岸邊時,我纔看見那艘小小的木船,船頭船尾分別被漆上大紅與點點的深綠,大紅作魚鱗,深綠做龍睛。船很狹窄,被木板分成了許多行,一行兩列。我與媽媽一起坐在了第四列,屬於比較靠前的位置。

我們上了龍舟,手拿一柄底端扁平的木槳,只需龍頭處的人兩手鼓槌一響,就會努力地划起舟來。果然不過多久,鼓聲就響了起來。湖中沒有什麼其他的小船,寂靜的氣氛反而襯托出鼓聲的奔放。我雖從前並未劃過什麼船,但看大家都劃得十分起勁,也就現學現賣起來。我將槳的底端伸進水中,奮力向後劃去。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如果將大家的力量合起來,就由小變大了。果然,在船上二十餘人的努力下,龍舟飛快地向前前進着,

——從船尾處延伸出的水紋,一直盪漾到遠處我看不到的地方。

忽然忽然我聽見背後傳來一陣鼓聲,不像是我們隊的,趁着划槳的空隙一回頭——哎?什麼時候出現了另一支龍舟?難道是一次比賽麼?一想到比賽,正愁沒啥大動力的我也馬上更加努力地划起槳來。石燕湖倒映着兩岸樹景的深綠湖水上,不知何時似乎也變得更加有盎然的生機。不一會兒,大家也陸陸續續的發現了這出事。

鼓手更加起勁的敲起鼓來,鼓聲在天地之間迴盪。另一隊的鼓手也毫不遜色,加快了節拍,兩種鼓聲,初聽上去有許些雜亂,實際卻好像一首天然而成的樂曲。古代的人們打仗時就是靠着鼓聲助威、增長戰士雄心以制勝吧。我想着,大家並不多說一句話,而是以手上越來越快的劃舟動作顯露出了對獲勝的決心。無聲勝有聲,船上的每一個人都皺緊了眉,彷彿這已不再是什麼娛樂,而就是楚國時百姓急切地在河邊尋找屈原。

對方龍舟的氣勢與表現也好得讓人驚奇,儘管我們一鼓作氣,卻還是被他們追了上來。忽然,鼓手朝我們大喊了一句‘快到啦!’聽到這聲音,我們更加一條心了。勝利就在眼前,只要挺過去就贏了。果然不出所料,在最後一個急轉彎時,因我們對是靠着裏面劃,所以路程減少了一大半。最後將對方甩了好幾十米遠。

對方龍舟的人,輸了也不失氣餒,畢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以前我對端午節的瞭解並不深刻,僅僅認爲這是爲了紀念一個叫做屈原的楚國大夫而設立的。沒想到划龍舟還這麼有趣!比吃糉子還有趣!雖然並沒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嫺靜,卻也充滿了激情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