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中秋博餅習俗的由來範文

博餅(跋餅),是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中秋博餅習俗的由來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中秋博餅習俗的由來範文(一)

“博”本來是一種棋戲,“博餅”有的類似擲骰子,共拿六個骰子,分一秀、二舉、三紅、四進、對堂、狀元等。六粒骰子中有一個4點爲“一秀”;有兩個4點爲“二舉”;有三個4點爲“三紅”;有四粒點數相同(除四點外)爲四進;有四個4點即是狀元。有四個4,兩個1,即爲狀元插金花……但如果擲出的六個骰子數字相同,但點數不是四,那你的運氣實在太差了!這就要把燈關掉,大家搶餅。

中秋博餅,講究的是開心,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的運氣都會特別好。所以,閩南人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由於福建人比較多,中秋時大家就聚在一快玩“博餅”。

  中秋博餅習俗的由來範文(二)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中秋明月,遙寄多少思鄉情;中秋會餅,抒發多少團圓之意。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三百多年的博餅文化再度興起,但是,你知道博餅習俗的由來麼?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活動。當然,沿襲到現在的博餅活動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爲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落入大瓷碗裏的骰子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當發自人們心底的歡聲笑語傳遍大街小巷,中秋佳節的喜慶氣氛便更加濃厚起來。

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傳在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滿懷反清復明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爲排解和寬慰士兵們佳節思念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博餅遊戲。鄭成功親自批准士兵從農曆八月十三到十八在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後來,這一遊戲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爲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每會餅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全會大小餅以63塊爲單位,這是因爲在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數,八九七十二是千歲所用的數,而鄭成功封過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數。這大小六十三塊餅,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如今,博餅活動不僅侷限於家庭,同學、朋友、同事以及單位團體也紛紛在中秋節舉行博餅活動。而且,博餅活動的內容也逐漸豐富,獎品也逐漸被一些日用品如毛巾、沐浴露、食用油、工藝品等替而代之。當然,博餅的樂趣不在於禮品的大小,也不在於獎品的內容,人們看重的是團聚在一起搏弈的樂趣。

  中秋博餅習俗的由來範文(三)

相傳是300多年前,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守廈門鼓浪嶼時爲緩解將士們在中秋佳節思鄉之情而創,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每到八月十五月圓之時,將士們倍加思鄉思親。爲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曆十三至十八,前後六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爲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明月當空,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歡聲笑語間,自然應該再找尋一些開心的事來做。博餅當然是最有趣的。於是,大家或站或坐圍在八仙桌旁,盯着大瓷碗,當骰子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隨之產生,每個人在“博”中尋找快樂,在笑聲中感受濃濃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