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合集8篇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糉,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糉了。下面是小編整理了端午節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合集8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1

再過二十來天,端午節就要到了。

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划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着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糉子的香味。

按理說,我家過端午也沒啥區,別可就是有些與衆不同。衆位看官欲知到底有何不同,且耐心往下看——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瀰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鬥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第一回合:吃糉子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爲撈不上屈原的屍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糉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裏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從這以後,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糉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這糉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糉、蠶豆糉;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糉和肉糉。可媽媽在包糉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糉和肉糉。於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糉和肉糉嗎?

包那兩種糉子多麻煩!包豆沙糉又要洗、又要磨的你想累死你媽我哇!肉糉又油膩膩的,多吃對身體健康無益。還是糯米糉和蠶豆糉比較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兩姐弟就是喜歡吃這兩樣嘛!難道您連這一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

那好啊,你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

包就包,誰怕誰!

正所謂民以食爲天,怎麼着也不能虧了自己的肚子!很快我們就湊齊了所需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倆淘米的淘米、切肉的切肉,乾的是熱火朝天!

忙了大半天,總算把糉子包好、煮好了。可我們還是和爸媽堵着氣呢。乾脆就把吃的挪到了客廳,邊看電視邊吃糉子,好不愜意!

第一回合:我方勝利!第二回合:懸艾草

艾草和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驅蚊殺蟲;懸艾草又是端午節的習俗,是用來驅鬼避邪的。所以我方一致認爲門前應該掛一束艾草。

可是敵方卻認爲在門前掛艾草只會招來蚊蟲蛇蟻,就堅持不去採摘艾草。第二回合的較量爆發。

一陣脣槍舌戰之後,我方漸漸處於下風。雖然很想在門前掛上一束艾草,可由於我方沒有人願意上山去採,也沒有地方可以得到艾草。於是終以戰敗而告終。

第二回合:敵方勝利!

就這樣,每年較量情況都是一成不變:打和。可這端午節過的是真不是滋味。唉,真是偷雞不成反被蝕了把米!

再過二十來天后的端午節,我家又免不了一場較量了。唉,我家的端午節就是如此讓人哭笑不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2

“平靜,今天放學早點回家,要快點完成作業。”媽媽在送我上學的路上叮囑道。

“爲什麼?”我好奇地問。

“因爲快要端午節了,外婆說給你包大肉糉吃。”媽媽微笑着回答。

“哦耶!”我興奮地大叫。要知道大肉糉可是我的最愛。

下午放學後,我快速地寫好作業。回到家看到外公、外婆正忙着包糉子,我放下書包,開心地要求立即加入。“好,好,好,小丫頭,快去洗手。”外婆爽快地答應。我仔細地用洗手液將手洗得乾乾淨淨。

“一、二、三……二十二、二十三,哇,你們已經包了二十三隻糉子了。”我將包好的糉子認真地數了一遍。在我們家,外公可是包糉子的能手,只見他將二片糉葉疊在一起,折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左手拿着挽好的糉葉,右手拿勺將餡料放入挽好的三角糉葉中。最底層放二勺糯米,中間放上一大塊五花肉,然後最上面又蓋上一勺糯米。“咦,外公,這些肉怎麼紅紅的?”我歪着頭問。“那是因爲肉用醬油和酒醃製過呀。”媽媽搶先公佈了謎底。這時外公已將包好的糉子綁上了紅線,一個美觀的糉子就呈現在我的面前。看到外公熟練地手勢,我的手也癢癢的,決定大顯身手好好表現。

我先取了兩片糉葉,在媽媽的幫助下挽成三角形,然後學外公有模有樣地放入餡料。“哎呀,不好,餡料從底部都漏下去了。”大家看我緊張的表情,笑得前仰後合。我又試了幾次,結果餡料還是從“漏斗”中全部漏光。

媽媽見我像泄了氣的皮球,趕緊轉移我的注意力:“平靜,你知道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嗎?”

“是農曆五月初五。”哼,這就想難倒我?還好老師曾告訴過我們。

“那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繼續問。

“因爲糉子好吃唄!”我脫口而出,邊說還邊嚥了一口口水。

“來,媽媽給你講個小故事。”一聽有故事聽,我立馬來了精神。

“古時候,有個非常愛國的詩人叫屈原,他向楚王提出一個富國的計策,可是當時楚王不僅不聽,還要將他流放到邊彊。屈原傷心欲絕,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選擇投江自盡了。當時人們怕他的屍體被魚蝦給吃了,就包了糉子扔進江中餵魚蝦。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五月初五那天定爲端午節,而端午節吃糉子這個習俗也就一直流傳至今。”原來端午節吃糉子還有這麼一個典故,我恍然大悟。

聽完故事,外公、外婆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煮,那肉香夾雜着糉葉的清香,從廚房飄散而來,讓我垂涎三尺。請跟我一起來個深呼吸,說不定你也能聞到我家的糉香味哦!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3

我一年裏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着什麼。過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糉子。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糉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糉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端午。飯菜上完了,爺爺從櫃子裏拿出一瓶像是藥酒的什麼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麼。”

吃完飯,我們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龍舟。來到大明湖,發現有許多人在湖邊等着看龍舟比賽呢,。我們找了一塊“絕佳”的觀看場地,來觀看龍舟賽。只見參賽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大約10米長,半米寬。龍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戰術配合,有的在做熱身。岸上的觀衆都爲哪條龍舟能奪冠猜測着。我看中了一條綠色的龍舟,這條龍舟上的人都很健壯,熱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着,比賽就要開始了。

站在船上的發令員一聲槍響,幾十條龍舟像蛟龍一樣,在水中穿行着。那條綠色的龍舟處於第五名,船上的擊鼓手奮力地吶喊着,激勵船員們奮力前行。我也吶喊着,用全部的熱情我支援的龍舟加油。觀衆們也都緊握雙手,期望自己支援的龍舟奪冠。我吶喊着,爲那條綠色龍舟加油。船員們彷彿聽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奮力地划着。只見綠色龍舟超越了另外兩支龍舟成爲了第三,這時,他們又超越了一條龍舟。我更加賣力的吶喊,希望他們能奪冠。綠色的龍舟已經於第一名齊頭並進了,這時距離終點還有50米,船員們奮力地劃,終於取得了第一名,這時綠色龍舟已經衝過了重點。“14號龍舟是冠軍”隨着裁判員的宣佈,全岸觀衆沸騰了。我也爲綠色龍舟的好表現歡呼。頓時,大明湖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大明湖,端午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4

在我的家鄉,人們都喜歡春節,大人們喜歡春節的熱鬧,小孩子喜歡吃餃子、收紅包,但我不這麼認爲。在我的印象中,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都不是什麼特別的節日,而端午節給我的印象最深。

端午節最有趣。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說到糉子,我特別興奮。在我的家鄉,糉子是用泡好的黏大米包在竹葉裏,然後放入鍋裏蒸。這樣,大米中有了竹葉的味道,吃起來就特別的美味了。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不僅會吃糉子,還會插艾蒿。天還沒亮,爸爸就把我從睡夢中喊起來,說是要帶我去割艾蒿。我隨着爸爸來到小河邊,看到已經有好幾位鄰居的叔叔在割艾蒿了。爸爸一邊跟他們打着招呼,一邊也割起艾蒿來。我學着爸爸的樣子,也割了幾棵。艾蒿上沾着露珠,聞起來有一點淡淡的清香。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小捆。回到家,爸爸把艾蒿插到房檐上,密密麻麻的的一排,像一隊士兵在爲我們家站崗。我問爸爸爲什麼要插艾蒿,爸爸說這裏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村子的人都特別壞,上天派一個神仙來調查,決定要懲罰他們。神仙駕着祥雲來到村子的上空,突然看到一個婦女帶着倆個孩子往村裏走,她懷裏抱着一個大孩子,地上卻領着一個小的孩子。神仙感到很奇怪,就落下雲頭,來到婦女面前,問她爲什麼。婦女回答說,因爲小的孩子是自己的,大的孩子是鄰居託她照管的,所以她要把大孩子照管好。神仙聽完,覺得這個婦女是個特別善良的的人,決定要救她,就對她說:“大姐你好,您是個善良的人,請您把這些艾蒿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天亮前插到你家的房檐上,就會保佑你家平安無事了。”說完,神仙就化作一股青煙回上天去彙報去了。婦女回到家,按照神仙的指示插好艾蒿,想到插艾蒿能保平安,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全村人,全村人都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插好了艾蒿。端午節的早晨,神仙再次來到這個村子的上空,決定放火燒掉這個村子,可定睛一看,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插着艾蒿,不知哪一家是那位善良的婦女的家。神仙知道是善良的婦女想救全村人,於是成全了她的美意。從那以後,人們就在端午節這天起早插艾蒿,以此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端午節不但有糉子這種美食,還有“插艾蒿保平安”這麼美好的傳說,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要傳承與人爲善的傳統美德。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5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逐漸淡化與消亡,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都會有人出來唸叨一番。有人甚至將這歸因於“洋節”的流行,認爲其實質是強勢文化侵入導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是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城市居民,過去的節日特定食品如今隨時可以享用,週末的休閒娛樂可以比過去的節日還豐富,傳統節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是在過去的生活節奏中產生的,或者可以說與舊時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相依存,在今天這個社會大變革的轉型時代,生活節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們不得不疏離傳統節日的更重要原因。換個角度說,“洋節”是伴隨當代生活節奏一起進入中國的,所以最先接受“洋節”的,恰恰正是最能適應當代生活節奏的青少年。與人們對春節與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與重陽這兩個傳統節日就更是漸行漸遠。

糉子似乎是端午節的標誌。其實南京習俗,吃糉子並不限於端午節,但端午節一定要吃糉子。只是南京的糉子好像從來就沒有出過大名,說到糉子之類的江南小吃,人們只會想起蘇州和杭州。

包糉子本該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惡龍的牙齒,免得它去傷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摻少許糯米,甚或以秈米爲主,摻上粳米和少許糯米,因爲在計劃供應的糧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應的,糯米尤少,大約一個節期一人只有一斤,且價格也要高几分錢。貧寒人家,不得不做這種算計。包糉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時間,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過久,否則會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裏常包的是白米糉,偶或也能包點夾心糉。一種是素心,在米里摻上紅豆,或紅豆沙,或去了核的棗肉;肉糉,是將過年時省下的臘肉,切成肉丁,每隻糉子裏包入二三丁,吃時揭開糉葉,只覺肉香撲鼻。

不同內容的糉子還得放在一鍋裏煮,就要變換糉子的形式或在扎線上作出記號,以利辨識。常見的有四角糉與小腳糉,後者較難包得規整。包糉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圍坐在木盆邊包糉子,也是一種手藝的考試與較量。有時鄰家的女人也湊過來看,品頭評足;自恃手藝好的人,還會大方出手,動作麻利優美地包出個挺括的糉子來,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讚美。近年超市裏賣的.糉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簡單地折成一個長方體,全無藝術可言。煮糉子也要算技術活,往往是頭一天晚上煮開了,就焐在煤爐上,夜裏要起來看幾次,不能耗幹了水,更不能煮得夾生。那一夜裏,真是滿室生香。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6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糉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糉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裏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糉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糉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你知道糉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糉葉包住糯米,在裏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糉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着糉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糉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糉子葉,裏面藏着紅紅的糉肉,升騰着熱氣,散發着一種特有的糉香,兩個糉子用盤子裝着,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糉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衆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着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正因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着,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着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和着鼓聲,“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裏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裏有着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着正宗的故鄉糉子,看着精彩的故鄉龍舟賽,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7

舊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爲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爲"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爲"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年齡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爲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爲"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爲"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船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羣進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糉子,一般是小棗糉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展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天氣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爲辟邪驅瘟。爲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外形,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糉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篇8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糉球,制糉,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爲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擡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爲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爲這一天是龍擡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糉——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糉,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糉球——糉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標籤:習俗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