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精品】家鄉習俗作文合集八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習俗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家鄉習俗作文合集八篇

家鄉習俗作文 篇1

說起習俗,相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我的家鄉在春節期間,有一項習俗就是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今年的臘月二十四,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媽媽就喊我起牀。我慢慢地睜開疲勞不堪的眼睛,因爲小年夜實在玩得太開心了,導致睡覺時,一點兒睡意都沒有。媽媽說:“我可不管你這麼多,今天按規定是要掃塵的,趕緊起來幫忙。”被逼無奈,我只好起牀、刷牙、洗臉、吃早飯,立馬加入到除塵的隊伍中。

外婆是這次除塵的總指揮官,外婆命令爸爸去擦玻璃,命令媽媽去整理儲物間。命令姐姐去擦鞋架,終於輪到我了:“外婆,我要幹什麼呢?”我興奮地問道。外婆思考了一會說:“要不然你去掃地吧?”我驚叫了一聲:“啊?”外婆說:“你可不要小看掃地,地板相當於一個家的臉面,如果地板乾淨了,那說明這個家也乾淨了。”我興奮地說:“原來掃地這麼重要啊!”隨即,我飛奔到門外去拿掃把。開始認認真真地掃地。不知過了多久,家裏終於打掃得一塵不染。我們看着乾乾淨淨的家,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這就是我們家鄉掃塵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呀?那麼,小夥伴們,你們家鄉的習俗是什麼呢?

家鄉習俗作文 篇2

元宵節,必須點面燈(我們叫做燈盞),也就是回民說的明心燈。燈盞是用蕎麪之類的,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捏成元寶狀,糧倉狀,動物狀。糧倉狀的還要用剪刀在邊上剪出許多小錐體,象徵着麥穗的飽滿,還有十二生肖,一般是根據家裏人的生肖情況,一般都要捏有一個狗。這些燈盞蒸熟後,在上面的小窩陷中倒點胡麻油,插上事先搓好的燈芯,然後將所有點燃的燈盞端出去,放在院子中央,算作是祭天神吧,幾分鐘就可以端進來,然後全家開始挑自己的。小孩子要挑燃燒最旺、燈光最明亮的,據說,這樣象徵眼睛明亮,心地聰明;那條狗形的要放在大門上面,最大的、剪得小錐體層數最多的,要放在糧倉上面,然後給各個房間放。這個節日持續兩天,十六晚上要用一根較長的棉花軟燈芯,照遍牆角,這是在找蚰蜒,據說蚰蜒這玩意,很厲害的,晚上睡覺時會鑽到人耳朵中,然後等你感到頭痛,它已經在你腦袋中生了許多小蚰蜒,所以在十六這天要找着並消滅它們。這天小孩子是要挑着燈籠滿村莊逛,比比看誰的燈籠好看,誰的最大,男孩子還要相互逗着玩,看誰的最後給燒着了。以前山上有個山神廟,一幫小孩子挑着燈籠去廟裏,從山下遠遠望去,彎彎曲曲的,一個個小紅點,極其好看。

家鄉習俗作文 篇3

大學畢業來廣東湛江一晃快18年了,看到雷州半島過年的一些風俗,不禁也想起我老家過年的一些習俗。

我的家鄉在安徽安慶市下面的一個小山村,家鄉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祖祖輩輩在這裏從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平時,大家都過着平淡恬靜的生活,只有春節,纔是最隆重最熱鬧的時節。

接祖送祖

我們家鄉臘月24纔是叫小年。進入小年,春節序幕就拉開了。而進入小年,頭等大事就是接祖宗回家過年。這天的傍晚,每家每戶都要在宗祠裏焚香放炮,告訴祖人:今天開始過小年了,兒孫請你們回來過年。然後,回到自己家裏,每天擺上飯菜供品,供祖人飲食。到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戶又要親自到山上祖宗墳頭,再次去祭祀,也是再次請祖人回來過年,怕有遺漏。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初四的送祖。初四這天早晨,各家又擺上豐盛的飯菜供品,歡送祖人回去,叫送祖。表示新年即將結束,新春開始了,人勤春來早,祖宗也該回去開始耕作了。

貼春聯的寓意

年三十,一般是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前,只知道貼春聯是一種喜慶的`東西。隨着自己大一點後,才聽父母說:農村貼春聯還有一層寓意,那就是以前大家窮苦,多數人家借債度日。而到年底,債主就不停地上門討債。有些人只有外出躲債。但是,不管怎麼躲,年三十還是要回家的。而債主往往就在這天守在你家裏不肯走。這時,只有一種辦法可以叫他走,那就是貼上春聯。因爲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農村有一種約定:只要人家貼上了春聯,就不能再賴在人家要債了。過年大如天。要債只待來年了。

守歲點燈

可能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守歲的習俗,我們那裏也不例外。以前,沒有電燈,每到春節前,父親早早將家裏的煤油燈罩擦得光亮光亮。年三十晚上所有房間都要點亮燈光,而且要年三十、初一要連續點兩晚,寓意來年興旺。所以,這燈光很重要,要確保整晚不能熄滅。如果不小心被風吹滅,那家人心裏就有點不爽;如果是被小孩子不小心點炮弄滅了,那是少不了一頓罵,或者幾個手指“訂板栗”。小時候,我們小孩子睡得早,父親總是守到12點後,然後開啟大門放鞭炮,表示新年到了開門紅。一般門開得早越吉利,鞭炮越響越興旺。

年初一忌諱很多

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大家覺得這天心情如何,自然會預示一年的心情。所以,這一天忌諱很多,也有很多講究。一般小孩子喜歡在年三十晚到各家拜年。過去農村人窮,小孩子去拜年至多也就討得一支低價煙,或者一小串鞭炮。但是,初一一般就不去別人家裏,也不走親戚,小孩也不能伸手向大人討要東西。據父母說,現在人富了,小孩子們反而不再串門了,沒有以前那種濃郁的年味。再是初一不能打小孩,不能罵人,因爲這天如果被打被罵,也許一年到頭運氣都不好;還有初一不能向地上倒茶水,如果倒了,預示出門會有風雨。

讀大學,參加工作,一晃出來22年了。雖然遠在外地不能經常回家過年,但是,每到過年,卻常常想起家鄉過年的年味,並不時打電話給父母,問問他們過年的情況。父母說,雖然現在年味淡了很多,但是,一些常有的習俗還是保留的,也就象我們工作中經常要用到的流程,一步都不能少。

家鄉習俗作文 篇4

正所謂“百里不通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節日習俗。

剛剛,我們在寒假裏過了春節,春節有很多習俗。

在常州每當過年時,我們都要穿新衣,新鞋,辭舊迎新;“貼春聯”它工整、對偶、簡潔,它抒發了美好的願望,它是春節重要的特點。

春節時,我們屋門上、牆壁上、窗戶上,貼上紅色的福字。“福字”指新的一年新氣象,新福氣,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新的一年的祝福。春節時,“福字”要倒着貼,因爲大人們都說“幸福到了,福氣到了”。

在大年夜,小孩子們特別喜歡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大家帶來歡樂和吉祥。因爲一個傳說,所以每到大年夜,每家每戶都得放鞭炮:古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做“年”,他頭長尖角,非常兇猛,他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時,它就出來吞噬牲畜,傷人害命,爲此,每到除夕,人們都慌忙躲到山裏,避難。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着收拾東西準別逃往深山。正在這時,村裏出現了一位滿頭白髮的老爺爺,他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這住一夜,他就將“年”趕走。”衆人不信,都勸他躲到深山裏去,可老爺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不了他便跑向了深山。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人們從深山回到村子裏是,發下家裏安然無恙,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家鄉習俗作文 篇5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俗,而且各有千奇百怪的習俗。潮州的習俗,今天我來跟你說說吧。

春節時,有個習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時,全部潮州人要七點至八點起牀,一家人把家裏所拜的神擡出來,米碗裏面插着三根又粗又大的紅蠟燭,擺上的供品有很多:雞、鴨、鵝,還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門口擺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觀音大士、王母娘娘……只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點時,潮州人禁穿花花綠綠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藍。然後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過,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時是沒有女人在裏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進去。爲什麼女人禁拜祖先呢?因爲,潮州人認爲男丁才能使家族興旺,女人一進去,就算對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輕女。

傍晚六點時,潮州人必須要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寺廟。如果你來過寺廟的話,會發現潮州人的寺廟跟其他的不一樣。別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卻是拜菩薩,菩薩臉上呈現出一副解救世人的面孔,一隻手託着一個玉瓶,另一支手拿着一條樹枝,樹枝上還有幾滴水,彷彿快要掉下來,我想水有可能是淨化世人的心靈吧。拿香也很講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薩三支、門前兩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聽說這樣可以保家族香火興旺、平安、逢凶化吉。

雖然各種地區的風俗、習俗不一樣。可是,我還是覺得潮州人的習俗最古老,很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家鄉習俗作文 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新年裏,我的家鄉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裏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年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後,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牆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小孩子也會拿着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爲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爲都去看戲了。

正月初一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麼的,只有小孩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羣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小孩子都應接不暇,嘴裏不停說着“新年快樂”等吉言,然後不停收着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戶戶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的新年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新年過去了,但小孩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捨得新年過去。

家鄉習俗作文 篇7

春節除夕,我同父母一起,回到了老家——順昌。

順昌雖然小,卻是一個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的小城。只是最近幾年在開發資源,躥出了好多棟鋼筋水泥鑄成的大工廠,不斷排出的廢水和廢氣讓清新怡人的小城變得有些灰暗起來。儘管都大家在努力想辦法讓小城重現光彩,但是這也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事。

已經四五個月沒有來順昌了,我對小城和年過六旬的奶奶都有了一些想念。每回年前回到老家的時候,總能看見慈祥的奶奶坐在房中,用手清點着”香“———這是一種重要的節日裏必要點燃上的,外面用紅紙包着,會冒出很多的濃煙的東西。

車子順着新修好的瀝青馬路行駛,徑直開到了奶奶的平房門口,我急匆匆的推開大門,跑進庭院裏,卻發現奶奶悠然自在倚在搖椅上,眯着眼養神。

我四處張望着,卻沒有發現往年成堆在角落的”香“,連一點菸味都沒有聞到。

“奶奶,今年沒有”香“了嗎?”我扭頭問。

“嗯?是啊,今年沒有了呢...”奶奶不緊不慢的接着我的話。

“今年呀縣裏邊兒說了,這幾年環境不如從前好了,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環境,那個香不是煙霧很大嗎,可污染空氣了。於是,他們就都決定不做了。雖然覺得有點捨不得,但是我可不能傷害了我的小孫女,所以,我也不做了。”奶奶緩了緩,接着說道。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籠罩着一種朦朧的感覺。要準備吃年夜飯了,爺爺擺好碗筷,沒有像從前一樣中規中矩地提着一大掛紅鞭炮到門口點燃,細聽左鄰右舍的動靜,也沒有一點聲響。爺爺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笑了笑:“我從小就生活在順昌,現在它環境有些不好了,鞭炮有污染,還製造了噪音,得不償失呀!我可不能成爲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我聽完,徹底明白了。原來,爺爺奶奶都在爲了保護環境而拋棄了舊觀念呀!

吃完飯,我們一家圍繞在茶几旁,看着春晚,也沒有每隔一段時間聽見煙花“噼裏啪啦”的響聲,儘管安靜的小城讓我有些不大習慣。但是,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小城一定不會辜負在這裏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對它的期望!

家鄉習俗作文 篇8

我的老家在河源紫金的農村。那裏談不上有什麼十分特別或有趣的文化習俗,但對於像我這樣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許多事情也確實稀奇了。

寒假的時候,老家有一戶親戚蓋了新房,裝修好後,便通知各路親戚,擺桌設宴。我家也受到了邀請,於是父親便驅車前往,也帶上我去見見世面,看看素未謀面的老家是個什麼樣子。

到了目的地,還沒下車站穩,耳邊就響起了振聾發聵的鞭炮聲,紅色的紙四處亂飛,這在城市裏是不可能見到的。父親帶着我緊趕了幾步,向着前方一個大紅棚子走去。棚子下襬着二十來張桌,棚子旁邊就是那幢新蓋的樓房。走進客廳,裏面熱鬧非凡。父親與他們一一握手,一邊笑一邊認人,讓我給他們問好。還沒問候幾個人,我就已經被輩分搞得暈頭轉向了。

請來負責烹飪的師傅們都在有條不紊地工作着。我初到農村,自然要趁着這點間隙,去看看周圍的環境。鄉下空氣確實十分新鮮,有許多小道七彎八拐地通向山上。周圍都是密密的大樹、竹子。在這種地方,倒沒人會想到竹子的優秀品質,編個簸箕或是燒個柴的卻是好材料。林子裏有些許鳥兒,不多,但叫聲明亮,使人心曠神怡。

到了開飯的時間,大家就要先喝一口酒,喝不了的以飲料代替,再動筷子吃飯。我小呷了一口米酒,隨即一飲而盡。那酒的地道的醇香,不是市面上那些以“農家出產”爲噱頭的酒可以比擬的。再者就是吃菜。在南方,“無雞不成宴”,每桌都擺上滿滿一大盤白切雞,金黃的皮,肥而不膩,肉質鮮美爽口,讓人慾罷不能。其餘鴨、魚、豬肉的豐盛更是不必說。

我本以爲簡單吃個飯了事,沒想到添飯都還大有學問。東家要爲客人添飯,還必須讓能勞動的婦女去添飯,而男子都必須留在飯桌上陪酒吃菜。飯必須高過碗邊,以示主人家糧食充裕和待客熱情。喝酒要有肉下酒,否則只顧埋頭喝酒就是對主人家的不敬。吃完飯後還不能離席,要等個幾分鐘才能起身離開,並且不能端着酒杯離開,否則這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父親一邊開着車回家,一邊不停地跟我說老家的習俗和禮數,我卻還沉浸在那桌美味之中,哪還有心聽這樣枯燥的事情呢?

鄉下的孩子有些怕生,外出的親人又不常回鄉,能依靠這種活動維繫家族之間的感情,我覺得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