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關於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民俗作文 篇1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遊。在旅遊過程中,我發現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風俗。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假如你有一天去瑤族遊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銀項圈,而且這銀項圈外人是不能碰的,這表示她還沒有結婚。因爲每個瑤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長就爲她訂做這個銀項圈爲她戴上,只到她結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爲解下來。那麼,如你看到脖子上沒有戴銀項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

假如,你想問一瑤族小姑娘幾歲,應該問:“你家酸魚淹多久”她就會告訴你淹多久,那就是她的年齡。如你說“你幾歲?”她理也不理你。原來,她們從剛生下來的那天,她阿爸阿媽就一定到街上買條大魚淹下,直到她結婚那天,這魚才能拿出來做給她舅舅吃,別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個小夥子,哪天你到瑤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你一腳,你千萬別生氣的也揣她一腳。因爲,她揣你一腳是表示她喜歡你,揣得越重說明她越是喜歡你。如你也踩她的話,說明你也喜歡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馬上就會請全寨的長老來訂親,你就走不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夥子看上誰家姑娘呢?他就會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樓下唱歌,如姑娘喜歡他,就會和他對唱,如姑娘沒看上她,就會灑一盆冷水下來,那他就會知趣的走。

同學們,你們說瑤族的風俗有趣嗎?

民俗作文 篇2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節有很多習俗,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放煙花、猜燈謎......還有啊,就是要吃湯圓。

俗話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今年的元宵節雖然天氣很冷,但是沒有下雪,絲毫不影響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門,到廣場看放煙花,賞燈,猜燈謎。

煙花還是像往年一樣好看,今年是在淄博體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剛黑下來,這裏已經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邊的道路都封閉了。七點半,焰火晚會正式開始了,隨着噼噼啪啪的鞭炮鳴響,夜空變成了一塊美麗的畫布,各色禮花騰空而起,競相綻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騰的駿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勝景。我們忍不住歡呼起來,真是太美了!

回來的路上,媽媽給我講他們小時候怎麼過元宵節,那時候的節目可多呢,一般從正月十四持續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聽到鑼鼓聲一響,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馬路兩旁,等着扮玩的隊伍,那喧天的鑼鼓聲,整齊的高蹺隊伍,讓人精神振奮的舞龍舞獅,最傳統的打鐵花......是他們兒時最愛看的節目。

媽媽說她小時候最怕的是扮玩隊伍裏騎小毛驢的,那些人化妝的像小老太太一樣,歪戴着帽子,嘴裏叼着袋,嘴角還點着一顆大黑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後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他就撒歡一樣往人羣裏亂竄,一不小心就來到你面前,嚇得大人孩子們直往後退,大呼小叫的,也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歡笑聲,哈哈!

民俗作文 篇3

今天是春節,早上,我早早地就被從暖和的被窩裏拉出來,我揉揉眼睛,拍拍屁股從牀上走人。

快到中午時,媽媽叫我去洗澡,換上新衣服,我不得不從迷人的電視上,將視線一點點地移開來。我用最快的速度洗完了澡,換上了過年的新衣服,開開心心地出去玩了。

下午,媽媽要出門,我就想:“自己待在家裏多悶啊!”於是,我請求媽媽讓我出去玩,媽媽說:“早上出去,下午又出去,你玩瘋啦!”我委屈地說:“春節的時候你不讓我玩,那你什麼時候讓我玩嘛。”

嘿嘿,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媽媽終於答應我讓我自己出去玩了,我可高興了,連聲再見也不說,就出去玩咯!

民俗作文 篇4

春節到了,舉國上下都在忙着辦年貨,準備過年的事情。我家也不例外,不過我知道每個地方的過年方式都不一樣,大家想知道我們家是怎麼過年的嗎?跟我來看看吧!

我的家鄉在安徽阜陽,這是一座北方的小城,媽媽說它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卻多了幾分悠閒的滋味。這裏保留着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我認爲最有趣的還數春節。

春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節日。才過臘月二十,家家戶戶就忙碌開了。首先是打掃衛生。媽媽說:“這叫‘除塵’,和‘除陳’諧音,是除舊迎新的意思,所以一定要把家裏的每個角落都打掃乾淨,好迎接新年的到來。”然後要蒸饅頭、包餃子;除夕那天要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年初一要給親朋好友拜年……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蒸饅頭。

大約到臘月二十八的時候,姥姥就要用酵母和麪,做成大大的麪糰。慢慢地面團就會膨脹,變得彈性十足。這時,姥姥就會把麪糰分成拳頭大小的面塊,讓我和媽媽揉這些面塊,直到把它們揉得柔軟光滑,再交給姥姥做出半圓形的饅頭。在揉麪的時候,我最喜歡聽姥姥和媽媽聊天,天南地北,真溫馨啊!

等饅頭做好以後,姥姥就把大鍋拿出來,開始準備蒸饅頭。等大鍋裏的'水響了以後,姥姥就把饅頭一個個整齊地放在大鍋裏。等過了大約二十分鐘,饅頭蒸好了,開啟鍋蓋,一陣誘人的饃香撲鼻而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就要出鍋了。姥姥突然說:“別急,在它們出鍋前,咱們給它們打扮打扮吧!”說着,姥姥拿出了一瓶紅墨水,用筷子蘸了一點點,給每個饅頭都點了一個漂亮的紅點點,這樣饅頭纔算大功告成。你看,點上紅點點的饅頭多喜慶啊!

我喜歡家鄉的節日,不僅因爲有許多吃的玩的,更重要的是在節日裏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家庭的幸福!

這就是我們這邊過年的習俗了,真是有趣。

民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是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與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與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與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現在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民俗作文 篇6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服裝都不同,我爲大家介紹傣族的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爲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寬腰無兜長 褲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 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着者顯得健美瀟灑。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 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 、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我再爲大家介紹傣族女子的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着,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爲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 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統裙, 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 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 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着她已愛 上他了。

傣族的這種服飾,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特有的風俗。

民俗作文 篇7

早上起牀後,我匆匆的吃完早飯,就和我的媽媽幹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對聯。家中有兩副對聯,一副貼屋門上,則另一幅帖街門上。

我們說幹就幹,我和我的媽媽拿着椅子和膠帶,放好位置用膠帶固定好對聯,將對聯貼好以後。我們就要打掃屋子了。我的媽媽負責屋頂和牆壁的乾淨,而我負責擦桌和掃地。爲什麼沒有我的爸爸呢?因爲我的爸爸在忙着掛燈籠。我認真的把桌擦得乾乾淨淨,我的媽媽更是誇張,她把我們的家打掃的一塵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張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裏的水可真涼呀,把我的手凍的直髮抖,可是我並沒有退縮,繼續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點左右,我們才把家裏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們都會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覺。直到過新年的早上,噼裏啪啦的炮聲響了起來,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之中。我出門一看,真是滿是“紅花”紅滿地呀。也讓我想起了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光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民俗作文 篇8

一年的最後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後一個節日,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爲“除夕”。要徹底清掃室內、外環境,即使平時很少光顧的犄角旮旯,這一天也要特別認真地打掃乾淨。俗話說“柴有柴樣,炭有炭樣,清水灑街,黃土墊廁。院裏院外,喜氣洋洋”。

呂梁地區的一些鄉村,大人小孩都擔着水桶,到河溝裏打冰塊。擔回後放在陰涼處,待到夜深人靜時,把冰塊砸碎如拳頭狀大小,滿院灑開。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塊大冰,意喻銀子滿院,人丁興旺。

山西一些山莊小村,老人們要到泉裏打水,稱爲“ 淨水” 。傳統禮俗,一般用酒祭祀神靈。山區貧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區也開始用酒祭祀,但老人們依然習慣水酒兼用。

尤爲隆重。天地神的宮寢設在院裏,靠近正面上方,擺一張長桌,四周圍以特別的幔帳。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神位”,俗稱天地爺。天地和合,萬物生焉。民間也往往以他代表一切神靈。如果是特別講究的人家,還要在條桌外面搭成綵棚,飾以松枝柏葉。香筒蠟臺較講究,香爐習慣用木鬥盛黍米來充當。木斗的前後左右及上方,皆用黃色紙裱出,意喻土地,正面貼“滿鬥焚香”斗方。這種習俗,應該屬於一種五穀豐收以後的感激之舉。天地神位前面,還要鋪設氈毯,因爲大年初一,村人互相拜年,均在天地神位前進行,天地神位的一切陳設,反映着一家的興與衰,當然佈置起來也就特別認真了。竈君的神像,由於位置緊挨鍋臺,進門就能看到,成了室內的一種重要陳設。還因爲竈君神像一貼就是一年,不斷受到煙燻氣蒸,保護顯得特別重要。細心者,要用秸稈及五色彩紙,紮成一座宮殿形外罩,配以能夠活動的門。平時關閉雙門,敬香、奠酒時才開啟雙門。對於其他諸神,民間都要擦洗香爐,換上新的砂子,形式與內容都比較簡單。

接下來便是邀請列祖列宗及一切亡故親人的靈魂,回家與生者共度佳節。一般是在一個不住人的空居室裏安排。存有家譜的人家,要將家譜恭恭敬敬地懸掛起來。沒有家譜的人家,要設定亡人靈牌。靈牌分兩種,一種用木材加工而成,外面配有金匣。平時靈牌裝在金匣內,這一天要從套匣內取出陳列;另一種是用白麻紙做成,用尺許長八寸寬麻紙,摺疊成方筒狀,每面二寸寬,正面貼紅紙三寸許,祖先名諱書於其上的如“故顯考某(姓)公諱某(名)暨妣某(姓)氏之神主”,稱爲“亡疏”,也有的折成靈牌式樣,寫法同上(古禮喪父曰考,喪母曰妣)。背面粘在秸杆上,插在斗方內供奉。有的地方講究有靈位者不再寫“亡疏”,也有的地方是靈牌與亡疏同時祭供。有些大戶人家傳統是除夕晚上“安神”以後,才寫“亡疏”,講究“先神後祖”。多數老百姓要請人寫疏,往往在白日裏便將這些工作準備完畢。

這一天,要壘旺火,扎草把,糊燈籠。燈籠分大燈、小燈兩種。大燈懸掛於大門外,做工精細。有玻璃宮燈、紗燈,也有用五色紙做成的各類彩燈。一般講究成雙配對,齊呈吉祥。一些講究的人家也習慣在天地神位前點大燈,甚至還配有十分精美的燈架。小燈擺在院內各神位前,一般用圓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紅綠紙糊筒,高三寸上下,燈燭置放其中,俗稱“燈碗碗”。大年下的燈,見地方就擺。土地、井臺、畜圈、雞窩、廁所、窗臺,到處是燈火通明。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種怪物叫作年(亦說九頭雉雞),經常糟害人類。後來人們發現,這種怪物非常害怕紅顏色和火光,望見就慌忙逃走。於是人類在過年時就點旺火、捆草把、糊燈籠。今天,旺火、草把、燈籠都已經轉化成了熱烈歡樂的象徵。

這一天,要貼對聯,貼字樓,貼門神。貼對聯時,民間特別講究倒貼“福”字,照壁上的福字斗方,一定要頭朝下。因爲“倒”與“到”同音,照壁又位於一進門的方位。春節這一天拜年時,一進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字樓,亦稱掛籤,屬於春節大門上的喜慶裝飾,用五色彩紙染成,方形,下配馬飾型穗子,共五張,中間一塊爲太陽圖案,其餘四張寫“喜迎春節”等吉祥語,一字並排,貼在門楣。門神,多爲秦瓊和尉遲恭的圖像,也有神荼與鬱壘,還有的人家是在門上貼鍾馗像。春聯、字樓、門神,皆起源於古代的桃符。原意是驅邪,今天同樣轉化爲吉祥的象徵物了。舊俗貼上春聯、字樓、門神以後,就象徵已經過年了。人與人見了面,只能祝福,忌諱反目。債主要停止向欠債者索要。風俗所至,民間習慣早些將這些吉祥物貼出去。

這一天,門上要懸掛松枝柏葉,凡是忌諱在臘月二十四貼年畫的地方,這一天就將年畫貼出來,室內室外一派嶄新的氣象。

這一天,每頓飯都要敬神敬祖。飯前,要鳴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陣炮,並焚香、敬紙,習慣稱爲“安神”,猶如人間宴會以前發散請柬,邀請天地諸神。俗語有“安神不響炮,爺爺不知道”。山西多數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習慣單獨迎請0。雁北鄉村在初更時分,要在門外焚燒五色彩紙,稱爲“楮帛”,然後作出恭迎貴客的姿勢,稱爲“請0”。

安神炮響過,一般不再上街行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談天說地。包餃子時,要包一些“錢”。如果家裏娶有新媳婦,還要包蓮子、紅棗、花生、柿子等等。蓮爲連生貴子、棗意早獲麟兒,花生喻有男有女,柿子爲“是子”。今天,已經成了一種鼓勵大家多吃餃子的娛樂行爲了。

一夜連雙歲,三更分二年。除夕,人們很少睡覺。老年人珍惜時間,不願意在睡夢中度過最後時刻。青年人情緒活躍,更不睡覺了。家庭主婦則要把每個人的新衣服拿出來,進行最後一次檢查,然後交給各人保管,第二天換穿。一家人圍坐,或玩耍,或閒談。目前絕大部分人家有了電視機,都在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等文娛節目。這種不睡覺活動,民間習慣稱爲“熬年”。

除夕,民間習慣吃糕,取意步步高昇。也吃麪條,取意長命百歲。午夜吃幾個餃子,稱爲“交子”。鐘聲敲響十二點,便迎來了最隆重的新春佳節,春節的一切慶賀活動便開始了。

民俗作文 篇9

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儘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爲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爲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衆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

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山西風俗作文山西風俗作文。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爲“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

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擡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爲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併爲“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

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爲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xx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透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山西,我祖祖輩輩的故鄉,山西有好多的名勝古蹟和民俗習慣可謂魅力山西。

山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標籤:民俗 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