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精品】民風民俗作文彙編8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民風民俗作文彙編8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壞,對於當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頗多。比如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別是**禁忌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嚴格。在中國人眼裏,**不僅傷天害理,且爲禽獸不如的行爲。再婚禁忌也很嚴格。這裏我們只談常見的有關婚禮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親時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認爲是十分不吉利的,說明二人無緣頗爲忌諱。打碎器皿有分、碎、爛、折的表述,而這些語言對於婚姻,對於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莊重正式的場合,人們都有此忌。

晉南聞喜在結婚的當日,男女雙方在飲食中忌帶葷、不準吃豬肉,據說如果吃葷兩人便不能白頭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帶卻與此恰恰相反,結婚當天必須殺豬並以豬頭祭祖宗,供奉於祖宗牌位前。同時,還要用掃帚蘸着豬的熱血在洞房的牆上劃幾個“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晉中一帶,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時,一定要“偷”一個茶杯,所謂偷,就是女方看見也不能說,茶杯是一定要讓新郎帶上的,且必須完整帶回,不得破損。否則,對於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種不祥的預兆。這裏似乎是說日後待新娘要象對待這個杯子一樣,小心愛護,好好照顧,珍惜珍愛。

在汾陽,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輸兩個水碗,當地俗語叫做zhunzhun,因爲有“偷兩 zhun zhun,快抱孫孫”之說,所以偷碗被賦予了抱孫子的含義。

新娘離開孃家時,過去要坐轎子,在雁北和呂梁的山區中人們常常乘一種頗有特色的“騾馱轎”,坐轎子是一定要掛上弓、箭和鏡子的,現在這些習俗都已逐漸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親還是要給女兒一面銅鏡或現在樣式新穎的鏡子帶上。它的用途並非用來梳妝打扮,是爲了在路上避邪驅兇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時,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鏡給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紅布蓋頭。而新人來回最忌走自己已走過的路,以避走回頭路之嫌,當然也不能走辦喪事人走過的路。

蓋頭與墨鏡的作用都是避免與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禮隊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羣打架,瘋人病人等,怕衝了“花套”與喜慶,是不吉利的徵兆 。碰上了是要倒黴的 ,以後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災多難。這是任何一個結婚人家所不願意看到的。結婚這一天也忌諱談論什麼與死、病有關的事情,也忌天氣時陰時晴,人們總是把這些事情聯想到婚姻的命運。

在一個村子裏如果有兩家辦喜事,人們都忌落在後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稱後婚,所以不願意落個“後”字。而且也忌兩結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則要交換所戴的鮮花或者手絹,這樣纔算吉利。

晉南一帶,對於相同時間裏村裏同時舉行婚事和喪事是極力迴避的,辦喜事者尤爲不悅。迎親的隊伍也忌途中遇上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頭等物,如果避猶不及,則須用紅布蓋住,或用白石灰劃線圈住。

而在呂梁、汾陽一帶,迎親隊伍如果在半路與送葬隊伍相遇,對於結婚者來說還是個好兆頭,是吉利祥和的。也許是紅白喜事都是喜吧,人們並無此忌,雙方互扔鋼嘣兒以示招呼。

新娘下轎後,有屬相相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對人對已之不吉。在五臺縣,廚師們還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邊,鎖起廚房,全部迴避。據說,廚師是新娘下車時相犯的主要對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於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後,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換所有的衣服,換下來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孃家,特別是鞋子是絕對不能再穿回孃家去,否則對於孃家兄弟極爲不利。這似乎可以作爲“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的註腳。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普格是涼山州東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這裏有着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火把節的故鄉。

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日子。

火把節的第一天,各家各戶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吃晚飯前,大人們把飯盛進簸箕裏,把菜放進盤子裏,筷子與勺子放在菜上,然後一起擺放在門前。希望已過世的老人們回來吃頓飯,來看看兒孫,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長壽,並把家中的不吉利帶走。祭完過世的老人,全家纔開始吃飯。晚飯後,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地來到寨口,用火把燒幾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們手牽着手圍繞火堆念起火把祝詞。人們迎着金燦燦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詞一聲高過一聲,歡樂一浪壓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迴盪。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個固定的場地。火把節的場地是一塊圓而平坦的草坪,外圍是濃濃密密的樹林,過節的人們坐滿了草坪四周。這天要進行鬥牛、鬥雞、賽馬、摔跤等活動。普格彝民的摔跤與人們在電視裏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贏,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輸,而要看誰的雙腳先離地,誰的雙肩先觸地。能參加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小夥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這個抱起,時而被那個摔倒。戰敗者不氣餒,戰勝者也不驕傲。他們都冷靜地迎接新的挑戰,直至無敵手纔算勝利。

火把節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着節日的盛裝,佩戴着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五彩豔麗的裙子擺動着,旋轉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着百花叢中的“牡丹花”。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戶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道:“燒死瘟疫,牛羊發展。”祈求六畜興旺,莊稼獲得豐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戶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於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徵着數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

家鄉的火把節隨着歷史的演進、社會的進步,逐步發展成爲集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和民風民俗展示爲一體的盛大節日。近年來,每逢火把節都有大批的外國朋友和港臺同胞來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節。

朋友,請來普格參加彝族的火把節,你將會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簡單評語:本文的主旨昂揚,充滿激情,語言優美,例如:“姑娘們穿着節日的盛裝,佩戴着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典型的事例也爲文章增色不少。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56個民族,56朵花”。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象徵着幸福與美好。每當春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然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春節習俗:美食、服裝、講究……各有各的特色,具有獨特的魅力。56朵美麗的鮮花競相開放,裝點着祖國的萬里大花園,使濃濃的年味久久地縈繞在我們的身旁。

蒙古族的春節習俗與漢族大同小異,如吃餃子、放鞭炮、守歲等等。但蒙古族仍保留着許多獨特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夜吃“手把肉”不過最讓我們垂延三尺的還是蒙古族那鮮美的美食——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的傳統名菜,爲招待貴賓或舉行盛大節日時特製的佳餚。將膘肥體壯的綿羊宰殺後,放入火中烘烤。熊熊烈火烘烤着綿羊,耀眼的火光照亮了整個大草原。耳邊也只有蒙古族人民的歡聲笑語和火花的“噼啪”聲。微風輕輕拂過,火花隨着微風翩翩起舞,如同是黑夜中的“繁星”,鑲嵌在黑夜中,十分耀眼。輕輕翻動烤全羊,輕輕一聞,香味撲鼻而來,使人神清氣爽。烤完以後,綿羊放在方木盤中,顏色呈金黃,忍不住吃上一口。人們一邊吃着烤全羊,一邊圍着篝火,手捧哈達,歡歌盡舞,享受着屬於自己民族獨特的春節。

領略了蒙古族人民那美味的烤全羊,讓我們去欣賞滿族人民過春節時那美麗的服裝吧!滿族人民的服裝分爲好多種類,而滿族人的吉服主要用於吉慶節日,裝飾華麗,又稱爲“彩服”、“花衣”。滿族人民的吉服多半是紅色的,象徵着紅紅火火。在吉服上鑲嵌着許多五彩斑斕的花紋,用來裝飾吉服。吉服的袖子精緻裁剪,顯得小巧玲瓏。吉服又相似於中國古代的旗袍,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華貴。人們穿着吉服去走親訪友,顯得端莊大方。

品味了少數民族的美食與服裝,我們漢族的過年講究又有哪些呢?年夜飯可謂是漢族人民最大的講究了。除夕夜裏,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圍在熱氣騰騰、美不勝收的飯桌旁,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聊天說話,透着一股喜慶熱鬧的氛圍。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要數年糕了。“年糕”與“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步步升高。

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服裝,不同的講究,着便應了我國的一句古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作爲彝家孩子的我,從小在山裏長大,山已經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家鄉的衆多山中,我最愛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畫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繪出來!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氣餒,因爲作爲學生的我一樣可以用手中的筆,描繪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風景優美。走進紫溪山,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兒與我交換眼神,向我展現它的婀娜姿態;老樹搖擺着身軀,爲我的到來翩翩起舞……讓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熱情、和諧與美麗。

紫溪摩崖多麼神奇呀!岩石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駱駝運貨”,有的像“猴子觀海”……這樣的奇峯,再加上雲霧的襯托,簡直就是《西遊記》裏的仙境。微風拂過,帶走了雲霧,又一個奇景展現在我的眼前:八仙在雲海裏若隱若現,好像是要去參加王母的蟠桃盛會。

紫溪的山多險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遊人連走帶爬,在經歷磨難的洗禮後,才能站在勝利的舞臺上。遊人都喜歡欣賞山崖上的文字,因爲那是彝族文化歷史的見證。站在山頂,微風吹來,帶走了爬山的倦意,讓人神清氣爽!往下看,只看見層層雲霧;側耳傾聽,“神仙”們參加蟠桃盛會的歡聲笑語在耳際飄蕩……

紫溪山,你爲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萬的遊客在你的懷抱中放鬆心情,消除煩惱。我愛你,紫溪山!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春節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歡喜。

春節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優雅。

春節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鮮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終於來了,可是今年的新年與往不同,因爲今年是在小城中度過。小城中的新年氣氛明顯不同,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還沒到新年呢,就漫天煙火。我便騎着自行車滿城逛,到處都是人山人海,哪都有小攤小鋪,處處是歡聲四溢。我想,今天是新年肯定會更熱鬧。

新年真的是激情,我最盼望的是晚上,這就是我們這最熱鬧的時候了。年夜飯必定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一家子人在一起熱鬧,也就是最幸福的時刻。一般年夜飯要吃一個多小時,五點左右開始。因爲我知道今晚廣場一定很熱鬧,所以吃完後便拿着買的孔明燈直奔廣場。

我還沒到呢,就已經看見了如繁星般的煙花。煙花奼紫嫣紅,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花炮升騰五彩斑斕,整個城市沉浸在節日的煙花爆竹聲中。煙花時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開;時而像彩蝶翩躚、巨龍騰飛;時而像火樹爛漫、虹彩狂舞。漂亮的煙花,綻開,落下,一瞬間的美麗,一瞬間的光彩。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屬於它們,整個世界隨着它們的綻放而光彩一瞬間。十幾支菸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赤橙黃綠青藍紫,樣樣俱全,奼紫嫣紅,把夜空裝點得美麗、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晝。我沉醉其中,有如在花海中睡去。那一刻,我的孔明燈也緩緩升起,載着我的夢想和祝福升起。

我想我不會忘記那個晚上,不會忘記那晚新年的味道:歡喜而又激情。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俗話常常說:“三月三,鬼上山”。這就是說鬼節。鬼節在我們中國還有部分地區進行,在我們家鄉至今也過這種節日。按我們這農曆三月三就過鬼節。有人一聽鬼節中的“鬼”字,不禁渾身發抖,冒冷汗了。這是因爲我們中華民族很早的時候就信奉鬼神之說,所以鬼就被比喻成一切不好的東西了。雖然有不少人討厭鬼節,但也有不少知道鬼節來歷的人吧,我也知道。

相傳一個靠山的村子裏有一個人到山上砍柴,因爲太累了,在山上睡了一覺,可是做了噩夢:遇見鬼了。村民被嚇醒了,一看天色也已經漆黑一片,於是準備下山回村,但不料碰到幾團浮在空中的紫藍色火焰,由於村民從小生活在山裏,知識不廣泛,一見這火,丟了柴,撒腿就跑。嚇得半死的柴夫以爲自己夢成真,是被鬼發現才這樣,於是告訴村民,並勸告別上山砍柴。一些大膽的人不信,依舊去那兒砍柴,但先後先看見“鬼火”。

事情一傳十十傳百,所有人都知道有鬼,便在柴夫遇見“鬼”這天定爲鬼節。每年這天,家家戶戶晚上都關門大吉,百里空無一人,家家吃大鬼粑驅鬼。先用麪粉做成球形,並在裏面放肉餡,菜餡,吃起來還是很美味的,爲了驅鬼造福,吃打鬼粑漸漸成爲一種風俗。

到現在農曆三月三這天晚上,街上都沒有多少人,有的是爲了目睹鬼火纔出來,但也是成羣結隊的,大多會垂頭喪氣回家,因爲大街上十不可能看得到的。後來就有科學證明,鬼火之所以出現在祖先們的墳墓旁,是因爲人遺體骨骼存放久了會出現化學反應,產生磷元素,這種元素燃點很低,溫度高一點便會燃燒,聚起來成了“鬼火”,它輕與空氣因此會漂浮起來,人們看見後定會嚇得逃跑,產生風,也帶動“鬼火”飄動,所以鬼火就想跟着人走一樣,才導致人們以爲是鬼神的原因。

雖然人們過鬼節只爲圖個吉利,但一定要相信科學,不能光信鬼神之說,讓外國人看笑話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今天是“元宵節”,你們知道爲什麼叫“元宵節”嗎?“元”就是正月的意思,“宵”就是夜晚,爸爸說現在有的國家在發生大事時就會通知“宵禁”,就是夜晚戒嚴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叫做“元宵節”,爸爸還說這是我們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它象徵着團圓,也預示着熱熱鬧鬧的新年過完了。

在這一天裏全家人要團圓在一起吃飯,還要掛燈籠、猜謎語、放炮、吃元宵,這些事都是我特別喜歡的。爲什麼要掛燈籠、放炮呢?昨天晚上爸爸還從手機上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現在我講給你們聽聽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許多野獸在外面亂殺人,人們就只有打死野獸才能安全。有一天有兩隻神鳥從天上飛來,人們以爲是野獸就殺了它們。於是天上的國王就很生氣,他決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派天兵天將去放火把人燒死。國王的女兒聽到這個消息,就偷偷地跑到人間告訴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在十五、十六這兩天家家戶戶都掛上燈籠,並放炮。天上的國王看見人間火光沖天,響聲震天就以爲人已經被燒死了,就不生氣了。從那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人們都要掛燈籠,放花炮。這個故事好聽嗎?

今天晚上我們全家人都到奶奶家吃飯,我們每個人都吃了六個元宵。飯桌上我們還猜了謎語、做腦筋急轉彎遊戲。爺爺說:“油炸豆腐——打一唐代詩人”,我立即回答是“李白”。我問大家:“‘好’與‘壞’中間是什麼?”姑姑說:“不好不壞。”我說:“不對。”奶奶說:“中”。我說:“也不對,答案是‘與’”,全家人都笑了。姐姐也說了一個,“清華大學讀下來要用多長時間?”我們都說:“五年、四年”,結果都錯了。姐姐說:“‘清華大學’這四個字只需要四秒鐘”。我們都恍然大悟。

吃完飯我們都下樓放炮去了。我們住的小區世紀景苑在放好漂亮好漂亮的煙花,很多人都來看。我也放了很多炮,我還把兩個炮的捻擰到一起放,兩個炮交替開花可好玩了。我們還把很多‘滴滴筋’擺成方格子,連成很多圖形,然後點燃一根,其它的就一根連一根的着了,噼裏啪啦的到處冒火花,可好玩了!

後來爸爸媽媽帶我回家時專門走了中原路,路上人可多了,車也很多,有的地方都堵車了。彩燈到處都是,可漂亮了。我還看到了圓圓的月亮,很亮很亮。媽媽說:“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是和春節一樣重要的節日。春節人們一般都在家中團圓、熬夜,但是元宵節大家都到外面來遊燈、逛街。在古代,宮裏的宮女是不能出宮的,只有元宵節這一天才可以走出來,那時候叫做‘上元燈節’”

我真的好喜歡這個元宵節呀!

昨天老公從校信通彩信上了解到了元宵節的傳說,並且講給了兒子聽。今天兒子在婆婆家居然有聲有色的講起這個故事。晚飯後特地帶他好好體會一下元宵節的感受。回到家,和兒子一句一句聊來,沒想到居然串成了這麼長的一篇文章。趕忙幫兒子記錄下來。